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1

精选教学计划锦集九篇

  时间是箭,去来迅疾,为了以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了!教学计划怎么写才能切实地帮助到自己将来的工作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音乐音乐审美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不同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发明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担任了本年级一、四、五、六班的音乐教学工作,学生基础单薄,这个阶段我会注重作好以前和今后知识的衔接工作。我会采取多种方式战略,协助学生自身熟练的应用所学过的知识。并要注意防止学生厌烦枯燥的乐理知识的学习,采取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边玩边学。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任务:

发声训练局部:

  1、在气息的控制下,逐步扩展高音。

  2、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示歌曲的情感。

  3、唱坚持音时,声音要丰满。

  4、学习二声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

视唱、知识、练耳局部:

  1、读谱知识:

  (1)、认识变音记号:升记号、还原记号,知道其作用。

  (2)、学习一个升号的调,熟悉G自然大调各音在高音谱表和键盘上的位置(不讲调式、音阶的概念)

  (3)、理解3/8、6/8拍号的含义。懂得六拍子的强弱规律,学习其指挥图式。

  (4)、学习三连音,切分音;认识速度标志;认识坚持音记号。

  2、视唱局部:

  (1)、视唱在G调号上的自然大小调音阶和中国保守五声调式音阶。

  (2)、练唱有增四、减五度旋律音程的练习曲。

  (3)、分二声部练唱大小六度和声音程(不讲名称)。

  (4)、在教师协助下:视唱在C调号和G调号上的单声部歌曲;视唱有临时升记号的单声部歌曲;视唱4~8小节二声部歌曲。

  (5)、划拍视唱二、三、四拍歌曲。

  3、练耳局部:

  (1)、使用C调号听记二拍子的2~4小节单旋律。

  (2)、听记2~4小节节奏。

  (3)、听记和声音程中的两个音。

欣赏局部:

  结合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如旋律进行的方式、特点和一般的表示意义),以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的能力,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进入比较深入的欣赏。

四、教学分析:

  四年级时期的学习非常重要。在这个阶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学期,学生将巩固并自身应用曾经学过的知识,而且,学期学习的知识又为今后两年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学期教材在乐理方面又加深了难度,如一个升号的调,升记号和还原记号等,为今后的五线谱学习做好了伏笔。

五、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沛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沛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溢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和扮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

  6、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六、教学进度表

  周别 教学内容 课时

  第2周复习上学期的内容。 学习《采菱》 2

  第3周歌曲 《柳树姑娘》 聆听《渔光曲》 2

  第4周聆听 《国歌》 扮演《国歌》 聆听《歌唱祖国》 2

  第5周歌曲 《愉快的梦》 编创《愉快的梦》 2

  第6周歌曲 《哦,十分钟》 《大家来唱》编创歌曲 聆听《乒乓变奏曲》 2

  第7周聆听 《旋转木马》《陀螺》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 2

  第8周聆听大提琴曲 《摇篮曲》管弦乐曲《摇篮曲》 歌曲《摇篮曲》 2

  第9周歌曲 《我是少年阿凡提》 创编扮演《我是少年阿凡提》2

  第10周歌曲 《小小少年》 音乐知识:和点八分音符、 歌曲《小机灵的歌》2

  第11周聆听 《牧羊姑娘》 扮演《小机灵的歌》2

  第12周聆听 《友谊的回声》音乐知识:力度记号f p 聆听《回声》2

  第13周歌曲《山谷静悄悄》扮演《山谷静悄悄》 聆听《羊肠小道》2

  第14周歌曲《荡秋千》扮演《荡秋千》 聆听《山童》2

  第15周歌曲《小孩世界》 编创《小孩世界》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2

  第16周编创《真善美的小世界》歌曲《堆雪人》聆听《瞻宫珠帘》2

  第17周举办《我身边的音乐》活动 聆听《铃兰》2

  第18周复习2

  第19 周 考核和学生自评2

教学计划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不等式及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能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数学思考

  通过类比等式的对应知识,探索不等式的概念和解,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初步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

解决问题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关系式。

  2.初步体会不等式(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

情感态度

  通过对不等式概念及其解集等有关概念的探索,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建模意识,加强同学之间的使用与交流。

重点

  不等式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

难点

  不等式解集的理解。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一:

  感知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概念。

  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不等关系在生活中的存在,通过问题的解答,让学生了解不等式的概念,体会不等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

  活动二:

  通过类比方程,继续探索出不等式的解、解集及其表示方法。

  通过解决上个环节的问题,得出不等式的解,再引导学生观察解的特点,探索出解集的两种表示方法(符号表示、数轴表示),并且培养学生用估算方法求解集的技能。

  活动三:

  继续探索,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

  针对所学的不等式,让学生归纳出特点,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并对概念进行辨析。

  活动四:

  拓展探究,深化新知。

  运用本节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加以解决的过程,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活动五:

小结、布置作业

  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质疑提问,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在概念、解及解集学习中的心得和体会,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小结中,作好引导工作,布置好作业,并作及时反馈。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1、(多媒体展示情境)

  小强准备随父母乘车去武当山春游。

  ⑴在车上看到儿童买票所需的测身高标识线。

  问题:若x表示一名儿童的身高,那么

  ①x满足______时,他可免票。

  ②x满足______时,他该买全票。

  ⑵已知襄樊与武当山的距离为150千米,他们上午10点钟从襄樊出发,汽车匀速行驶。

  ①若该车计划中午12点准时到达武当山,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设车速为x千米/小时,可列式子:______________。

