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尔》读后感

时间:2021-08-31

《爱弥尔》读后感(通用7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弥尔》读后感(通用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弥尔》读后感1

  20xx年7月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叫《爱弥尔》,其副标题叫《论教育》。这本书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卢梭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该书主要体现了思想家卢梭的以下四个主张:

  1、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这一点是最可贵的,也是我最欣赏的,对我心灵触动最大的一条。

  2、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一点,在现在的教学中,得到深远的拓展和广泛的应用。同时,我也知道了原来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方法,早在三个世纪前,教育家卢梭就提出来了,可见他是多么有远见,真是高瞻远瞩啊!

  3、他主张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 想想当今社会由于竞争日趋激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顾孩子的想法和意愿,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周末或节假日替其报名参加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唯恐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家长应该自问一下,是孩子的意愿吗?他们成长的自由快乐吗?是不是在摧残自己的孩子?

  4、他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

  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我产生了很大的感触。特别是他的自然教育观,对我们现代的教育仍然有借鉴意义。首先,教育孩子就要顺应自然,给孩子的成长提供宽松的环境,不要担心孩子会磕着、碰着、冻着、饿着,让孩子经理风雨的洗礼,才能见到美丽的彩虹。另外,对孩子的惩罚也要遵循自然,让孩子明白犯错误受惩罚,是自然赋予的,不是家长,不是同学,也不是老师,跟你过不去,这样就不会产生矛盾,家庭,同学、师生之间的关系自然就和谐了。这一点现在可以应用于现代的教育。

  卢梭的儿童教育观,虽然经过三个世纪的岁月交替,时代变更,而在现在知识日趋进步,思想断更新的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真理是经得起时代检验的,可见卢梭的教育观有着惊人的超前意识和恒久内涵。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对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要不断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更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举的思想。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爱弥尔》读后感2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

  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他是这样说的:“人们也许希望他的教师曾经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希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预断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这些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