马说教学反思(2)

时间:2021-08-31

马说教学反思3

  网络环境下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的变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中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中发挥了显著的优化功能。首先它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始终处于被动学习地地位,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任意点击任何网页都有相关的丰富的知识信息。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响让学生趣味无穷,进而产生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马说》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看有关“马”的影像资料。学生自然趣味盎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第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知识的同时进而拓展学习,积累丰富的知识。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搜寻能够提供相关信息的网站,如名人名言,精彩语段以及相关图文资料,这就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拓宽了他们的学习的视野,以点带面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我在教学《马说》一文时,就可以大大发挥网络的优势,放开手脚,让学生迈出课堂,走进网络,在网络天地里自由驰骋,主动获取与课文相关的有效信息。比如可以查寻了解“马的来历”,“马的世界”,“马的成语及赞誉”。有关马的成语少说也有几十条,还有配套的成语故事,让学生大开眼界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还可以上网查阅“名人论人才”的参考文章,如《相马与选人》、《相马不如赛马》,这对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既要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又要突出信息技术;即要表现作者思想,又要突出现代观念;既要传授课本知识,又要拓展学习外延。要把信息技术运用于学习的全过程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思想,利用网络无限广阔的丰富资源,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辨证是观点去解读作品,用现代人的理念去审视作品,使之形成有利于自己成长的道德标准、思想方法和学习技能。

  开放学习语文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是拓展语文课学习外延,直接、快速、经济获取语文信息,深化学习内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切实有效方法。 它的特点是 “发现──发散──形成──创新”的学习模式。其内容为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自己设计的问题,利用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进行交互学习和协作学习,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获取信息,筛选出有效的可利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到启示,进一步联想拓展,构建新的理念。其中“发散”是关键,它是学习方法的重大改革,指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无限链接,在有限的时空内无限地获取信息,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这种学习模式可以使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权,真正做到个性化学习,并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并深入探究,逐步形成研究的品质。

  本课件利用无限的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马对人类的贡献,了解马文化,阅读关于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的文章,增进对马的感情,由此赞同作者的观点,同时也树立新的人才观。

【教学反思】

  运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运用“网页”制作“课件”,通过在线学习,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手段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是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其特点如下:

  1、学习资源丰富:“网页”制作“课件”可以将文本、声音、图画、影像集合在一起,并可“超级链接”相关的站,如“马与人”“马的世界”“马的故事”“马的图片”;“韩愈”的详细介绍及其著作;名人“说人才”及其他“论人才”的文章。“网上资源库”是多库之“库”,无库之“库”,学生利用“超级链接”无限延伸、拓展,随心所欲地使用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学习的内容,课文的主题也得到深化和升华。

  2、学习速度快捷:如通过“成语词典” 在线学习,可以在1分钟内搜索出106个关于“马”的成语来。通过网络搜寻,速度比到图书馆查阅要快得多,也要容易得多,经济得多。

  3、学习反馈及时:学生迅速将课堂作业提交到教师机的指定文件夹中,让教师检查。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可以选择全体切换监看,也可以指定个别监看,还可以遥控修改学生作业,师生双向及时反馈信息。

  4、学习评估准确:通过网上投票,可以即时准确地统计出学习效果的评价,并将结果排列出来,使教师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得失,便于及时矫正和弥补。

【学习研究体会】

  感觉这模式是学生、教师获取信息资源、语文资料快捷、经济有效方法。体会如下: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教师主宰一切,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方法单一,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地位。经过“寒晓在线”的网络学习,让学生思维由“发现──发散──形成──创新”,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如在语文教学中的“讲读”学习,学生可以结合“网络”进行查找资料,扩大知识面,不再像过去依赖教师提供资料。

  二、“网络”教学充实了内容,扩大教学空间

  三、教师提高了业务水平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需要动手先学习,学习录像、录音、文字处理、网上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学习过程,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教师从知识传授变为指导学生如何搜寻相关资料,无疑对教师带来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马说教学反思4

  【教材依据】

  《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对于学生熟悉各种体裁的文言文也有重要意义。

标准

  1、 ?马说?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教学中应注重分析。

  2、?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散文中的名篇。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短小精悍,写得曲折而畅达,有雄辩气势。

  【学情分析】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地处边远山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人数少,八年级只有两个班,学生共三十九人,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一半同学总是因为家里的农活而耽误学习,学生学习基础挺差。但是本文易懂的特点加上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也许这一课的学习没那么难。

  【教学设想】

  1、积极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课前预习,查询有关资料书以助于本文的学习。

  2、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师生互动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动画走进课堂,达到听觉视觉双重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到达更加直接立体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方法,挖掘文章的现实意。

  3、体会文中传达出的人才意识。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中不会认读的字词,并做好标记以备课堂中解决;

  (2)、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查找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制作成小卡片;

  (3)、搜集与马有关的成语,摘抄在成语收录本中;

  2、教师准备:提前分析课文内容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课内容,找到各种与本课有关的图片和声音片段。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文体,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过程】

  一、 趣味导入

  1、让学生自己上来表演马的各种叫声,做着各种马的动作!(活跃课堂气氛)

  2、投影各种马的图片

  (更加直观的展现马的形态、动作、声音和自己刚才做的作作比较)三、正文学习:

  (一)、投影学习小目标

  1、掌握文章中的多音字的读音和不同意思。

  2、熟练诵读文章,整体感知大意。

  3、把握文章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4、把握作者情感,理解“托物寓意”写法。

  5、培养敢质疑,会质疑精神。

  (让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曾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反对骈体文,提倡散文,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三)、文体介绍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更现代杂文颇为相似。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四)、读一读

  1、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放录音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2、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

  3、学生齐读

  教师纠正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误读字词,并让学生进行精读。

  (大屏幕显示易误读,会不读的字词,让学生认读)

  4、自由读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而后小组之间进行比拼,看哪一个小组读得准?读的感情充沛?

  (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前预习以及资料书串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