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2)

时间:2021-08-31

  关于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篇2

  高一即将结束,回顾过去的一个学期,觉得值得思考、总结和改进的地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这当然和新课程的实施这一大背景有关,但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我们每一个新课程的参与者、经历者把在教学一线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以及经验教训认真总结,好好反思,让自己在今后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下面就来谈谈本人在高一第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曾经有过的一些错误认识或做法。

一、以为新课改就是要完全摒弃传统教法的错误认识

  我们常说“除旧立新”,一个新的理念的实施确实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有破才有立”。这一次的新课改也是如此,它在课程结构设置、目标设计等很多方面都有较大的改革,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就使得我在教学中力求新的同时,容易忘记一些好的传统教法,特别是在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教法,比如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多写、多练以及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挖掘、深入、延伸、拓展和精讲。事实证明,以上的方法虽然传统,但效果显著,在语文教育中大力提倡创新的时候,吸收和融会传统教法的长处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方法实施中产生过的错误做法

  (1)导学案运用中的错误做法

  我们这次高一语文的新课程教学一个重要的“新”的标志、新生事物是“导学案”。“导学案”在山东兖州一中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它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思维,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出于经验的不足和对学生学情调查了解的不够,往往会采取这样一种片面做法——只注重导学案的“学”和“讲”,却忽视了导学案的“导”,结果经常会把课堂变成做题目(做导学案)和讲题目(讲导学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学生的厌学。事实证明,如果导学案只“做”只“讲”却不“导”的话,对学生的“学”恐怕很难产生什么积极的、正面的影响。所以,如何设计好导学案并进一步利用好导学案,使它能够真正调动学生、激发学生、解放学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需要我们每一个新课程的参与者、经历者好好动一番脑筋。

  (2)合作学习中的错误做法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资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我在实践中曾有过这样那样的一些错误做法:

  ①、将小组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我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其实,这样的小组讨论由于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②、教师缺场。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我有时会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时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我再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其实这样的合作学习事实上只是一种形式,因为缺乏教师的指导,学习效果也欠佳。

  ③、合作学习被用得过滥。有的时候我在课堂上不分问题是否合适都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呈现极大的随意性。其实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更适合自主学习,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有的问题学生意见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讨。频繁、无价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事实上,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两者并不排斥。

  ④、小组中分工合作意识不强。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合作,但有时候,在我的课堂上,往往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分工,学生做的工作只是一个意见交流,最后找一个同学来汇报即可。而且,往往是小组中比较积极的学生会经常被推举来做汇报。这样,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以上两点新方法中的错误做法是我在新课程实施中曾经有过的较为突出的现象,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问题,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但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有发现问题、预防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提出几点误区也是为了使我们的教学之路能走得更顺畅。问题出来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更应该防患于未然。在新课改的路上,让我们少些误区,多些成就,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

  关于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篇3

  第一次作为一名老师走上讲台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也很紧张。我所教的高一年级的语文课。任高一的课,在很多老师看来是比较轻松的,高一新生充满稚气,有活力,新课的讲述相对来说也轻松了一些。其实,教高一才更是任重而道远。首先,这些孩子的思维和其他孩子相比更加活跃,也更加分散,难以集中注意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活跃思维,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才能把握好高一学生的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总结一下我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

一、认真备课

  从学期初,对于教学大纲做一个细致的了解与分析,并根据当地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调整。备课的整体思路在于一个“实”字和一个“巧”字上。“实”字即落实大纲要求,落实新教材的要求,落实具体知识,把教学落实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上。

  巧则要求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上。开学一个多月,我就是在这样的两个标准下进行备课活动的。

二、抓好45分钟

  在备好课的前提下,如何在45分钟的课堂上将所作的备课内容准确有序的讲出来,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学校对语文的课程安排相对死板,在每天下午的前两节,这是学生最困最容易瞌睡的时间,为了使学生能有兴趣的精神饱满的上好每一节课,我尽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认真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我决不越俎代庖,也决不放任不管,做足做好“主导”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我是这样安排一节课的:一上课,先明确教学目标和具体任务;继而学生阅读思考,提问讨论;然后师生就重点难点互相提问作答;最后指导学生谈谈学习的收获。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打起精神,不会在老师催眠曲似的大段讲述中度过一节课。

三、认真批改学生作业

  语文书面作业主要是作文,每两周一次,就有一百多篇,约十万余字。我采取了教师批改为主、学生互批为辅、学生互批和老师批改结合的形式,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在指导学生写作作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风和文风,提倡言之有物,说真话,深入思考,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反对说大话、空话,反对说一些低级趣味的话。我批改作文时,坚持改字词,改语句,改段落,改内容,认真写评语,既鼓励学生发扬长处,又明确指出学生的写作方面的不足。批改周记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常常要牺牲晚上的休息时间才能完成,而它的成效又不是一下子就能表现出来的,但是,这正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一个工作任务之一,我严格的要求自己,不仅要完成,而且一定要高质量的完成。

四、组织辅助性教学活动

  作文语文老师,讲好课还不能算是已经完成了任务,要想真正的引起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还需要在很多地方多动心思。我就在教学过程中或者教学之余组织一些小小的教学活动,例如,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根据一定的题目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关注的新闻知识, 对目前所发生的事情给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课堂活动其实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我真正探索更多的形式与方法进行课堂活动,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的轻松,学生的态度更加积极。

  以上是我在这不长的教学时间中的一些想法,当然其中肯定也有许多问题和失误的地方,我会继续思考,继续努力的完成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我作为一个老师的梦想——创造一个充实而又轻松愉悦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