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2

  说教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生动有趣的科幻小说,情节全然出于幻想,理念却发人深省。教学时,引导学生把握情节,以漫画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寻找关键词,以画“情节链”的形式走进文本,在此基础上 了解课文,感悟文章的主旨。另外,深入品味文本想象丰富的特点,并学以致用,通过续写课文,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热爱科学的情趣。对于本节课的难点突破采用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的方法。

  说学法:

  学生在老师的教学方法的引导下,主动探究进行学习。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理念:依据新课程标准设计本节课。在本节课中,以多媒体先进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在课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本节课。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提高课堂效率。

一、导入新课 ( flash动画导入更直观,激发学生的兴趣。)

  1、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着它纷纷表演,它成了人们丢弃废物的垃圾桶??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幻小说,它充满了神奇的想像,同时也会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导语 开门见山的导入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引入文本。)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让学生简介作者和文学体裁。

  作者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

  文学体裁: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

  (让学生自学的成果在课堂上展现出来,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发起主动自学的积极性。)

二、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方向性。做到有的放矢。)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文,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文意。

  2研读小说的结尾,理解文章的深意,领会文章所讲的道理。

  3续写结尾,让故事所表达中心更明确。

三、把握故事情节

  1、大屏幕展示漫画,激发学生的联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 )

  2、阅读课文,找关键词, 画出“情节链”

  庙塌——洞现——洞深——叫声——小石头——栅栏——记者——科学家——看客——警察——用绳量——用强音测——商人买下——填洞??

  3、学生根据编写的“情节链”向周围同学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自己结合“情节链”讲述,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进入角色在全班表演课本剧。(通过找关键词, 画情节链,表演的方式教会学生筛选课文的主要信息,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细致的布置讲述样式,运用“兵教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都会。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疑点探究 (从学生最容易产生疑问的结尾入手,探知文章主旨,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1、提问: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小石头掉下来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各组,倾听学生的意见、看法,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教师提示:可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尾的含意。

  明确:叫声和小石头都从那个深不可测的黑洞里来。最初一个年轻人对着洞使劲地大叫了一声:“喂──出来!”后来,他捡了一块小石头扔进洞里,叫声就是他当初叫的,小石头就是他当初扔的。

  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是不言而喻的,原先倾泻进洞里的原子能反应堆废料就要倾泻到人们头上,原先扔进去的机密文件就要扔到人们头上,还有动物尸体和流浪者尸体,还有废物和污水,还有日记本、照片、假钞票、犯罪证据,都将接二连三地倾泻到人们头上。甚至更为严重的让整个城市遭受灭顶之灾。

  2、提问:想一想,这个虚构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1: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能饱尝自己酿成的苦果。

  生2:谁制造祸害,祸害就会加在谁身上。

  生3:我想起一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生4:破坏大自然,必遭大自然的惩罚。

  生5:这个故事讲的是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苦果。

  教师小结,出示教学板书。揭示主旨。(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直观揭示了本节课的重点。)

五: 想象训练,续写小说结尾。

  提示:

  1、重点想象当时垃圾如潮水般涌来时的恶劣场景以及当时人们的反应。

  2、想象符合作者本意。

  由本文揭示的道理让学生去想象人会遭到怎样的惩罚。使环节过渡自然。 加强指导,使学生的想象更有方向性。当堂巩固训练已达到对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堂堂清的教学目标已经完成。

六、课外拓展

  播放歌曲《地球你好吗?》的MTV。

  设计说明:进行思想教育,使学到的知识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树立环保意识。歌曲是最能引发人们共鸣的艺术形式,所以此环节学生定能有所触动。

七:作业设计

  1、课外开展“举手之劳为地球”的活动。

  2、推荐阅读星新一的另外一篇科幻小说《奇妙的花朵》。

  设计说明: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实际去做一些力所能及为地球的事情,才把思想教育落到了实处。课外阅读加深了学生对科幻文体的印象,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六节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设计、板书七个方面详细讲解。

  一、教材分析

  1、这节课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在高中物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们。它是在前两节探究和总结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展示了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通过学习本节可以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

  (1)知道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两类力学问题。

  (2)学会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进一步加强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的能力

  (4)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关心生活,对物理规律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感兴趣。并且,学生在学习《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前,已经了解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具备了进一步学习求解动力学问题的知识基础。

  三、三维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综合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两类主要问题。

  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感受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表达、描述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实例总结归纳一般问题的解题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牛顿运动定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实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及运动状态分析,解题方法的灵活选择和运用。正交分解法的应用。

  突破途径:通过“三案”导学、交流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突破。

  五、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这节课我主要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设计,在整个过程中主要采用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当今建构主义对于学习做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并且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教学过程的实施采用了“三案”导学法。即课前自主探究案、课堂互动导学案、课后应用提升案。

  下面谈一下“三案”的具体设计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1.自主探究案。课前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主要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有两大难点,一是受力分析,二是运动分析。由于学生对运动学公式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已经学过去较长时间,难免有所遗忘。所以,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回顾已学知识是必须的。

  2.课堂互动案。本案是这节课的核心,是实现三维目标的载体。

  在本案中将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引领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感受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快乐,体会与同学互动学习、一起探究的成功喜悦。师生互动、自主探究是本案的主旋律。

  本案的核心内容是对两个例题的处理。

  授课过程中,我充分挖掘了例题的示范作用,对例题进行多方面的拓展,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创新,自己去拓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比如对例题1,我进行了两个拓展,学生自主讨论解决问题后,我再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比如把“水平地面”改成“倾角是30°的斜面”,物块沿斜面可以上升,还可以下滑;可以用力拉着物体竖直上升,也可以竖直下降等等。这样一个例题就变成了多个题,实现了一题多变、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互动环节,时时不忘规范化解题的教学要求和思想渗透。

  具体措施: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规范化解题的PK大赛。A组推举一个代表,B组推举一个代表,到黑板上板书,其他同学在下面书写,然后由两组同学给对方点评,通过讨论、交流找到规范解答的标准。

  3.应用提升案。是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落实,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该案中我精心编拟了6道针对性练习题和一个开放性作业。练习题供学生课后巩固提高。开放性问题是要求学生自编两道应用牛顿定律求解的题目,并要求学生交换解答,出题的同学给做题的同学写出评语。最后由小组长选出物理情景创设丰富、构思巧妙的'试题在后面的黑板报上发表,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教学程序设计(“一三五”模式)

  为了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 (约10分钟)

  根据对自主探究案的批阅情况,解决学生的遗留问题

  具体实施:投影学生的自主探究案,让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评。

  第二环节: ( 约30分钟)

  新课学习:在“课堂互动案”的导学提纲引领下,完成这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具体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交流讨论。

  第三环节: (约5分钟)

  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为学生总结的模式,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作业分为两部分:

  (1)书面作业p85,1、2、3、4。

  (2)完成“应用提升案”。

  七、板书设计

  由于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完全取代黑板,因此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必要参与还需要借助黑板来帮助。我在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中突出了主要内容,简洁明了。

  4.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八、教学设计特色: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牢牢把握建构主义中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在具体实施中采用“三案”导学模式,使老师在整个课堂中仅仅处于一个学习环境创设者和学习组织者的地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学生在讨论、活动和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关系的转变,较好地把握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要求,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积极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理念。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尽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完善,谢谢各位!请多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