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小学科学的教学反思5篇

小学科学的教学反思1

  作为一个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现我根据自身经验谈一谈如何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一、要充分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能不能真正地达到反思的作用,关键是看他们能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能否有助于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科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更广,因为科学涉及到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众多领域;需要的课前准备更为充分,因为科学学习需要有结构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在科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早已变成教学的主体,而教师的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作为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而这一过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中快速地转变过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它是学生不断地接受与内化的漫长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在学生的科学启蒙阶段即小学阶段,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的能力。

  从上述看来“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也是提高教学的捷径,因此教师必须总结出自我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要认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二、要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误区

  虽然当前科学课还不如语文课数学课那样受社会重视,但教师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师不能进入以下误区:

  (1)过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显然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学习需要整合不同的学习方法,需要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比如说,科学实验课就要以探究活动为主;科学考察课就要以观察为主;科学阅读讨论课就要以阅读、讨论为主。

  (2)过分追求由学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识。

  新课程是强调知识的形成应该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形成的。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知识都要让学生去探究,这根本不现实,因为有些知识受学生阅历,器材,条件,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探究。

  (3)过分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科学概念的形成。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科学概念的形成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得益彰。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依赖探究活动的,且探究活动与具体的科学内容分不开的,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科学内容而孤立进行的。

三、要认真地进行科学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课堂教学的规律及评价体系,教学反思一般从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有序性、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教学方法的确切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反馈矫正的及时性等方面进行反思。为了使教学反思能够深入且富有实效,我认为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据科学课的特点,主要要进行以下反思。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3)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间是否恰当。科学课的学习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内涵。

  总之作为一名乡村的科学教师,只要认识了反思的重要性,不要误入反思的误区,认真正确的进行反思,就会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能变、能通、能久,从而科学教育教学工作,使科学教育教学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

小学科学的教学反思2

  《神奇的水》教学活动的重点是探究水的各种性质,这其中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现象、溶解现象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前教师对课程进行了价值筛选,将水的'溶解现象作为重点。为此设计了实验让学生通过验证假设,主动探究。对于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现象则作为侧重点。在水的表面张力现象的讲解中,教师认为学生可能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比较困难。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帮助学生形象化的理解这一现象。

  活动中在猜测硬币上能容纳多少滴水环节,出现了每一组的操作结果相差较大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对于滴管的使用讲解的不够到位造成的,所以活动中学生们有些争议。当教师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进行了调整和化解,才使得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在做水的溶解实验环节,当教师发现学生们将味精、洗衣粉等溶解较慢的物体归为不能溶解的物体时,采用了适时介入的教学策略。引导他们从观察、操作的方法入手仔细思考,鼓励他们查找原因,再实验,充分挖掘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的幼苗。

  每次活动对学生、对教师都是一次成长的历练。在本次活动中我有一些考虑不够周到的方面,比如当教师发现学生对生活中的毛细现象了解较少的时候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这样可以解决比较困难的问题。还有,在操作实验前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今后在这方面教师应该讲解的更加细致些,这样就可以避免实验中一些无关因素的干扰。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将会这方面作为今后工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