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教育读后感(2)

时间:2021-08-31

 珍爱生命读后感(二)

  天色已晚,我坐在窗前阅读《善待自己,珍爱生命》这篇文章,读过这篇文章后,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篇文章从邻居家的小妹喝下四包鼠药想结束自己人的生命,但最终非常后悔说起,讲了我和邻居家的小妹在病中苦苦挣扎,但看着母亲那饱含期待的目光,谁能狠心离去?我母亲和她母亲结伴带我们出入大小医院。因此最后,我们更多时候想,既然痛苦离不开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快乐点缀我们的生活呢?

  也许更多的时候,坚持是最重要的。正如文中所说,“让我们选择坚持吧,无论怎样,让我们带泪微笑,去感受生活,努力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在我们的生命中无率受到什么挫折,都要用笑去面对生活,快乐永远是生活中的主角,而快乐的一种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笑,用笑和坚持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善待自己吧。

  这样珍惜生命的人还有很多,比如海伦凯勒,她在19个月大的时间就失明失聪了,但她非常乐观,抓紧时间学习,考上了哈佛大学。

  着名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患有严惩的肌肉萎缩症,使他不会说话、不会写字,不会走路,他同样非常乐观,甚至还有些调皮。有一次,他与英国王子会面时,他为了“炫耀”自己,不用人帮他推轮椅,自己推着轮椅往会议室“走”去,由于他只有一个手指头能动,所以控制不住轮椅,结果扎了英国王子的脚趾头。他自强不息,虽然高度残疾,只有大脑和心脏还在运动,但他微笑着面对生活,被誉为现在在世的最着名的物理学家。

  18世纪最着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他的作品几乎涉及了当时的所有音乐体裁,被尊为“乐圣”、“交响乐之王”。可是,在他是受欢迎的时候,突然开始耳聋。但他坚持与病魔抗争,

  最终,他用笑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成了名扬四海的音乐家。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相辅而成。虽然有些事我们避免不了,我,但我们要去善待自己,要把生命中的每一刻过得充实,让生命之花永远快乐的绽放!

  珍爱生命读后感(三)

  杰克·伦敦(1876——1916)是读者熟悉和喜爱的美国作家,《热爱生命》是以作者亲历的阿拉斯加淘金热为背景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叙述了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进着。面对着恶劣的自然环境,他吞食浆果、草根、生鱼、活松鸡、被狼啃剩的动物骨头。为了节省体力,他理智地选择抛弃辛苦得来的黄金;为了与路遇的棕熊抗争,他振奋精神,摆出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吓跑了虎视耽耽地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他的大棕熊。

  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发现了一匹灰色的丑陋的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一幕你死我活的悲剧上演了,其情节之残酷,实为罕见——前头爬着一个生命垂危的人,后面跟着一条奄奄一息的狼。两个生灵在荒野拖曳着自己危在旦夕的躯壳,都想猎取对方的性命,而他前面已经望到那条救命的船,但现在离船还有四英里,尽管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他还是不愿意死去,哪怕已经被死神攥在手里,他要跟死神较量一下,不能这样坐而待毙。他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后他幸运地获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小说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难的求生过程,不动声色地描绘了生命的伟岸和强大,是一曲生命的礼赞。热爱生命》得到读者的热捧,不是偶然的,因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对恶劣环境时人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敢于挑战和超越生命极限,创造生命奇迹。特别是在病榻上和病魔作斗争的人们,从中可以汲取生命的力量。要像书中的主人公那样,永不放弃,永不言败,扼住生命的咽喉,成为生活的强者。

  热爱生命,就要珍爱自己的生命,遇到挫折,不能自暴自弃,生命既是脆弱的,又是剽悍与强大的,只有热爱生命的人,才能敬畏生命,拥抱伟大的生命,尽享生命的美丽和神奇。

  热爱生命,同样要善待他人的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关爱他人,才是人间的大爱。药家鑫之所以受到全国网民们的一致声讨,是因为他在开车撞伤别人时,不是想到自己的责任,及时地弥补自己的过错。而是对苦苦哀求他放过自己的受害人张妙连捅八刀。这种漠视别人生命的行为,最终使他成为人人喊杀的对象。正是因为他挑战了国人的道德底线,犯下了不可宽宥的罪行,最终也把自己推向了绝境。一个不尊重他人的生命的人,想要保住自己的生命,实在是太强人所难了。正如有网友指出的:药家鑫能够不判死刑,除非中国彻底废除死刑,大家无话可说;否则,只要中国存在死刑,第一个判的就是他。那些拿出药家鑫数十张获奖证书为他辩护的人,能证明他是个好学生吗?只能证明药家鑫所在学校的教育彻底失败。因为他们没有教会药家鑫最起码的一点,怎样做人。一个没有人性的

  人,获奖证书又有什么用呢!

