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春秋的读后感

时间:2021-08-31

家春秋的读后感

家春秋的读后感1

  刚开始读《家春秋》,感觉内容很复杂,人物很多,事情发现的也很多,刚开始看会很吃力。但每次我都提醒自己要有耐心看完,慢慢地我静下心来看了下去。发觉这书写得很好,具有很大的反映性。

  里面每一个角色都代表着不同的现实生活中的老百姓,不同的人物思想决定不同的命运。

  这本书主要讲了三个不同命运的共同家族的男人。这本书把社会浓缩成一个家族的背景,血淋淋的反映出现实社会下不同追求不同的思想观念下所迎来的不同命运。这三个男人。老大觉新,被家族带着活着,失去追求自己东西的软弱者,老二觉民是一个不为旧势力屈服的青年,为了自己的爱情跟这个旧家庭顽强地斗争着,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幸福。老三觉慧是一个典型的新青年,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

  他们三人不同的思想使他们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过着不同的生活,老大和老二老三就像两条平行线不能相交。可悲的命运。《家春秋》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不同性格的人物内心苦苦的挣扎,努力抗争的迎来了温暖的春天,懦弱、畏缩的被旧势力冰冻。

家春秋的读后感2

  读巴金老人的《家春秋》,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平淡的语言,却以书中人物迥异的性格,牵住了读者的心,而不同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们绝然不同的命运,一本书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家庭是一个社会的鲜明的代表。

  书中的三兄弟同出自一个家庭却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老大觉新,从小就是长辈眼中的“宁馨儿”,乖巧、懂事、事事为别人着想,逆来顺受,默默地承受着命运安排给他的一切。听从长辈的安排放弃了学业继承家业,放弃了青梅竹马的爱情娶了长辈给选的媳妇,最终他所爱的人死的死,散的散。每次读这本书读到觉新的时候都感觉心里发闷,看完后往往要伸伸地吐一口气,为他的隐忍、窝囊,心里不喜欢这个人物,却又一次次地为他牵挂。

  老二觉民是一个不为旧势力屈服的青年,为了自己的爱情跟这个旧家庭顽强地斗争着,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幸福。老三觉慧是一个典型的新青年,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老大和他的两个兄弟就像是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

家春秋的读后感3

  巴金写作《家春秋》是不满30岁,读完这部作品,心理起伏不是很大,大概是类似的题材看到的比较多,差不多的故事,我有几点看法:

  笔法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

  1、文笔很干净。看《家》,虽然仅仅看了几页,但是一个简洁、明快、大气的笔触已经跃然纸上了,景物的描写,对于月光的注释,令我耳目一新。没有家长里短的叙述,有一种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较脱俗,当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2、中心人物的描写牵动着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欢觉新,但是你不能漠视觉新。巴金在觉新身上投入弄笔重墨,不管是他处理事务也好,还是他的感情生活,觉新的身影总在读者的眼前挥之不去,而且有时候搞得读者胸口发闷,对于自己一个不喜欢的人这样牵挂,简直是一种折磨,巴金的觉新,自然成为文学人物里面一个经典形象。后来孙道临演绎得也比较成功,我有一个天真的想法,陈道明演可以不可以?王志文呢?

  3、语言描写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巴金笔下人物的语言中规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较合拍,而发生冲突时的语言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可恶的觉英和淑华的对话,觉民和克安的对骂,让读者为正面人物的命运牵挂,恼恨反面人物的语言,写活了。不过我觉得,对于觉民的心理活动,语言描写,特别在平常的叙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积淀,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显脱离生活,和觉慧比较起来,差异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会把觉慧忘掉,让觉民弄混了,语言的描写不够鲜明。

  4、景物描写。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们肯定记住。高家的大花园,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不厌其烦。人是怀旧的,巴金的笔,景物描写也没有脱离开这个令他感伤的地方,好像我们现在的“忆童年”,不同的人不同的写法,巴金的年轻的眼睛,到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的关于月光的描写,想起来老舍的《月牙》,不断的点到月光,每次有不同。

