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时间:2021-08-31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通用10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的奇迹》读后感(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1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细想平时的教育生涯。在我们的身边,总是不乏一些调皮捣蛋、行为散漫、性格怪异的学生。他们的个性、缺点各不相同。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年幼的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不同。许多人都把孩子比做一张白纸,所以我认为是白纸就一定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我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那就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爱。

  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要给予孩子关爱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赞美的语言、亲切的拥抱。让他们在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鱼儿离开水一样。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

  书中一句话很好的概括了这部书中所要传达的一个理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讲:“在孩子的培养问题上,首先一定要先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这样也能让他们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正是如此,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孩子在上面绘出灿烂的彩虹和美丽的图画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要考虑的问题,有时间看看这部书吧。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2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动于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也让我悟到教育的真谛。它让我知道“人的潜力是巨大的,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每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的最优秀,做的最卓越。世无弃人,只有自弃之人;世无完人,应该发现自己。”所以,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

  书中例举了一系列知名人物的成才的经历,牛顿小时候常被老师与同学称为“笨蛋”,同学们都瞧不起他;达尔文读中学时,因为成绩不好而被老师视为“智力低下”;爱迪生小时候坐在鸡蛋上孵小鸡,被认为是脑子有问题的人;爱因斯坦曾经连续几次考试不及格,被认为是愚笨的孩子;丘吉尔小时候不但口吃,而且异常好动,经常受到老师的惩罚;巴顿将军小时候曾经患阅读失常症,只要他一开口,大家就嘲笑他;数学家希尔伯特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迟钝”的人,甚至在长大当老师后,每当讨论一个问题时,他总是无法理解学生的发言,而需要已经理解的学生一起向他解释他才弄懂;在学生时候苏步青曾经连续几次是排名最后的“背榜生”,让父母伤透了心;海伦.凯勒出生19个月就成了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儿……但他们都成为了伟大的人物。从这一个个事例中,告诉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应该从他们的实际出发,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平时要多给予他们肯定,多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而不能一味的以成绩这个标尺来衡量他们,早早地否定了某些成绩稍差的学生,从而使他们失去学习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学生,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调皮好动管不住自己,但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唱歌、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

  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多加观察孩子,欣赏每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爱的目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也会创造教育的奇迹!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3

  暑假闲暇之余,我也会翻翻书籍,品品书的清香。其中崔华芳编著的《教育的奇迹》这本书,让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身处教育第一线,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地穿梭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穿梭于教材和学生之间。催促着学生,追逐着时间,匆匆忙忙地奔向着那些既定的教学目标。总是在期待自己所教的学生个个都能出类拔萃,可又总在每次考试后为那些没能达到自己预期目标的孩子而叹息。

  牛顿、爱迪生、达尔文、爱因斯坦在年幼的时候也曾是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糊涂虫”“讨厌鬼”“愚笨儿”然而成年以后的他们却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个巨人。面对和他们类似的孩子,需要的是作为老师的我们,能够透过表面深入内部去寻找、发现那些他们潜在的能量,并将这些能量激发,使之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推动他们不断地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发现。这些潜在的能量不会那么轻易地被我们激发,那就需要我们善于分析思考,设计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策略,而这就是教育的智慧——“因材施教”。

  翻阅书中,仔细阅读那些奇迹的创造者的故事。无论是那些凭借成功的家庭教育将残障儿童培养成人的父母,还是那些书写学校教育奇迹的老师们,在他们身上有种共同的特质,那就是热爱。他们热爱自己的孩子,热爱自己的事业。正是这份浓厚的爱,支撑起他们不懈的信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赏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激励他们。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提到某某学生是差生。其实,我们不该随意地给孩子定性为“差孩子”、“坏孩子”,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父母期待成为的人。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有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关键是父母和教师如何去挖掘。

  人性各异,特点不同,儿童时代尤为明显。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经在《孟子集注》中注云:“对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意思就是说,善于施教者是根据每个孩子的特长而进行教育,使才能一般的孩子得到一般的成就,才能较优的孩子取得优秀的成就,没有不可以教育的孩子。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明白:尽管孩子的能力有高低,都应该根据孩子的才能、兴趣、爱好等不同来因材施教。我班的一名小男孩,生性懒惰,缺少教育,学习习惯差。自从我接管以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先是找他谈心,旁敲侧击,及时表扬、鼓励。慢慢的,他和我越来越亲近,有事没事爱主动找我说话。我也以此机会鼓励他学习,半个学期过后,他从我班的后三名一跃成为中等学生。我们还一起制定一个计划,朝优生行列迈进。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创造,奇迹就会出现。

  掩卷沉思,回忆着书中这些创造奇迹的老师、父母,在他们身上我首先看到了智慧的光芒在闪耀。教育是艺术,学生是璞玉,只知一味地凿击敲打,而没有预先的精心构思设计,是难以有精美的艺术作品诞生的。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父母老师的教育也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在教育的漫漫长路上,我们需要思考、学习的还有很多。当然成功谱写教育奇迹的因素还有很多。但我想当我们有了智慧,有了爱,其余的那些因素也必会不难具备。只要我们悉心去努力,用心去创造,我相信教育的奇迹也定会属于教育一线上平凡的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