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学教学计划(2)

时间:2021-08-31

  中学教学教学计划篇3

  训练对象:本校学生兴趣小组

  训练时长:约30课时,1课时40分钟

  训练地点:校足球场

  训练用具:4号足球

  主要任务:为了丰富小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体质、增强团结协作能力、并培养青少年儿童对于足球运动的兴趣,使他们拥有一定的足球运动基础,对报名足球兴趣班的同学进行训练。在约30课时的教学期内,培养他们的足球兴趣,使熟悉足球,拥有一定球感,掌握带球、脚弓传球、颠球、射门等基本功,并适当进行身体素质的训练。

教学大纲:

  ①每课时确定一个主要训练项目,围绕其展开训练;②讲解足球知识并进行师范表演,约1课时;

  ③利用约12课时,进行带球训练,增强球感,并逐步提升一定难度;

  ④利用约8课时,进行传球停球训练;

  ⑤利用约4课时,进行射门训练,并逐步增加为带球射门训练;

  ⑥分散利用约3个课时,进行往返跑等身体素质训练,提高足球技能;

  ⑦利用约2个课时进行足球游戏等活动,提高兴趣。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普及、培养和巩固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二、奋斗目标;全面普及学校足球运动,力争在省、市比赛踢出好成绩;三、训练的基本任务,内容要求及手段;(一)提高队员的训练比赛作风;训练作风方面:1、严格的组织纪律性;2、严格的训练自觉性;比赛作风方面:1、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2、培养勇猛顽强的踢球作风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普及、培养和巩固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在各年级的足球队员进行训练,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争取在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贯彻从小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原则,抓好身体素质、球技。

二、奋斗目标

  全面普及学校足球运动,力争在省、市比赛踢出好成绩,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足球运动!

三、训练的基本任务,内容要求及手段

  (一)提高队员的训练比赛作风。

  训练作风方面:1、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2、严格的训练自觉性。

  比赛作风方面:1、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

  2、培养勇猛顽强的踢球作风。

  3、严格的比赛纪律。

  (二)全面提高队员的基本技术

  三年级:

  1、提高队员的传接球的速度。

  2、提高队员的防守能力。

  3、提高队员运控球的保险系数;

  4、提高队员战术,重点是个人与局部的战术配合。

  5、明确个人的攻守职能,进攻防守原则。

  6、提高个人战术意识和局部二打一,三打二结合射门能力。二年级:

  1、提高队员运控球能力。

  2、掌握正确的传接球技术。

  3、学习简单的传切配合技术。

  (三)主要训练手段:

  身体训练手段:克服自身体重的各种跳跃、后退跑、曲线跑等。技术训练手段:各种个人垫、运、控练习,各种一对一攻守,二三人跑动中传接。

  (四)训练主要技术:

  踢球:以脚内侧踢球、脚背正面踢球、脚背内侧踢球为主,脚背外侧踢球、脚尖踢球为辅。

  停球:以脚内侧停球、脚底停球为主,脚背外侧、脚背正面、胸部大腿停球为辅。

  头顶球:以前额正面、前额侧面顶球为主,介绍鱼跃头顶球。运球:以脚背正面、脚背内侧运球为主,脚背外侧、脚内侧为辅。

  (五)战术:

  二过一配合:横传直插二过一、横传斜插二过一、踢墙式二过一、回传反切二过一等。

  备战期

  1、认真挖掘有潜力的新队员,建设好球队,壮大球队,保证球队的持续发展。

  2、加强思想工作,让其明白锻炼的必要性以及为校争光的荣誉感,使之有意主动投入。

  3、注重球队作风建设,严抓纪律,认真做好考勤工作,建立奖罚机制,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4、本学期的训练工作主要是围绕着培养足球技术,基本功,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足球的整体水平。

  推进我校素质教育,提高足球氛围,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同时更希望这支队伍在比赛中不断提高,取得优异成绩,为学校社会培养更多的足球人才。

  中学教学教学计划篇4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认真惯彻区教育局“培名师、育优生、出高质、创名校”十二字工程,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以“创先进推动教育改革,争先进提升教育质量”为主题,深化“一主多辅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推行“35+10”课堂教学模式、落实“少讲多学”的课堂、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有效练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展“课堂观察”互惠互赢、开发和使用“学案”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研究”开展形式多样的“双语”拓展活动,开展“我与我的书”阅读年活动等。形成“人人议质量,人人重质量,人人想质量,人人有质量”的工作氛围。加强素质教育,推进精细化管理,全面完成区教育局下达的各项目标,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教育教学工作目标。

