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数学教学反思(2)

时间:2021-08-31

《找规律》数学教学反思4

  案例:

  教师板书:1/2=2/4=4/8=8/16

出示思考题:

  (1)从左往右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2)从右往左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全班交流:

  生1:把1/2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2,就得到2/4。

  生2:对,原来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1份,现在把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同时扩大2倍,就得到2/4,所以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3:把1/2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4,就得到4/8,同时乘以8就得到8/16。

  生4:1/2的分子、分母同时乘2、乘3或乘4。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师:你们真聪明。这是从左往右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生5:我从右往左看,也发现了一个规律,把8/16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就得到4/8,把8/16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4,也得到2/4。也就是说,分数8/16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谁能把以上两个变化规律用一句完整的话概括出来?

  生6: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要求学生观察其它两组分数的分子、分母是否也是这样的变化规律,再对照教材中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说出少了什么?然后组织讨论:为什么性质中要规定“零除外”?……

反思:

  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步步逼近规律,直到学生将“想法”与“发现”提炼、升华为一定的规律性认识。在这过程中,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短短的几分钟内,教师讲得很少,只是在关键时刻给予点拨、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讨论,牢固地掌握新知,建立清晰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规律的表象。

《找规律》数学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

  2、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3、通过观察等实践活动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具准备

  学具:小棒、圆片等。教具:课件。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

  1、听说你们班的同学很棒!我带来两道口答题。看看谁答得又快又对?

  2、出题:

  1、2、3、4、5、6、7、8、9、

  1——9的自然数中,单数多还是双数多?为什么呢?

  2、3、4、5、6、7、8、9、10、

  2至10呢?原因是?

  3、归纳、最好能引出:()开头,()结尾。(你们主要看两端)

  3、灯片:

  上两图中,哪种图形的个数多些?你们答得又快又对?有什么决窍呢?(看两端。)

  4、提出质疑:真只看两端就可以了吗?

  出示一行无序排的图形。首尾相同,中间不同。

  4、思考:

  灯片:上图为什么不能一眼看谁多些出来?

  归纳:中间要有规律。什么规律?一个什么,又另一个什么?(补动作相间)这叫什么?(相间、一个隔一个)补充(也要看中间是否相间)

  二、看图学习,自我探究。

  1、带着体会,我们来参加一个动物王国的文艺活动。

  2、灯片:看看动物在干什么?

  图上有没有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

  谁说说(相互说说)

  3、孩子观察得是否真的对呢?请你们两人一组拿出卡片出来。填一填

  4、发现了什么:总是多一?哪里多一?谁比谁多一?两端多一?两端的比中间的多一?

  5、孩子们真聪明,你们能在纸上画一画多一的图吗?

  谁来说说你画的?

  师也可示范的念出来:方、圆、方、圆……

  6、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间隔规律现象

  自由说说、指名说说。

  三、练习巩固,实际运用。

  1、图上哪种物体多?

  出题: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2、哪种树多?(图上)

  出题: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这一段河堤的对岸也这样栽。共要多少棵桃树?

  3、出示锯木头。出题:把一根木头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两人说说。

  四、思维训练。

  1、国庆节摆花。

  30盆大花。听说在每两盆大花中间要摆一盆小花。(或两盆小花)不知要准备多少盆小花?

  如果要两端是小花呢?

  我去赏花。走到第10盆是什么花?

  2、排队形比赛

  3男3女3男2女

  要求是每个女孩子总站在两个男孩子中间。

  五、小结:

  1、圆形的间隔规律。

  2、总结全课。

  3、课外作业。

  数一数,计一计

  物体数量物体数量

  兔子蘑菇

  夹子手帕

  木桩篱笆

  树绳

《找规律》数学教学反思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找规律一课时,以学生喜欢的“联欢会”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观察联欢会场”——“填入场券”——“参加联欢会节目”(节目是由一些找规律、藏规律等内容组成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们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课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索。

  1、重点没有讲透。在教学找规律的方法时,没有强调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只在口头上说:“我发现了红、黄,红、黄这样的规律。”结果有些学生认为身边的事物只要出现了一次,就是有规律的。其实可以在教学时,在有规律的每组之间划上虚线,让学生充分理解规律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从而正确学会找规律的方法。

  2、难点没有突破。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调整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实现预想好的教学过程参与学习。因为“以学论教”的课堂相对于“以教论学”的课堂,有了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师不能完全按照实现设计好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在本课中教师还不善于抓住学生的信息反馈,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如检查联欢会入场券时,发现有学生这样做:

  我并没有马上、仔细分析学生错误原因,只是让别的学生进行纠正。若及时追问:“他做得对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进而讨论得出:“先要把不完整的规律补充完整,才能接着往下涂。”这样就会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形是一组一组有规律出现的,也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在课堂中教师的随堂机智显德尤为重要,而隐藏在随堂机智背后的恰恰是教师的观念和专业素养。教师即使做旁观者,也应该是积极的旁观者。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再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