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2)

时间:2021-08-31

教学计划 篇2

  本学期主要进行高考一轮复习,高考一轮复习追求基础全面,主要针对所有知识点,夯实基础,牢固识记,真正理解,灵活运用,形成系统条理的知识体系。本阶段复习的依据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按照章节系统复习,以教材基础知识为主,构建知识框架。立足课程标准,在复习中抓准知识点,对于课程标准中所列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让学生应该熟练掌握,自觉做到章章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储备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的能力,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主要复习区域地理、地理必修Ⅰ、地理必修Ⅱ、地理必修Ⅲ。区域地理包括基础知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它是中学地理学习和考试的基础,是地理学习的起点和归宿。地理必修Ⅰ、地理必修Ⅱ和地理必修Ⅲ是系统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中学地理学习和考试的重点。

  教学进度

  第一部分 区域地理

  第一章 基础知识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 地图

  第二章 世界地理

  第一节 世界地理概况

  第二节 亚洲

  第三节 五个重要地区

  第四节 六个国家

  第三章 中国地理

  第一节 中国自然地理

  第二节 中国人文地理

  第三节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四节 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

  第二部分 必修Ⅰ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结构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一)

  第四节 地球的运动(二)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三节 大气环境——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及运动

  第四节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

  第五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

  第六节 水循环和洋流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变迁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第三部分 必修Ⅱ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迁移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联系

  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第四部分 必修Ⅲ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

  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计划 篇3

  1.随班就读个别化教学计划的内容

  随班就读个别化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包括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学措施三个部分。

  (1)随班就读学生的情况

  要求对学生情况的描述必须“客观、辩证、简明和抓住问题的症结”。“前一学年(期)学生的考核分析情况,是制订后一学年(期)教学目标和教学措施的依据”。

  (2)教学目标

  要求“依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大纲(普通学校课程标准并参照特殊学校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作适当的减少内容(要点)和降低(层次)要求的处理”。减少内容和降低要求的基本原则是:可接受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及后续性原则;增加和提高缺陷矫正补偿、职业技能训练和社会生活适应、个性培养发展等内容和要求。

  (3)教学措施要求

  “教学措施(策略)必须具体、明确,有针对性,便于执行和检查效果”。

  2. 随班就读个别化教学计划的形式

  随班就读个别化教学计划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总计划、分计划和教案。

  (1)总计划个别化教学总计划落实于随班就读学生教学档案卡中,实行一人一卡。该卡由班主任负责填写,一式二份。其中,一份交学校领导督促检查;一份由班主任和特教教研组牵头,会同和协调相关任课教师(语数教师和资源教师为主)共同执行。要定期召开个案会议,争取有关领导、教师、辅导人员(包括学生本人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

  (2)分计划

  随班就读个别化教学分计划涵盖了随班就读学生接受教育的两种形式:在普通班学习常规课程以及在普通班以外(如资源教室)接受辅导或学习辅助课程(或称为特殊课程)。分计划要求学校“从学生的障碍及其改善的程度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尽可能地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里接受教育”为原则进行教育安置。在确定安置方式后,普通班教师和资源教师应根据各自任教的科目制定个别化教学分计划。

  (3)教案

  教师制定的教案和个别化教学计划应成为有机的整体。在兼顾全班共性的同时,教案中对于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提问、练习)等特殊要求必须单列或注明;承担普通班以外辅导训练任务的教师所制定的教案,必须针对缺陷补偿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同时,教师作好辅导记录。

教学计划 篇4

  一、自我分析

  只有专业知识扎实、深厚、广博、精深,才能驾驭教材、课堂,做到深入浅出,真正消化理解,使之转化为智能,这样,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在这些方面,虽然从教以来一直在不断努力,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努力,完善自我。

  二、教材分析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4个主题,各单元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指导思想

  1、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我们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3、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我们的任务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

  四、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创造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勇于尝试创造、体验创造的快乐。

  2、体验工人和农民的劳动与智慧,尊重工人和农民,珍惜他们的劳动;感受科学技术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3、感受现代通讯和现代传媒与人们生存的关系,了解现代通讯和现代传媒的种类与方式。

  4、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认识,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5、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直到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风情,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成果。

  五、教学理念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