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语言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幼儿园语言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语言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园语言教学反思1

  诗歌的语句温婉和谐,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美的意境。通过本次的活动,通过王老师的评课,让我感触很多,作为一个教师,需要学的实在是太多了,需要反思的也很多……

一、目标定位偏难,幼儿基本掌握

  针对三个目标来说,第一个目标偏难,但是在幼儿的掌握情况来说还算不错,不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太过于去抓住目标进行教学,显的有些死板,不够灵活。第二个目标是感受夜晚大自然的美好意境,但是在活动中不太能体现出来,月亮本是夜空中的精灵,体现一种纯净宁静的美,但是在活动中没有营造起这样的氛围,这是有点欠缺的。可以在活动开始的时候播放一点关于夜晚的轻音乐,让幼儿仿佛置身于夜空中。

二、内容主体单板,幼儿兴趣不大。

  整个活动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比较老套,缺乏新意。导入部分过于着急的想去进入下一个环节,所以幼儿思考的比较少,幼儿的主体性体现的还不够,可以让幼儿来说一说会在哪里看到过月亮,看到的月亮是怎样的。可能由于我教龄不长,我怕把问题抛出去之后会收不回来,还是要在以后的更多活动中自己获取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请幼儿第一次欣赏完诗歌的时候,我提问的问题可以在广泛一点,不要把问题框死在诗歌中,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发挥想象力,让他们想一想听到了什么,他们的思维肯定还会更加广阔。

  在活动中应该肯定幼儿的每一个回答,不能去否定幼儿的想法,在活动结束后我才发现,我过分的去强调了诗歌的题目是《月亮》,而一直去否定幼儿提出的“月亮和我好”,这也是一大忌。

三、延伸环节仓促,主题没有升华

  过于仓促的去结束活动,忽略可以很精彩的主题升华部分,可以在结束部分让幼儿在说说,可以给月亮找哪些好朋友,在活动中也要突出夜晚的情感,安静纯净。突然的让幼儿出去给月亮找朋友也显得有点不切实际。可能我的教育手法比较稚嫩,在幼儿面前也不太能放开自己,显的有些拘谨,情感的表现还不是很到位,不能以感情以声音来吸引幼儿,这也是我在以后需要继续发展的方向。

  关于这次的活动,王老师给予的意见和评价也是我以后继续前进的动力,我相信在这样一片和谐的环境中,我也一定会继续努力,不断吸取成熟教师和有经验的老师的良好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己,努力为八幼的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还有,在活动中,我的目标达成度不够,没有诗歌的意境美;教师教的痕迹也较多,幼儿理解不够;对幼儿的表述细节,教师关注不够,“飘”“盛”,没有及时纠正。

  幼儿园语言教学反思2

  在语言教学中设计的提问一般比较多,不同的提问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提问设计不仅能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扩展孩子的想象空间,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又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起幼儿从多角度认识事物,引发幼儿产生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提问往往太表面化、模式化。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语言活动失去了兴趣,甚至让他们不再去关注别人的发言。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幼儿已有水平的了解上对教案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比如在语言教学活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案教师有感情地讲完故事后,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先后提出了下列问题:小蝌蚪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么说的?为什么会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最后是怎样变成青蛙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后,我认为:这些问题太过于表面化,完全是让幼儿在回忆故事的内容,没有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只要把故事的内容的记住就能回答出问题,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我觉得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会认错妈妈呢?2、小蝌蚪的妈妈究竟是谁?为什么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不像呢?3、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随着这些问题的层层深入,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接受故事的状态,逐步引导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是几个问题的综合,在问题的答案中隐含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道理。

  幼儿园语言教学反思3

  我们班的班特是绘本阅读,所以孩子们特别喜欢听故事。每到语言课讲故事时,孩子们便迫不及待的坐在位子上等我来讲故事。由于故事《勇敢的狮子王辛巴》里面有许多的小动物,于是我想能不能让孩子来扮演这些小动物的角色。利用情景剧的模式演绎这个精彩的故事内容。

  我先将故事进行分段讲解,让幼儿能对故事进行大致的了解。然后,我把故事中的小动物角色进行分配,请肢体动作表现较丰富的幼儿先进行表演示范(效尧——狮子王、孙美琪——小鹿宾波、赵强鸿——小猴子等等)。

  角色分配完后,我来念故事,请这几名小演员根据故事的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表情。原以为孩子们需要我手把手的进行指导动作,但令我感到诧异的是孩子们不但能对大部分的故事情节做出相应的动作,时不时的还能接上几句对白,不足的是表情不够丰富。其他坐在位子上的“小观众”们也看得津津有味,对于这样的语言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表演结束后,我便根据故事内容对孩子们进行提问,了解孩子们是否能更好更深入的理解故事。实践证明,通过情景剧的形式载体更能形象生动的表现故事,比以往我用枯燥的语言讲故事更能让孩子接受、理解,也更受孩子们的欢迎。

  原以为这样的课堂教学创新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但孩子们愉快的课堂气氛给了我勇气和鼓励。此节课后,我也看到有许多不够成熟的地方和一些因此而衍生出来新的教学模式下的问题。

  1.在情景剧的表演过程中,老师起着主导作用,即老师说什么,孩子做什么动作,使孩子失去了宝贵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不成熟的地方:我讲一遍故事后,让孩子来进行情景剧表演。对于孩子和我来说都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所以我们也都处在一种摸索的阶段。对于一些表演过程中出现的技巧、技能性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如:效尧在表演狮子王时,有个情节是在草丛里踩到猴子们设下的陷阱——兽夹。这时,效尧就只是蹲在地上,没有丰富的表情,也没有语言表达。只是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缺少表演中的技巧。

  3.在开展情景剧式的语言教学活动时,前期的准备、材料的投入都不充分,可以增设一些环境小布置、动物头饰、背景音乐等。

  整个活动不够精致,略显粗糙。接下来,我也会在课余的时间去深入的研究如何让情景剧式的语言教学活动更成熟,更具魅力。如何提高幼儿在表演中的技巧和技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