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治邺》教学反思(2)

时间:2021-08-31

《西门豹治邺》教学反思4

  《西门豹治邺》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了解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

  这是一篇传统的历史故事性课文,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在教学本课时,我努力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爱学”、“学会”、“会学”上。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彻底扬弃了情节分析。多余的情节分析已被公认为现代教法所不取,但是如何从语言文字角度去教课文,却颇为棘手。我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纲,自主感悟人物语言为目,正确估计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感受知顺序,用一个发散式的探索提问,涵盖全文,组织起科学的教学程序,轻松地突破了感悟“语中有话”的难点,然后顺势拓展。这样便从课文中跳出来,站在语文的广度、高度上来把握教学策略,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2、综合训练了听、说、读、写。在本课的教学中,读、写能力得到了主动的发展,把“读——说——读”紧密地反复结合在一起训练。感悟西门豹的话中之话,必得读,而读出其语气,演得逼真又得通过说来暴露思维过程。最后的情趣作文又把听、说、读所得综合起来。这样语文素质得到了整体的发展。

  3、在课堂教学的最后,设计了一个给西门豹送匾额的环节,让学生思考一下匾额上会写些什么,然后动笔写下来。旨在让学生动笔的同时揭示文章的主旨,丰满人物的形象。

  4、让学生演课本剧。让学生在感受人物的同时,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和语言表现出来。

  联想是桥梁,想象是翅膀。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

《西门豹治邺》教学反思5

  《西门豹治邺》是一篇颇具戏剧性的历史题材课文,讲述了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官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文章刻画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的形象。重点记叙了西门豹如何将计就计惩治恶人、破除迷信的经过。文章在写作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此次小片区语文研讨课,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主线分明,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教学效果良好。整堂课虽没有华丽的语言,惊为天人地设计,但真实、有效,真真正正、扎扎实实地引领孩子学语文,领略语文的魅力。本堂课成功之处有三方面。

  1、巧设表格,突破重难点。

  本堂课的重难点是“西门豹惩治恶人、破除迷信的妙处在哪里”。为了突破重难点,我紧紧抓住课文重点段落,抓住西门豹的语言描写,以西门豹采用“将计就计”的方法,惩治了“首恶──巫婆和官绅头子”、教训了“一般官员”、教育了“百姓”的经过,创设表格,逐层递进,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学生理解了西门豹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计策巧妙无比,西门豹这一人物形象顿时跃然纸上。在讲解表格的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抓住西门豹语言中的重点词,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深入地朗读,既培养了语感,又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

  2、巧补空白,拓展训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紧紧抓住与文本有密切联系的“空白”,重视“空白”,巧用“空白”,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当教到“西门豹将计就计巧妙地惩治了巫婆和官绅,破除迷信”时,我适时地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围观群众亲眼目睹此情此景会说些什么。然后出示设计的写话练习“死里逃生的新娘喜极而泣说……痛失爱女的老人老泪众横说……围观的老百姓拍手称快说……”。我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想象他们最想说的话。学生兴趣盎然,思绪如泉涌流淌于笔尖。不一会,一段段精彩、动情的人物内心独白跃然纸上,妙语如珠,入情入境,想象合情合理,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

  3、紧扣文本布局,渗透写作方法。

  《 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结构清晰,主次分明。这一谋篇布局的特点是渗透写作方法的最佳时机。因此,我提问学生:我们这节课学习了西门豹“惩恶”和“治水”两件事,哪件详写,哪件略写?学生们迅速答出“惩恶”详写,“治水”略写,他们是根据文本篇幅的长短来判断的。于是,我又抛出问题:为什么“惩恶”详写,而 “治水”略写呢?此时学生们一脸茫然,无言与对。为了让他们释疑,我利用课件出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孩子们一阅,顿时释然,神”害难破,水利易修。老大爷说河伯是漳河的神。如果不先破除迷信,就没人敢去开渠引水,所以我们要重点表现他敢于破除迷信。原来文章布局的详略,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这一点拨,这一渗透,学生马上领悟到今后写作要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一堂课毕竟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即使是好课,也会有瑕疵。课堂上如果能适时抓住“面如土色”“提心吊胆”“磕头求饶”这些关键词去刻画官绅们的心理活动,去想象他们磕头求饶的语言,再进行朗读指导,理解侧面烘托,对学生理解西门豹的做法之巧妙将大有助益。以其人之道,还治人之身,将计就计──实在是妙不可言!

《西门豹治邺》教学反思6

  很喜欢读《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曾经在中饭后上班前把这本书囫囵吞枣了一遍,至今那《试胆量》一章还犹在脑海中。

  巴学园要搞一个试胆量的活动,孩子们个个兴致高昂。一些胆大的孩子争着当妖怪,当天晚上当妖怪的人都穿上自己准备的衣服,躲在不同的位置,准备吓唬人。晚上另外的孩子们分成几组,去九品佛的墓地周围绕一圈,看看自己能忍受多大的恐惧。虽说是“试胆量”活动,但如果中途害怕,提早回来也没有关系。在出发之前,大家摩拳擦掌,有的人“要抓住‘妖怪’”,带来了捉蝴蝶的网;有的人说“要绑住‘妖怪’”,带来了绳子……之后,唧唧喳喳地跑出校门。小豆豆想:虽然老师说过,在去九品佛的路上不会出现“妖怪”,但是真的不会出现吗?大家提心吊胆地走着,有些同学听到树叶沙沙的声音,以为是妖怪来了;有些同学踩到软绵绵的东西,也以为是妖怪来了……最后,小豆豆他们那组决定不去墓地了,就回去了。不一会儿,许多同学都回到出发点,几乎没有人敢到墓地去。

  结果呢,那装鬼的孩子躲在墓地那里,等人来,等了好久,都没有人去,自己倒害怕起来,一边哭,一边走。另外一些当妖怪有的吓得直往家里跑,有的被蚊子咬了还几个包呢!回来时都差不多要哭鼻子,看到这些装鬼孩子惨兮兮模样,大家都乐了,呵呵,有趣极了!

  通过这次“试胆量”,小豆豆和同学们都不相信有鬼了,胆量自然大了起来。

  这个活动真的很有趣,让我想起小时候,有时在黑地里玩,那些男孩一声大喊:“鬼来了”,把女孩们都能吓哭。还有些男生绘声绘色地向我们描述他看见的鬼的样子,让我们惊惧不已,总是当成真的再讲给别人听!

  要是那时也有小豆豆他们这样的“试胆量”活动多好啊,我也不会到现在还这么胆小,呵呵。

  可是,于今,我们能组织孩子进行这样的活动吗,不能,什么都是安全第一,要是把孩子吓出什么,我们担当不起的!

  真的很羡慕小豆豆的小时读书生涯,是那么丰富多彩,那么收益无穷,那么开心自由!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也能这样的进行呢?

【《西门豹治邺》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西门豹治邺教师教学反思

2.西门豹治邺的教学反思

3.《西门豹治邺》教学反思范文

4.有关《西门豹治邺》的教学反思

5.西门豹治邺的故事

6.《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

7.为何西门豹治邺很成功

8.西门豹治邺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