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学反思(2)

时间:2021-08-31

《比例尺》教学反思4

  《比例尺》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从“脑筋急转弯:一只蜗牛从上海爬到北京只用了二分钟,这是为什么呢?”这一有趣的猜谜入手,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请在纸上画一条5厘米、10厘米、10米长的线段,引起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图形的缩放画出来,从而导入笑笑家的平面图,进入新课的教学。

  在体验新知,系统理解新知部分,通过房屋平面图这一富有生活情境的建构,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逐步发现、认识、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方法。这样的教学预设引导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然后我通过:①求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多少米?宽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⑵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③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了新知识的丰富意义,同时也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在评课时,我校所有听课的数学老师及青阳另外3所小学的六年级数学老师给我提出很的建议与意见,特别是在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教师应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应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进一步明白了数学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教师教学中要信任学生,大胆地引导学生探究。

《比例尺》教学反思5

  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一张教师自己的生活照。

  师:看了老师的这张照片,说说感觉如何?

  生:很帅。

  生:你人那么高,照片里那么小。

  师:是吗?

  教师量照片中人的高度,得出是5厘米。

  师:我的实际身高是170米,怎么到照片上只有5厘米了呢?

  生: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了。

  师:是吗?那实际身高与照片的比是多少?

  生:5:170=1:34

  生:应该是34:1

  师:学校这个学期规划造一幢地面为长方形的教学楼,长40米,宽10米。如果要把它画在一张纸上,你打算怎么表示?

  生:用40厘米表示40米。

  生:用4厘米表示40米。

  生:用8厘米表示40米。

  师:写出各自的比,并化简这些比。

  反馈(略)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比例尺是什么?

  生: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

  师:比例尺有什么用?

  反思:尽管“比例”的概念在此之前还未正式教学过,但六年级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看到照片就知道是“按比例缩小”了,要把教学大楼地基的平面图画下来就会想到可以用40厘米、4厘米、8厘米表示40厘米。那是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只要稍稍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比和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是吗?执教老师就带了自己的一张生活照片、一条造新教学大楼的信息,就给学生提供了运用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比例尺》教学反思6

  课始,课件出示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让学生观看并思考:为什么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却能画在这张小小的地图之上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得出:是按一定的比例画在图上的。然后引入:对,是按一定的比例画在图上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这一个环节,简约,将学生直接引入了学习状态。

  接着出示例题,通过让学生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点明这个比就是今天要学的比例尺,这样的教学引导让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缩小几倍,比的意义”为纽带,进行正迁移。

  在教学中,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不同求法,如图上距离5厘米,实际距离50米,有学生将5厘米化成0.05米(常规的做法是将50米化成5000厘米),我就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我和学生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并且说明,学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样的解法,但要注意书里的规范与完整。

  对于比例尺的意义,着力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中说一说、辨一辩。

  感悟:只要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正视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掌握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就会显著提高。

《比例尺》教学反思7

  《比例尺》这一内容在教学中,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讨论的氛围中逐步发现、认识、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我的感受也很深。

(一)让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建构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应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这堂课中,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让学生根据教室黑板的长和宽,试着画一画教室黑板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了新知识的丰富意义,同时也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二)让数学在学科整合中滋养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我们把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提炼与加工,上升为数学问题去研究的时候,这时我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其数学方面的因素,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当我们认识清楚这个数学问题以后,又使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各方面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在教学中,通过对“用比例尺1:1000画出来的地图和1:10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再进一步研究“用1:10呢? 1:1、 2:1的比例尺画的平面图和实际大小有何关系呢?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画地图吗?”这一系列问题层层递进,使学生明白放大比例尺的意义。再通过认识机械图纸、零件图纸......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对比例尺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审美能力。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深深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成为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积极地去探

  索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探究性学习得以保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要的知识准备,即学习任务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学习本课知识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乘除应用题等知识基础以及分东西等生活经验,这些知识准备是解决问题并使学习顺利进行的基础。二是教师提供了充分的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给学生以较多的时间探究知识,激发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三是教师创设了贴近学生实际的数学情境,教师创设的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情境和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都有丰富的显示背景,有利于学生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利用原由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了五种不同的解题策略:方法一是用份数的思想来考虑,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很形象,有几位学生还画了图;方法二是转化为份数乘法应用题;方法三是用正比例的思想列方程来解;可见,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时,能通过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元的,教师教学中要信任学生,大胆地引导学生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