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2)

时间:2021-08-31

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3

  一、指导思想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儿童,要求儿童爱亲敬长、热爱自然、热爱科学、自信、诚实、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二、教材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对低年级的最基本要求和初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着重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深入浅出地寓道德概念和行为习惯要求与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本册教材共分4大部分,每部分有3-4课。每部分的设计既有各自较明确的设计意图和侧重点,具有发散性,对儿童与自我与社会,进行排列。

  三、教学目的

  一年纪小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并且他们活泼好动,本期教学应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主动到大自然中观察春天的特征;积极参与植树绿化活动和各种有益春天的活动。

  一切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养成为目标。

  四、改进教学的措施

  1、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2、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的儿童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堂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突破性。

  五、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究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六、教学进度

  (略)

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4

  一、学生分析:

  此次担任5个班的品德教学任务,本年级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

  2、突出养成教育的要求。

  3、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

  4、突出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

  5、体现一定的开放性。

  三、教学具体目标:

  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方面:

  1、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珍惜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然、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方面:

  1、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2、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3、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4、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方面:

  1、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2、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3、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方面:

  1、体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四、教学措施:

  1、充分体现教学的生活性,遵循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和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体现道德寓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的理念。

  2、遵循教材开放性的特点,重视本课程面向儿童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教材,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其他生活空间的方法,使其教学寓于生活。

  3、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对儿童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价值观打下基础。

  4、积极鼓励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使儿童通过活动,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5、珍视儿童的生活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与学生和平相处,以诚相待,使学生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

  五、教学安排:

  (略)

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5

  一、 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要求,以实施课程改革为重点,以推进课堂教学为载体,以课题研究为中心,进一步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加强集体备课力度,根据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特点,结合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规律,搞好学科教学,充分发挥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形成。

二、主要工作

  (一)课程改革工作

  1、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和指导工作。

  经常性深入学校听课及参加年级集体备课, 每月开展一次中心组集体备课活动。了解当前思品学科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切实提高教研活动开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健全学科中心组的研究活动,增强中心组的凝聚力和幅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针对具体教教学问题进行教学研究,积极规划、组织、指导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2、加强对本学科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理论,研究《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和教材,更新教育观念,增强课程意识,提升教研能力,把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逐步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扎实开展好新课程培训活动、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和教师自身的学习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强化研究意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突出课改重点,深化教研内涵,开发教育资源、改进和创新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优化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提升教研品位。在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上下功夫、构建生活课堂。在学科教学中以体验式、合作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程,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抓好养成教育。关注教学一线典型的新课程案例,积极发现优秀的教学改革成果,逐渐丰富新课程资源,使教师们在实践与反思中促进自我专业发展。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教学研究的深入。

  (二) 课题研究工作。

  严格执行课题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强化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研究”课题的实施和管理,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生活化、活动化的研究活动,在课题研究中给一线教师创设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争取今年下半年结题。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与学校德育工作相互衔接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学校德育形成合力,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与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生导、学、做统一的作用。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大力推进文明习惯的养成。

  三、 工作安排:

  二月

  1、 下校检查开学工作及备课情况。

  2、 学科中心组及思品学科教研组长会议。

  3、 课题组活动。

  4、 集体下校。

  三月

  1、各年级教材培训及集体备课。

  2、课题组及中心组活动。

  3、集体下校。

  4、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五、六年级研究课)

  四月

  1、下校听课。

  2、课题组活动。

  3、教学交流研讨课活动。(三、四年级研究课)

  五月

  1、下校听课。

  2、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一、二年级研究课)

  3、课题组活动。(成果收集及整理)。

  六月

  1、下校听课

  2、课题组活动。(课题组研究课)、

  七月

  1、学期总结工作。

  2、收集学科资料。

  教育局教研室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6

  一、所教班级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他们都是一年级小朋友喜欢学习,热爱劳动,关心他人,活泼好动,充满活力的孩子。

  二、所教学科教学目的及要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好品质。

  三、所教学科教材内容分析及学生状况

  本册教材包括五章,其中第一章是“今天吃上什么”又分三个小节,共6课时。第二章是“我的手儿巧”分三个小节。第三章是“我有许多好朋友”分三个小节。第四章是“快乐的小问号”,地五章是“我爱美丽生命”。

  这五章从不同层次,不同方法,培养训练孩子们的表达,动作,创作,思考,行为能力。学生学习起来劳逸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手脑共用,十分愉快。

  四、本学期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着重培养学生能力。

  2、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劳逸结合。

  3、钻研教材,作到备好课,上好课。

  4、多参加户外活动。

  五、本学期教学内容具体安排

  略

【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6篇】相关文章:

1.《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2.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3.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4.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设计

5.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6.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计划

7.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计划

8.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汇总八篇

9.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