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读后感

时间:2021-08-31

《牛顿》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牛顿》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牛顿》读后感1

  牛顿是16世纪至17世纪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在物理、数学、天文和冶金术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牛顿在剑桥读书时因为瘟疫而被迫返回家乡。在家乡,他把凌乱的思想重新整理、规划,在头脑里形成一个系统。他把物体在不同时间的运动状态用点来描绘出来,这样就可以用曲线表现出物体的运动轨迹,便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理论——微积分。

  秋天,牛顿在苹果园看见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于是他思考着苹果为什么不往上飞而往下掉。他认为,肯定有某种力量苹果吸下去,这种力量肯定大于磁力。他又得出结论:存在地心吸力,并发现了万有定律。

  他曾经用三棱镜进行光线实验,各种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墙壁上留下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无论怎样改变三棱镜的方向,它们的排列都不会发生变化,于是他得出结论,并创立了光谱和色散学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反射望远镜。由于他的突出贡献,被皇家学会吸收为学会成员。

  读完这本书时,我深有体会到牛顿是个心灵手巧和善于思考,并有深遂的洞察能力。他对科学的态度有着执着追求,并锲而不舍地探索自然的奥秘。学习中的我往往对学习漫不经心,马马虎虎。从他的成就中,我看到了科学发现的艰辛,成功的不易。我想要向他学习这种敢于挑战困难和失败,不断追求的品质。

  牛顿说过:“你若想获得知识,你该下苦功;你若想获得食物,你该下苦功;你若想获得快乐,你也该下苦功;因为辛苦是获得一切的定律。”我铭记住这句话:没有辛苦的付出,也没有幸福的收获。没有努力的学习就没有更高的超越。

《牛顿》读后感2

  他是人类之光,虽然有着寂寞的童年、孤独的一生,但是挡不住他对真理孜孜不倦[注: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地追求,抹不掉他在科学史上卓越的成就。他就是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假期里,细心品读《牛顿》这本书,我被他刻苦钻研的治学态度所打动、锲而不舍[注: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的求知精神所感染。

  牛顿出生在英国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小时候他沉默寡言[注:沉默:不出声;寡:少。不声不响,很少说话。],而且学习成绩一般。但他从小就热爱读书,也很喜欢做手工。有一次牛顿带着一架自己做的小风车到学校给同学们看,有两个同学讽刺他,牛顿就把他们两个人打翻在地上。结果牛顿受到了老师严厉的惩罚,并被勒令退学,母亲也怪他不争气。这件事对牛顿的打击很大,于是他发奋读书,要为自己争一口气,不久他的成绩就开始直线上升,老师和同学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注: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了。

  牛顿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十分感兴趣,他用心观察,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在看似平常的问题中挖掘深层次的内涵。根据阳光移动,树影也在移动的现象制作日晷仪;在推小车的游戏中发现惯性于静止的定理;苹果树下的思考,揭示了万有引力定律;精确测算哈雷彗星的运动周期;了解光和颜色的理论,成功研制制作反射式望远镜。他还创造了数学中的微积分,在力学,光学和数学的领域里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牛顿之所以能够超越所有人而站在科学之巅,与他身上的优秀品质是分不开的。他治学严谨,酷爱读书,喜欢沉思,为了自己痴迷的科学,经常到凌晨还在努力工作,有时甚至彻夜不眠;为了研究,他总是忘记吃饭,经常是每天只吃一顿饭。这种刻苦钻研,探索创新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吗?

  而这位伟人却从来没有因自己的成就而满足,他说:”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但对于我来说,我只不过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男孩,时不时为了捡到几块光滑的石子和几片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注:欢欣:欣喜;鼓舞:振奋。形容高兴而振奋。],而那浩瀚的真理之海仍在我面前全然未被发现。”是啊,他教会了人类思考的方法,后人们沿着他的足迹在那浩瀚的海洋中也找到了光滑的石子和美丽的贝壳,电磁学,光学,热学……人类在牛顿的科学思想中不断前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读了《牛顿》这本书,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锲而不舍、顽强拼搏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动力,他鞭策我不断成长和进步。我一定要向牛顿学习,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心一意[注: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留心观察,用心体会,用智慧去解决问题,在求知路上采撷累累硕果,满怀信心迈向灿烂辉煌[注:灿烂:鲜明耀眼。形容光彩四射,鲜明耀眼。也比喻成绩卓著,十分引人注目。]的未来。

《牛顿》读后感3

  现在很多行业都在“玩”,电影与电视的拍摄,小说与戏剧的创作,网络与电脑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行业的专家都能“玩”出技术来,能够“玩”出艺术来,《小牛顿科学馆》读后感-体验着“玩”,“玩”出新创造。《“玩”的教育在美国》的作者黄全愈认为,“玩——是孩子发现自我的桥梁”。孩子能够“玩”性不减地在科学知识的海洋上不断探索,那是许多家长梦寐以求的事。“玩”的另一种形式叫“体验”,它是孩子学习一个很好的抓手,阅读了《小牛顿科学馆》,总结点评了几条,不知是否贴切。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生活体验孩子的头脑里都有一个“活仓库”,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总能及时存入到这个“仓库”中,遇到了问题,孩子也总能第一时间从“仓库”里搜集答案。所以这个“仓库”就“活”起来了。在我看来,《小牛顿科学馆》像是为孩子的“活仓库”插上了一个个路标,激发孩子的思维,亲身实践体验,引导孩子自己去“仓库”里寻找答案。生活的情趣与乐趣在在孩子的手中展示出来,拨动了孩子的心弦,才能激发他们更大胆地去创造。二、“转弦拨轴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感体验情感是生命的本源。

  我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中,喜怒哀乐无处不在,科学世界更是妙不可言。探究科学问题,研究科学现象都不是漠然的独立存在的,它依存着孩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小牛顿科学馆》像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朋友,引领孩子静下来理性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让孩子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爱自己、爱人类、爱地球、爱世界……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活动体验体验活动是生活的浓缩和再现,孩子往往在真实的活动体验中能够汲取无比鲜活的研究发现。让每孩子积极参与各项实践,亲手操作、亲身经历、亲自感悟,慢慢的,孩子学会了观察的方法,学会了思考的方法,学会了研究的方法,《小牛顿科学馆》为孩子未来“厚积而薄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四、“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的实践收获人生命的全过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组成的。一次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决定人生命全过程的质量,重视每一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就是重视生命全过程的质量。我们要努力地把孩子的学习引向自然,引向生活,引向社会,引进时代的活水,着力开拓孩子的生活领域,扩大孩子的精神视野。《小牛顿科学馆》是给孩子找的一个“月光宝盒”,引导他们由“玩”的体验来实现创造。

上一篇:牛顿卖菜读后感 下一篇:牛顿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