  1、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巩固率为99%。

  2、教师继续教育、各类培训合格率100%。

  3、体育达标率为100%,特长生参赛获奖居区前列,上机率为100%。

  4、教师全期全勤率95%。

  5、图书、器材使用率为100%,完好率为96%

  6、教学事故发生为零。

  7、各年级全面完成区教育局下达的“三项目标”。九年级完成继续升学目标100%”。(谭衡)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学常规、科学规范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深入开展课堂效率大讨论,优化课堂学习过程,以学案为基础、学生自学、合作探讨、教师点拨,切实做到精讲精练、当堂练习、节节反馈、人人过关,通过错题档案、作业展评、复印式训练、每周一测,切实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导学案指导课堂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谭衡、赵茹)

  2、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一主多辅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动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一主多辅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变讲堂为学堂,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调动学生全员、全程、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体现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人人即当学生又当老师,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又是生成知识和问题的开发者,教室是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教师既是教学的组织者又是学习的参与者。(张青芳)

  3、加强校本研究,引领教师发展。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主动性和职能作用,教研组长要理清教研组的工作思路,并将集体备课、学案导学、课堂观察、看课、议课、同课异构、少讲多学、教学叙事等多项活动的开展与研究落到实处并取得成效。借助我校教师博客群这一平台开展教学研究,互动、交流,撰写教学叙事、管理叙事,促进老师对教育教学的思考与总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大力倡导教研组长及科任教师撰写教育教学手记,促进教师向研究型发展。(张青芳)

  4、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认真开展好课堂大比武活动,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构建以“两语拓展活动”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英语学科的兴趣,将“双语”拓展活动向纵深推进。坚持学情调研反馈制度,通过课堂反馈本、家长—学生—教师联系本、导师记载本、召开学生座谈会、师生间“三三两两”的谈心活动、学生评教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课堂教学的情况,反馈情况做到及时落实。开放图书室、阅览室让每一个学生从书中吮吸知识营养,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阅览室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强化体卫艺教育。开展学生每天锻练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班班天天有歌声”为主题的体艺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努力营造师生共同读书的氛围,创建书香校园。深入开展和推进成功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成功,创建成功和谐的班集体。开展“千名教师进万家,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号召,扎扎实实开展家访工作,大力抓好防流控辍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巩固率,巩固普九成果。(赵茹、张青芳)

  5、精细化的管理,提高教学效益。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的常规管理,建立对教师的科学评价机制,和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管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加大对学生八大学习环节的管理。每节课学生有学案、有预习本、有改错本和难题本、知识积累本。宣传、制定、推行、监管、考核教师业效工资的科学合理的发放,来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和谐的合作竞争环境。(谭衡、赵茹)

  6、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和小组评价。根据平时各学习小组课堂参与学习的表现及期中、期末考试小组各科的平均成绩,每班在期中、期末评出两个优秀学习小组,在优秀小组中评出共评出4-6名优秀学员,3名进步最大的学生。(赵茹、何学文)

  7、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教师专业化发展。全校开展“我与我的书”阅读年和征文评奖活动,通过阅读让校园内逐渐形成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培养探求知识、崇尚科学的精神,不断拓宽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其职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水平。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每学年对教师的培训进行总结,依据区继教中心的计划安排、组织、布置教师继续教育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工作,认真做好教师各项培训的安排、教师专业化报告册定时在博客中更新、学分登记造册等工作,认真落实政治、业务学习制度和双学习计划。(刘家权)

  8、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将教科研转化为生产力。开展问题即课题的研究、小班化教学的试点研究、减负增效的研究、高效课堂的研究等,进一步丰富、发展、提炼“一主多辅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文化内涵。(吴启盛、周桂薄)

  9、加强对学生档案信息现代化管理,抓好防流控辍工作,确保学生继续升学目标的'完成。认真执行区教委中教科关于学籍管理工作的意见,建立学生学籍电子档案,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档案建设。依据学校学籍管理办法,严格学籍管理,对借读、转学、病休和复学的学生要严格审批程序,对借读、转学的学生要经校长审批,教导处登记,才能接收,任何人不得善自做主,以个人的行为接受外校学生。落实学生数周报制度,不让一个学生流失,认真抓好九年级学生升学工作,立争每个学生都能进入高一级的学校继续学习。(黄开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