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总结

时间:2021-08-31

【必备】小学教学总结3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的工作又将告一段落了,相信大家在这段教学实践中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教学感悟,这也意味着,又要准备开始写教学总结了。那么如何做出一份高质量的教学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教学总结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教学总结 篇1

  一年来,作为教育行政和教职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的基层工会组织,在市教育局和市教育工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党组织和各级行政领导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工会一般人从工会的职能和我校的教育工作实际出发,严格按照《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积极主动,努力工作,工会组织在加强师德建设,促进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和信息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全体工会会员也都在为这个群体增光添彩。一年来,宜小全体教职工团结进取,不断创新,顺利地完成了江苏省农村实验小学的创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市质量评估中名列A类学校,学校被市表彰为文明单位、先进集体。

一、追求卓越,打造一流师资

  抓学习提高教师文化政治修养。学校提出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口号,工会协助行政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学习活动目前。为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师德修养,开展了学习师德典范、培植身边典型、发倡议书、签师德合同等一系列活动,学校行政、工会、团支部联动,有效地遏止了有偿家教之风,弘扬了广大教师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精神;为培养一批“书卷型”教师,开展了青年教师读书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订阅一本业务书籍,并专门印制了“教师读书摘记卡”,每学期要求30万字的阅读量,并定期组织读书摘记卡的评选。本学期,学校网站增设了“读书沙龙”栏目,介绍沙龙活动,推荐名家名篇,交流读书感悟,激发教师的读书兴趣,真正使教师做到了“在读书中成长,在读书中长智。”

  抓培训提高教师综合技能。一是抓教师基本功培训。每学期初,工会、教导处、和团支部都提出培训要求,抓好检查落实,定期组织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基本功的提高。二是抓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有计划、分层次地对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在实施全员培训的基础上,本学期对班主任还进行了网页制作的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三是抓新课程培训。本学期邀请了特级教师翟裕康、陈萍,专家领导薛大威等来学校进行讲座培训,让教师不断吸收新的信息、新的理念。通过教研组、备课组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活动等培训方式帮助教师逐步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抓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养。一是骨干培育活动。学校制定了骨干教师培育计划,计划每两年一个轮回,每一位教师都可根据自身现有条件,逐级申报个人发展目标:教学能手、教坛新秀、中青年骨干、学科带头人;学校成立业务考核组,同时聘请知名教师每学期来学校指导教学研讨活动,鼓励教师拜专家为师,为教师的成长、成才提供舞台。二是校本教研活动。学校根据市局提出的“每月一课、每周一课、一人一课”要求,扎扎实实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每月一课”校级展示课由校长室具体负责,从指导备课到听试教再到教后评议都要求亲自把关;“每周一课”由教导处分管主任具体负责,通过组内集体备课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反复试教后,再在学科组进行公开教学,听课、评课提倡互动式研讨;“一人一课”则由备课组长具体负责,但在每周工作安排中公布本周上课人员及教学内容,鼓励教师跨年级、跨学科互相听课,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三是教学竞赛活动。为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和教学能力,学校定期组织评优课、论文竞赛等教育教学竞赛活动。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竞赛,学校要求 “每赛必参,参赛必获奖”。于荣芳老师在市数学评优课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张大胜在市体育评优课活动中获二等奖,周为峰老师在市科学评优课活动中获一等奖;徐香老师在市在市品德与社会评优课活动中获一等奖。近年来,有9人在江都市教学竞赛中获奖,25人在扬州市以上征文竞赛中获奖,5人在扬州市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1人分别被评为扬州市学科带头人、江都市教学能手、江都市教坛新秀、中青年教学骨干等。此外,结合节日、纪念日开展适合教师、教育的活动,如:“庆‘三?八’女教师素质展示”,“纪念‘五?四’青年教师演讲会”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民主参与,人人都是学校主人

  在学校管理中,学校注重构建浓郁的校园文化,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重大决定均由班子成员参与,并广泛听取、征求教师意见后决定,工会积极参政议政,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今年9月下旬工会召开了六届四次教职工大会、民主听取教师的意见与建议后,通过了《宜陵小学结构工资制》和考勤考绩等相关制度,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校还设置了校长信箱;在校园网上开辟了教师论坛,倾听学生、教师及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调动师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另外,通过校务公开制度、民主测评领导干部等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在学校管理中的民主监督作用。

三、关心职工,工会建成教工温暖之家

  一年来,工会把为教师送温暖工作作为最基础、最经常性的工作来抓,作为人心工程来建设,只要是教师有困难,工会组织都要出面帮助或慰问。如:女教师生养、所有职工生病都登门慰问,春节对生活特别困难职工都给予适当补助,一年来累计送温暖金额达万元。此外,结合学校创建重新充实和完善了教工之家,使之功能更加完善,集学习和娱乐为一室,提高了教工之家的利用率,活跃了教师身心,丰富了教师生活。