  ②若该车实际上在中午12点之前已到达武当山,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设车速为x千米/小时,可列式子:______________。

  2、归纳不等式的概念和意义。

  3、巩固练习

  用不等式表示:

  ⑴a是正数;⑵a是负数;⑶a与5的和小于7;⑷a与2的差大于-1;

  ⑸a的4倍大于8;

  ⑹a的一半小于3。

  学生回答①这两个由实际生活情境设置的问题,应非常容易.问题②相对①难度加大了,难在题意中的条件不象上面那样直接明了,并且可从距离和时间两个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而七年级学生恰恰缺乏阅读分析题意、多维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解决问题②

  学生讨论角度估计大都集中在距离这一角度,教师可深入小组讨论中,认真听听同学们的思路,应鼓励学生多发表意见,并适当点拨,直到得出两种不等式。

  此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讨论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时,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再给出不等式概念:

  像前面式子一样用“>”或“<”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着不等式。

  教师可要求学生举出一些表示大小的式子,学生举出的不等式中,可能会有一些不含未知数的,如5>3等。教师此时应总结:不等式中可含有未知数,也可不含未知数。

  教师根据学生举例给出表示不等关系的第三种符号“≠”,并强调:像前面式子一样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巩固练习是让学生用不等式来刻画题中6个简单的不等关系。学生得出答案并不难,所以该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互相评价,教师可深入到学生的解题过程中,观察指导学生的解题思路,倾听学生的评价。

  问题1在课本中起导入新课作用,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应用题能力尚欠缺)和题目难度,所以设置问题串,降低难度。这样编排教材我认为更能体现知识呈现的序列性,从易到难,让学生“列不等式”能力实现螺旋上升。

  问题3作用仅仅起巩固上面所学的知识,所以采用书中的一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培养学生列不等式能力。

  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导入内容,然后层层推进,步步设问,环环相扣,直至推出不等式的概念及概念理解中应注意的地方。这样实现了:让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从生活中建构数学模型,为后面利用“不等式”这一模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作好铺垫,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生活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数学化。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2]

  问题1.(幻灯片展示)

  ①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满足不等式2x/3>50:

  76、73、79、80、74.9、75.1、90、60

  ②满足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还有吗?若有,还有多少?请举出2—3例。

  ③.上问中的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共同特点?若有,怎么表示?

  ④.②中答案在数轴上怎么表示?

  ⑤.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对求不等式解集有什么方法?

  问题2:(幻灯片展示)直接想出不等式的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⑴x+3>6⑵2x<8⑶x-2>0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评价,得出答案。教师在①②问完成后,类比方程,给出不等式的解的概念:

  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在②问完成后,强调不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不等式的解不止一个。

  本次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尝试探究?在探究②问时,是否按“观察特点——猜想结论——验证猜想”的思路展开,避免盲目性。

  ③问教师根据学生思考情况,作适当地引导、讲解,找出特点并表示,教学时可先用举例法,再用性质描述法,最后再给出不等式解集定义: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④问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⑤问可先让学生先行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仔细倾听学生意见,参与学生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探究。

  本次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

  ⑴学生讨论是否有时效性、针对性。

  ⑵学生是否积极展示自己想法,叙述是否有条理,语言是否准确。

  ⑶学生是否能熟练用数轴表示解集。

  通过简单代值运算,使每名学生都动起来,边代、边算、边答、边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位学生都创造在数学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机会,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数感。

  本环节主要任务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通过对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解释不等式的解,然后递进到不等式的解集,最后发展到解集的两种表述方法,这样设计活动,符合知识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虽然解不等式不是本节课教学目标,但问题1的第⑤问设计意图是想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与同它对应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样设计充分发挥学习心理学中正向迁移的作用,借助已有的方程知识,可以为学习不等式提供一条学习之路。

  [活动3]

  1、让学生找出下列不等式的特点:

  x<1.1x>1.4

  2x>150x+3>6

  2x<8x-2>0

  辨析:

  下列哪些不等式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①x+2y>1②x2+2>3

  ③2/x>1④x/2+1

  学生总结不等式特点,教师再让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命名,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

  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通过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体会类比思想。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4]

  1、让学生找出易拉罐中不等式关系,并表示出来。

  2、某班同学经调查发现,1个易拉罐瓶可卖0.1元,1名山区贫困生一年生活费用大约是500元。该班同学今年计划资助两名山区贫困生一年生活费用,他们已集资了450元,不足部分准备靠回收易拉罐所得。那么他们一年至少要回收多少个易拉罐?

  学生独立探索,互动交流。

  教师对问题2可采取灵活处理的方式,可让学生合作完成、分段完成。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进行处理,让学生体会数学生活化,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活动5]

  问题:你对本节知识内容有何认识?

  布置作业:P140.T2

  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反思与小组合作交流、互相提问相结合,教师适时点拔总结。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⑴不同学生总结知识程度;⑵小组合作情况;⑶学生梳理知识能力。

  学生课后完成,教师批改总结。

  教师应关注:

  ⑴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并系统分析。

  ⑵对反馈的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信息及时处理。

  通过学习自我反思、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对本节重要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的小结,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并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据此调整教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