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车》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大风车》教学反思

《大风车》教学反思1

  《大风车》就是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大风车》的主题歌,歌词通俗易懂,富有童趣,旋律为五声性音调,具有鲜明的平易近族特点风格,情绪热烈欢快,颇具动感和号召力。

  传授教养一开始,我用让孩子们参观央视大楼,看看、猜猜正在播放的好节目、学歌曲送大礼给辛苦制作节目的叔叔阿姨的游戏体式格式而巧妙地引入了新课,这种游戏式的导课体式格式,充满新奇,富有童趣,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对培养孩子们仔细聆听的习惯立下了汗马功劳,又让学生们听时兴致浓厚、充满期待。接着我又利用《大风车》节目做节奏游戏—转风车,让学生初步感想感染《大风车》的旋律。全班学生围成圆圈,放音乐,说出歌名。学生对游戏非常感兴致,都能积极勇敢地参与。随后我又向学生介绍有关风车的知识,首先向学生介绍风车是什么样子,提问学生有什么用?学生根据日常平常的积累回答,教师进行小结:风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大多是利用风力旋转发生动力的。它最大的好处是没有污染。在荷兰等地方,风车是人们生活的好帮手。在学习和展示中尽情展示童年生活的幸福,享受音乐的快乐。

  这首歌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在教唱这个环节时我觉得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歌曲两段结尾音调的不同以及八分休止符和切分节奏的掌握,所以在传授教养时我注意让学生尽情地交流尽情地演唱,充分体会歌曲的内涵及其丰富的表现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经由进程学习他们认识到了用轻巧、纯真的声音能唱出歌曲天真欢快的感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我给出了充分肯定,他们还经由进程积极讨论提出了很多意见,如歌舞结合,声势伴奏等。在音乐活动中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想象出了很多造型来,老师给予各组创造给予热情鼓励。学生很快地发表了各自的设法主意,在小组申报请示时力争上游,用轻巧、纯真的声音演唱《大风车》,并能以舞蹈、声势、乐器等多种体式格式参与歌曲的表演。在按照一定的节奏创作短句和用有声材料表现风车转动声音的创造性音乐实践活动中,有积极参与的热情,有自己的创意,能和同伴很好合作。分组用不同的体式格式创造性地表现歌曲《大风车》。当然速度、力度等关于音乐感想感染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请各小组讨论用什么样的体式格式来表现歌曲?并在此基础上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演绎。

  这些精心挑选的音乐都具备“动听”、“耐唱”的特点,立意和境界都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而这些优美的波调和歌曲内容就象磁石一样深深吸引着学生。经由进程老师课上的积极引导,有的孩子要求上台表演,并向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其他动画片音乐。经由进程这种传授教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在日常平常能主动、自觉接受艺术审美教育,顺利地捕捉、判断、处理、接受音乐美的信息。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音乐,音乐伴随人们终身,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大风车》教学反思2

  一、站在课程实施的角度谈本课的三个基础。

  1)扎根音乐本位

  本课教学能紧紧围绕目标,以《大风车》这首儿童音乐作品为学习载体,开展了节奏、歌唱、表演三大环节的教与学的活动。教学中教师能抓住教材的难重点,开展生动有效的,体现音乐性的教学活动。比如在附点节奏部分,能抓住作品中三个不同的附点节奏,开展循序渐进的学习。节奏一:4/4×0 ×0 ×0 ×× | ×× ×× ×- |对这条节奏让学生复习休止符,掌握与巩固八分休止的停顿。节奏二:4/4 × × × × × × | ×. × ×- |教师做了以下一个对比,使从简单的xx xx 过渡到了× × ×的节奏性,学生了解了该节奏的变化过程,掌握节奏二。

  ×× ×× ×× ××| ×. × × - | (附点)

  × × × × × ×| ×. × × - |

  节奏三:4/4× × × ×× ×| × × × × ×|是对以上节奏教学的测评巩固,检验了学生掌握程度,这样的教学能紧紧抓住知识点,使学生轻松地掌握节奏知识。在第二部分的歌唱教学中,重难点是歌词记忆和音准。教师将学唱进行分段,用动作带歌词,分形式齐唱和领唱,使练习巩固的过程不是那么枯燥,每一遍练习都对歌唱提出要求,使学生的声音不断调整的最佳状态。如5.32- |这句老师提醒学生把气顶上去,唱好5这个音。56 53 2- | 12 612-|这一句老师用划旋律线的方式一条高,一条低使学生掌握旋律走向。在歌曲的最后一小节歌唱中有一个小小难点。教师用击掌的方式辅助了学生掌握音准和节奏,使学生不易混淆。在最后表演拓展环节中,教师结合其身势、歌词、舞蹈进一步丰富作品表现,对本课学习内容巩固与提升,立体呈现学习内容。整堂课都突出了音乐本位,是一堂乐基扎实,内容丰满的音乐课。

  2)渗透学科德育

  卢梭的《大教学论》中提到,不具有德育目的的教学不能称为教育。在课前,教师用一个视频“帮助盲人爷爷听春天的声音”来导出学习主题“大风车”

