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风筝的人》有感(2)

时间:2021-08-31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4

  暑假买了一批书以供阅读,可惜大多都只看了一半就放下了,唯独这本《追风筝的人》,我从头至尾读完了。

  我要说这并不是一本拿到就让人爱不释手的书——在刚开始读的时候会被陌生的人名和地名弄的晕头转向,要是心有一点浮躁可能就读不下去。事实就是这样:在一个雨天,被清凉的雨水带走了所有浮躁的我才拿起这本手边的,在之前只草草翻了几页就放下的书,静静读了下去。

  怀着对故事情节的期待,夹杂着对主人公的哀怨和对仆人哈桑以及像他一样的奴隶们的同情,我读了下去。

  正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当然也是故事的转折点——全喀布尔的风筝比赛以及之后的故事。这本该是个高兴的日子,他们赢了!成功的一霎那阿米尔的父亲也站起来欢呼,也“终于以我为荣”了。但也就是这天,这美好的就像童话故事结局的一天,阿米尔因为他的懦弱和逃避使哈桑遭受了巨大的不幸,更让自己背上了巨大的负罪感。

  这篇小说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耐人寻味的历史。阿米尔在那之后所受的煎熬却是让我深深爱上这本书的原因,毕竟这种做错事以后的愧疚和心底的那份不安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吧,作者把这样的心理描写的惟妙惟肖,让人忍不住惋惜和悲哀的同时也产生强烈的共鸣。

  有句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了解。作为一个读者,一个置身事外却又能看清全局的人。我是多么希望在有些时刻,阿米尔能挺身而出。在事情发生过后,我又多想他能做些什么去补救。可是一切恰巧相反,他没有站出来,他做的每件事和说的每句话都将裂缝越撕越大。但这又何尝不是在现实生活,我们作为当事人时的做法呢。可我们不知道这样做有多愚蠢,会带来什么样的结局。

  但生活就是如此,从来不缺少悲剧。总是在犹豫不决间失去了勇敢的机会,而犯错过后的补救就更显得艰难。我也经常会犯一些错误亦或是没有做好该做的而感到愧疚。虽然过后可能会有挽回或弥补的机会,但都因为一些莫名的原因(想想大多都是因为内疚而产生的畏惧),我不能很好的抓住它们。

  可那是从前的我了。现在我不会像以前那样得过且过,奢望时间来冲淡这种负罪感。因为通过这本书我知道,正如拉辛汗所说的“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我也愿意相信有这样一条路。但这条路绝不平坦,甚至有些人压根就不想踏上这条路。因为踏上它不仅意味着你能解开心中的郁结,更表明了你要面对过去有些你不是太想面对的东西,并且以接受它为前提。

  我想,当阿米尔得知哈桑——一个卑微的哈拉扎人,竟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心里绝不平静。他反复挣扎,甚至想要退缩,他愤怒下隐藏着深深的悲伤可他还是要面对这个现实。最后他决定了,毅然决然的踏上了这条路,这条救赎的路。这次他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月里的种种不易:命运安排的宿敌,甚至死亡的威胁。但他最后成功了,在他追风筝的那一刻,在他喊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时候一切都是值得的。他的心灵得到了解放,沉积多年的一切烟消云散。他成功了!

  我想自己是否也该踏上这样一条心灵救赎的路。去追属于自己的那只风筝,去获得自己的那份幸福。让生活不再被遗憾羁绊,无论代价几何,“但我不在乎”。

  我追。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5

  “这本小说夹杂着美与丑,而那部分的丑都被友情添化为美。”这大概是我断断续续读完这本书的深刻感受,故事中的无情与灾难,都随着风与风筝飘远。作者从主人公的细腻感情描写出人性的本质,令整本书充满一段善恶交织的章线。

  故事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少年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成长的经历,哈桑崇拜阿米尔,是因为有知识的淋浇,令阿米尔能读字讲故事,让本来沉默的哈桑产生了好奇,更加让他们的友情增添几分。不久,因一场风筝比赛,阿米尔做出了一生让他自己后悔的决定。阿富汗政变,前苏联占领阿富汗,阿米尔与父亲逃亡美国,阿米尔始终不能忘怀那件事而原谅自己,然而踏上了故乡的路,为好友尽最后一份力,寻找那个当初的自己。

  文中的哈桑,是一位正直善良的淳朴孩子,当阿米尔受委屈时,他总是出头的那个,挺身而出的他不怕为难自己的一切事情。他们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童年,智勇互补,哈桑对阿米尔依然十分忠心。在那场风筝比赛,阿米尔与哈桑合力赢得比赛,但当哈桑取回风筝时,却遇到那群因保护阿米尔少爷而曾经得罪的人,并受到了不少侮辱,但他没有责怪阿米尔少爷。故事的后来,阿米尔对哈桑变得冷谈,更是不惜将哈桑逼走。哈桑内心充满对好友阿米尔的失望与不解。

  哈桑作为阿米尔的朋友,把他与自己的一生捆绑在一起,无论如何也不让自己的朋友有事,无条件地为朋友付出,不管是面对凶恶无穷的流氓,还是别人对自己的侮辱,哈桑鼓起勇气拿着弹弓来保护自己敬爱的阿米尔少爷,甚至令自己陷入危机。他的一生都在怀念过去那些美好的时光,直到他到生命的终点。

  文章讲述的不仅是友情,还有背叛后的救赎,阿米尔内心产生了对哈桑的深深内疚,想要弥补自己的错误,因此不惜生命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而索拉博身上有太多哈桑的影子,也让阿米尔感到对回忆的思念与后悔。

  这不仅是一本小说,而且是一部政治史诗。它描写了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阿富汗的经历变迁,将这个过去不以为意的国家完整地呈现其中的文化,同时也是一个童年与成年之间关系的人性故事。哈桑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因为自己胆小和虚伪而伤害了朋友的错,但我们要明白,心灵的救赎并不能用金钱或物质来弥补过错,更多的是要去珍惜在身边的朋友,真诚的友情。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6

  前几天,我读完了《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读着这感人的故事,我不禁潸然泪下。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之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于是他逼走了哈桑。不久,他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了一个惊天动地的谎言——哈桑是父亲的私生子。他震惊了,又得到了消息,哈桑已逝世,他的儿子索拉博被送到了孤儿院。阿米尔非常纠结,最后为了弥补幼时的过错,他毅然救出索拉博,带着他回到美国,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追风筝的人》中,风筝是一个象征。它是珍贵的友情、温暖的亲情、美好的爱情,也是忠诚、友善、勇敢……而对阿米尔而言,童年时的那次追风筝,他的自私、怯懦伤害了哈桑,他在对友情的背叛中也丧失了自己的最美好的心;而他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其实是获得救赎的途径,追风筝成为阿米尔成长史中的仪式!也是一种对希望的寄予,我相信这个时候阿米尔的心已经得到了救赎,因为他已经找到了自己失去的美好。

  我突然想起一句古语: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的一生,或许会犯很多错,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选择和恐惧,我们唯一所能做的是让自己的心勇敢地面对,纵使伤痕累累,也要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