小学教学总结 篇2

  教学、教科研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谁都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如何让老师们在日常工作中重视自己的工作,切实明白自己的工作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家庭的幸福,孩子的未来。这就需要从细节入手,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思想意识。

  一、相互学习,提高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

  针对上月检查结果:听课记录相互抄袭对方“听课笔记”“教案内容”的情况,摆脱学校和教师都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调整听课制度,宣传听课是教师进行再培训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实现自我提升的直接的途径,首先明确听课不是完成任务,而是我要去学习,特别是年轻的教师教学经验、教学技巧、更要去看,去借鉴,每个人都有他独到之处,只要你踏下心来去发现,就会有收获,就会接的听课的益处,就会从心理乐意接受听课这件事,动机明确了,兴趣提升了,听课记录就不再是学校和老师之间“两难”的事情了。

  在查岗的过程中,看到许多学科在班主任老师听课的情况下,班级秩序良好,班主任为其他学科老师分析班级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像其他学科因为课时少,要求带的学具,其它资料、材料总有遗忘的情况,班主任老师规定提前一天提醒学生带相关的东西,教学方面共同管理,效果还可以。

  此外,单单的让听课处于监督之下还不行,其实在以往的工作中,不能忽视了听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不能简单的把这项工作定为量的检查工作,没有真正的顾及听课本身给教师带来的效益性意义。鉴于此我们以后的听课听课次数的“量”的硬性规定转变到对“质”(教师听课的实际意义)的监控上;由形式上的检查转变到实质上的督促。同时,我们将于11月3号举行展示会,从中选出优胜者,激发教师在听课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教师在听课问题上由追求简单的“任务目标”向追求高层次的“功能目标”、由被动应付和“外灌”式听课向主动参与和“内化”式听课转变。

  我们还在听课记录技巧上进行了培训:1、记录精妙之处。我们在听课时能积极调动自己敏锐的眼光,善于去发现人家课堂上的每一点闪光之处,课后慢慢品味,细细揣摩,再将其拿到自己的课堂上去实践印证,这样久而久之,自然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2、记录不足之处。有不足之处,我们应当将其记录下来,课后回顾、梳理和剖析这些“败笔”之处,静下心来认真思忖: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课堂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以后在实践中针对这一问题应该怎样去做?吸取教训,作重新思考设计,以便以后自己在教学时得以改进和提高。以此为鉴,也可以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少犯或不犯同类错误,减少失误,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前人失败的肩膀上去获取成功。3、记录疑问之处。“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就可以真正取长补短,借鉴别人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4、记录感悟之处。“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去捕捉并记录下来,就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因此,听课者在听课的过程中要随时记下当时感想、感悟和收获,这不仅利于课后评课、交流,更有利于为进行自主反思提供鲜活的素材,同时也为日后写文章积累第一手资料。5、及时撰写听课反思要知道,我们听课的目的是为了借其所长为我所用,见其所短为我所鉴。因此,听课后应当重视课后反思,每次听过课后都应该对听课内容进行及时的反思。

  这样全方位的培训,督促,听课成了教师的自觉的行为,这种行为有待于巩固,听课的自觉意识,有待于提升。

  二、 以学代训,提升教师的备课能力

  老师们很辛苦,每天不论校长还是老师每天都忙忙碌碌,可是有些工作不能事半功倍,疲于无效的劳动,就此问题,我们首先从最基本的抓起-----备课。

  说到备课老师们有的还不以为然,谁不会备课,是,都会备课,可为什么备出来的课,孩子们听的索然无味,老师讲的如同嚼蜡呢?久而久之,孩子对你的课堂产生厌倦心理呢?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很显然是我们的课堂出现了问题,究其原因,首当其冲我们的准备工作出现了问题那就是备课。

  备课备什么,怎么备,备到什么程度,这都是要求我们心中有数的。可是我们在检查教师们的教案时发现许多老师不会备课,尤其是年轻的老师连备课的基本要求不是很清楚,真不知道师范怎么上的,我们自己也反思,我们对这些老师做了什么?与其抱怨不如踏踏实实去干,对老师进行教案的准备培训。

  教案备课要做到“五有”:脑中有“标”(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内容)、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学生个体差异)、手中有“法”(方法)。在这里的培训不是生硬的灌输概念,而是明白为什么要有这些,用实际的例子给老师展示心中有这些在实际课堂上怎么体现。如:胸中有“本”(教材内容)教材内容不只是这一课的内容,而是这个内容在这个单元作用,在整个知识体系中作用,自己脑海里有与其相关的知识树,在讲到这一部分铺垫、链接、拓展就会恰如其分。目中有“人”(学生),这个学生是全体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个课堂上,你怎样让好学生吃饱,让学困生吃好,一张嘴难调众口,但做不到这些就不算心中有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