  ,并创设出了一个学习情境:学唱好《大风车》一歌,参加大风车栏目组去社区慰问老人的演出。于是这又是一堂充满德育思想的音乐课。课前的讨论和课上的实践,都使孩子们深深意识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得到高尚道德情怀的熏陶感染,提高了整堂课的立意。

  3)再现生本教育

  现在最热的教育关键词是“生本”,那么生本的音乐课又应该是怎样的。通常我们认为生本的最大特点是小组合作,也常用是否有小组合作、学生自学作为评价课堂生本的标尺。在《大风车》一课中体现的生本关键是“分层发展”。每个孩子的音乐素养迥异,课堂上怎样发展好每一个孩子,是生本的核心。课前组织有音乐特长的孩子进行钢琴、声乐表演,展示她们的风采。没有展示的孩子培养她们的聆听和欣赏习惯,激励其学习音乐的兴趣。课中,有孩子领唱、舞蹈表演,并且注重发挥这些小老师的辐射带动作用,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讨论、尝试中。课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成功的表演,那些是相对薄弱的孩子,生本允许失败,在或成功或失败中感受与体验,让孩子意识到差距。成功或失败的音乐体验能给他们多一分鼓励和机会,让他们对学习多一点认真和思考。课后,这些孩子还能有新的发展。小组长会带领其他孩子将学习内容排练好,参加社区表演。教育不能为了教而编个谎言请孩子入瓮,上完课拍拍屁股走人,留下一个美丽的谎言,那是负教育。将音乐学习的'情境延伸到学校生活情境中,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用真实情境来替代教学情境的虚拟,使学习从虚至实,让孩子品尝到音乐学习的意义,用音乐的美好带给自己和他人快乐。

  二、站在儿童的角度谈教学中的两大特点

  1)情境创设贯彻始终。有效教学因该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开展教学,满足于学生的需求而构建不同的学习活动。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缺乏持

  续的注意力,所以教师更需要不动启动学习任务,使学生保持住良好的注意力和具备学习动机。所以课以一个完整的情境有效地关注并满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也不断驱使引导着孩子走向更深更难的学习活动中。

  2)音乐游戏直观有趣。抽象的音乐概念如何变得生动有趣,让二年级学生所理解。教师需要从儿童思维角度去设计与探索教学的新形式。于是课中孩子们表演节奏谱的游戏让每一个听课老师印象深刻。孩子们通过扮演小音符,高大的孩子是四分音符唱一拍,矮小的孩子是八分音符唱半拍,伸手握拳代表小附点等等。孩子在游戏中不断变化着左右位置,节奏意识也不断增强,节奏越大越准,更关键的是小小的游戏让孩子无需过多的语言变理解了附点节奏时值的变化。课后有老师共同探讨该游戏科学性的问题。笔者认真,游戏教学首先是尊重小学生的本性,也仅适合对一些较简易的知识以游戏形式具化,如果能相对将一些高深知识也通过一些游戏活动变得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这也该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教育形式。

  三、站在教学无完美的角度谈待改进的两个细节

  1)背唱为什么就那么难。从一堂40分钟课的目标来谈,最根本的教学成效应该是大多数的学生能背唱歌曲。作为一堂展示课因该给予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个别孩子不能背唱,尽可能全部达到要求。而本课教学对该难点也作了设计,策略之一是用动作辅助带动歌词记忆,策略二是重点记忆第二段,音乐第一段由学生领唱。笔者发现,孩子做动唱的时候歌词是记住了,可是声音受到了影响。而请学生不做动作专注声音时,歌词却背不出了。所以动作的目的是记忆歌词,在动作设计时一定要精简,甚至只是几个关键词上设计简易的动作辅助记忆,这样孩子专注歌唱时不会被动作所牵绊,动作是歌词的脚手架,歌唱才是根本,多形式的背唱巩固练习才是关键,不能主次颠倒,影响了教学的最根本的。

  2)表演为什么就放不开。课的最后孩子要面向所有老师,以演员的角色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这一次感觉并不理想没有前面几次面对黑板表演来的好,很多孩子紧张的唱不出了,通俗的话是表演时放不开,不能大胆自信。要改变这一情况,老师的作用不可忽视,为什么孩子一开始没有唱好是因为老师在台前放音乐,乐曲前奏较短,开始歌唱时老师没有到位指挥。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用音乐播放定时或是请个小小音响师放音乐即可,老师大可不必忙的上窜下跑的,越关键的时候越要不慌不乱,引导好学生的状态。还有表演的空间也是一个客观问题。教室空间小,听课老师就坐在孩子后面,转过去表演时就是面对着听课老师,而且是零距离。这样的距离使孩子产生紧张,不敢唱,忘记唱也是正常。所以如何组织表演时的位置需要老师做调整,使表演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距离中。

  一堂课好课凝聚着很多好的教学理念,也体现着执教老师对教材和课程的独到解读。同样,一堂课有亮点的同时也有着一些细节的不足。回顾、总结、思考,使教学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突破。希望一堂好课不仅能给学生带来发展,也带给执教老师和听课老师对教育的再一次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