  5、关于人物。粗分一下,男人女人。从思想性和道德性来看,巴金比较同情女人。从三兄弟的眼睛里面,除了那几个姨太太以外,都是好女人,特别是自己亲属,这也难怪,感情发挥作用。围绕着觉新的几个表妹,表姐,老婆,丫环,宛如大观园里面的金钗们,让人怜爱。一时间,被善良的女人们包围了,让男读者们垂涎欲滴,乐不思蜀。恨不能冲进小说,替代觉新的交色扮演,好好的享受那几段错过的缘分。

  而周伯通们,郑国光们,克明们的描写,在巴金自己的嘴里说,是重点刻画的人物,是对立面,他们的角色,并非无足重轻,正是这些人决定了人物的命运,通过巴金的笔,一个个面目可憎,死守礼教的“坏男人”们,用他们的手段撕扯着读者的心理,这种折磨,才令人印象深刻。

  6、故事的选择。五四时期,长篇小说并不多,匕首,投枪比较多,而巴金的《家春秋》,却似徐锡麟怀抱的,不断地投向旧世界的人群。选择多少人物?选择怎样的人物?选择怎样的冲突?情节?年轻的巴金,用一个大家庭的兴衰,用新世界和旧世界的冲突,用年轻人的决裂和幻灭,为不同的人指出了不同的道路,文学是救国的,是治病的,洋洋洒洒三卷俊文,虽比不得《红楼梦》,却可作为我们回忆五四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写作特点的良好教材,特别是出自一个年轻人的笔下,尤为可贵。

家春秋的读后感4

  今年5月,我终于读完了巴金的巨着——《家春秋》。

  这本巨着我花了两年半时间才断断续续读完。当我合上那厚厚的、沉沉的书时,我发现,我的眼泪早像是那止不住的洪水,汹涌地冲破眼眶,一道又一道的泪珠滑落了我的脸颊。

  《家春秋》讲述了高宅有兴起至极盛而终于子孙分家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书中的人物各个个性鲜明,每一个人物都代表着一中不同性格的人。

  高家的三个孙子——觉新、觉民、觉慧,代表着三种不同的性格:觉新是长孙,是一个被传统礼教所束缚的人,是一个做事让人三分的人;觉民是一个有着一腔热血的有识青年;觉慧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勇敢好胜,敢于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正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所以他们每个人的人生结局不同。

  在《家春秋》一书中,我看到了中国旧社会礼教的可怕。觉新曾是一个有理想的青年,他曾想要出国留学,专攻化学,这一切都因为他是“高家的长孙”这一身份而破灭了,长辈们让他娶妻生子。天生温顺于长辈的觉新只好娶了瑞玉为妻。高太爷去世时,瑞玉怀有身孕,长辈们因为“血光之灾”这个封建迷信说法,而逼瑞玉出城生产。瑞玉最后在城外难产而死……

  诸如此类的惨剧时有发生,蕙、梅表姐、枚表弟、淑贞……哪一个不是被活活逼死的!我为那些年轻的灵魂流过一些泪,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被那些“长辈”顽固不化的“传统礼教”思想所害的!他们都是“牺牲品”!

  我庆幸,我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因为在那样的旧社会里,我会闷得透不过气来。

  记得我曾厌过学,当我读了《家春秋》中淑华想尽办法想要读书那一段后,我深深地自责,我没有好好地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更没有尽到一个做学生应尽的义务——好好学习!在那之后,我明白了很多——我们应该要好好学习,珍惜身边每一个学习的机会。我庆幸,我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因为在那样的旧社会里,我会闷得透不过气来。我们不用去于旧礼教、旧社会作斗争,那么,就应该趁自己年轻之时多学一些知识,早日成为对全社会有用的人。

  虽说巴金的《家春秋》揭示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一面,让我看到了、感受到了旧中国旧家庭中人们身不由己的生活,让我觉得生活有时是一场悲剧。但是,我转念一想,这生活好比激流,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停止过,没有什么可以将它阻止,只有自己将自己吓退,我们要做的就是战胜困难。

  所以说,生活不是悲剧,它应该是一场“搏斗”,一场自己与自己,自己与困难的搏斗。

  在生命的激流流淌途中,那激流必定也曾溅起过浪花,那浪花不是单一的,这里有爱、有恨,有欢乐,当然也有悲伤……要问那动荡不息的激流流动的信念是什么?我想,一定是“战胜困境,汇入海洋”!

  我们还年轻,我们要好好生活,好好读书,我们还应该征服生活。就像巴金爷爷说的:“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们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