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1

有关学期教学计划合集七篇

  时间过得飞快,又将开始安排今后的教学工作了,现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教学计划,就是在准备做教学计划吧。那么教学计划要怎么写才能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期教学计划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期教学计划 篇1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是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和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所开发中心联合编著的。它由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五部分组成。入学教育通过三幅图画让学生形象地了解校园及学校生活,使学生喜欢上学、喜欢学校。汉语拼音学习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及拼音方法。课文共20课,分两组学习(共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之后有一个语文园地(共六个)。除此之外,本册还加入了识字两组,使学生在拼音、字、词、句各方面有了练习。

  本教材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其中安排了大量的精美图画,生动直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增加了可读性和观赏性,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又进行了美的教育。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入学教育,激发学生对学校、对学习、对同学的热爱,感受由老师

  同学组成的大家庭的温暖。

  2、学会声母、韵母、声调,能准确地拼读音节,准确地读出整体认读音节,能

  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3、学会100个字,认识40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

  解字义。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通过课文教学,进行朗读、背诵训练,积累词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逐

  步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5、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习

  惯。

三、教学重点

  1、学会声母、韵母、声调,能准确地拼读音节,准确地读出整体认读音节,能

  2、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3、学会100个字,认识、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正确书写,逐步掌握一些识字方法,培养初步的识字能力。

  4、进行朗读、背诵训练,培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教学难点

  1、明确掌握前鼻韵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熟练掌握两种拼音方法。

  2、提高识字能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3、能说完整的话,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地想法和认识。

五、教改措施

  1、充分利用教材中精美的图画、儿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人人开口,做课堂的小

  主人,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在课堂上扶、放结合,要大胆地放、巧妙地扶,并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及时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爱学习、乐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活动

  1、拼音比赛

  2、书写展示

  3、故事会

  4、朗诵比赛

七、教学进度安排

  入学教育 3课 3课时

  汉语拼音 13课

  识 字 8课

  课 文 20课

  语文园地 6课

学期教学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地理必修一,这部分内容是立足于初中地理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选取了自然地理中经典的几个要素,如大气、陆地、水环境、地质等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探讨人地关系中“地”的有关地理理论基础,通过这些自然地理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我们身边的事物,将生活中的地理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并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的有关读图析图绘图的方法和技巧,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现实世界的境域性知识,解决有关地理的重大问题。使地理学习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二、教学内容

  必修1第一至四章,必修二第一章

三、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1、由于部分学校初中阶段忽视(社会与科学反面很简单的涉及)地理学习,使高一学生对地理学科不能做出正确的认识,学生的见闻有限、知识面窄,对地理学习存在陌生感和恐惧感,同时又对新生事物抱有很强的好奇心。

  2、地理学习的兴趣不浓,方法机械。很多学生视地理为副科,以为学习地理就是靠死记硬背,故学习兴趣不浓,也不是很重视。自然地理学习需要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多因素综合分析等能力较弱。

  3、地理思维能力缺陷。自然地理现象一般是学习后续必修2人文地理和必修3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而学生的地理思维往往是单因素线式模式,缺乏多因素网式综合思维能力,难以理解复杂的自然地理现象,也将对后续的学习带来难度。

  4、本届高一就学习普高课程的班级而言,分为三个等级(瑞杰班、重点班和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基础跨度比较大,接受能力也会呈现很大的差异,从暑假上课的情况可见一斑。

四、教学措施

  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0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测自评试题。

  (2)注重知识小结和单元测试的讲练,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每单元结束后,将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重难点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的网络化体系,并鼓励学生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精选单元测试题,结合学生学情反馈,做好试题的讲解和薄弱知识点的讲练。

  (3)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业务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标尺。立足课标,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动”、“阅读”的针对性,合理选“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层次,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资源,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找资源,有效补充是教材本地化、通俗化,与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过程中达到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