  热爱生命,就要牢记生命是最重要的。小说中的主人公之所以能够重新获救,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这一点。为此,他抛弃了他辛苦淘来的黄金。而他的朋友比尔原本比他更有希望走出困境,因为舍不得丢掉黄金,轻装上阵,而最终黄金反成了累赘,并为此而丢了命。这使我们想到我国频发的矿难,这背后就是对GDP的盲目崇拜和对生命的蔑视。如果管理者们把职工的生命放在第一位,那么,矿难一定会减少许多。

  热爱生命,珍爱生命,才能使我们避免一切伤害,才能使每一个生命都生气勃勃,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生命的教育读后感篇三: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读后感

  读了《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我更加深切感受到了完美的课堂不只是教学,还有人活着的'意义、价值。作为教师,可能你的一句话会影响某一个学生的一辈子。当你走在大街上被你早已忘记的学生走到你的身边,拉着你的手和你倾诉时,那时的你会感觉到你的教学行为是多么的成功。 做一个有“生命感”的教育者。首先,要能看到生命的存在。我们所教育的对象和我们一样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我们不能像驯化动物那样,我们所要做的只能是引导他们,而不是控制他们。例如在音乐课堂上我们对于喜欢唱歌大声的孩子们绝不会直接打压,而是引导要求用一半力气,轻声的歌唱,学生听到自己的歌声更美了自信也提高了。其次,要正确对待生命。教师对生命的态度,应该热爱。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能正视“问题学生”,无论有再大的问题他还是人,是人就可以感化。因此,我们要从每一个细节去关心学生,去倾听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倾听学生的情感,倾听学生的思想。对学生保持一种生命观,相信学生在发展中能够摒弃身上不良之处。尤其对于底阶段学生,责骂和循循善诱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记得我在刚刚接触一年级的时候,只想着如何上好规矩,震得住他们,管理比较粗暴,弄得自己嗓子哑了不说,效果一点也不好。

  最后,要把“生命放在生命里”。我们在关爱学生生命成长的同时,也要注重自己的生命,要“把生命放在生命里”,要能够发现自我生命和学生生命的联系。文中作者有这样一段话:“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起关注生命成长中的种种困境,承担生命的各种艰难与沉重,承担个体生命时常袭来的孤独感、无助感,就是一起分享生命成长的幸福和尊严”。现代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心浮躁,外界的诱惑太多。而我们老师更要甘于寂寞,以书为伴。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

  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成才”;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平时,我们提倡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那我们自己呢,有没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老师也应该养成读书的习惯,树立终生学习的的理想。不仅要掌握本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正确无误的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需要掌握一定程度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用我们的人格魅力打动学生。

  以往的教育,教师、家长似乎更看重学生的成绩,所以,每个学生也会特别在意成绩,认为成绩就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显然,这是错误的想法,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还是依靠成绩的高低排序来选拔人才,但我们学习的目的却不仅仅是追求高分数,我们所追求的应是高能力。成绩固然重要,但能力更加重要。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的情况下,光有高分数而没有高能力是不能在这个社会立足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对教育的不全面的理解,缺乏生命感。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我们一定要认识具有生命感的教育的含义,准确理解了才会击中要害帮助到学生。往往我们在课堂上,面对一张张鲜活稚嫩的面孔时,我们会想:学生是否喜欢我?他们能否接受、尊重我的教学?面对课堂上的种种意外,我该怎么办?我的教学能引起什么样的反响???在我看来,这些却不应成为教师首要关注的问题,我们更应关注:我们是精神生命的锻造者和构建者,我们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样的精神生活?给于学生什么样的生命教育?

  在给予学生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给自己自信,强大自我的精神生命。这样,我们才不会怕,不会恐惧,不会担忧我们的精神生命无法应对日益强大起来的学生的精神生命,从而来成就我们有生命感的教育。

  我们的精神生命强大了,再努力把我们自己的生命放进学生的生命之中,让他们从我们生命的美好、生命的精彩和生命的价值中去感受生命的意义;让他们从我们的人格力量中去感悟做人的真谛。也要把学生的生命放在自己的生命里,把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如同关爱我们自己一样,把爱心以及情感注入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去呼唤、净化学生的美好心灵,灌注到他们的成长成才之路。这样,我们才撑得起“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这本书呼吁全体教师要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正是因为现在缺乏这样的现象,缺乏这样的教师,我们不能再以以往的观念、以往的角度来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要从我们的灵魂深处感受教育的魅力,并将它灌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用生命对待生命才会有意想不到的价值。

  原本以为教育是一个灌输知识的简单过程,很难把教育和生命联系起来。生命,多么令人敬畏的词语啊!“新基础教育”提倡“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如果我们能够正视生命,阅读生命,让自己的教育心充实着生命感,也许我们能够改变很多,从而学生也会改变很多。当我们看到生命,我们在意的不只是分数,我们会留意每个生命的成长;当我们看到生命,我们会关注学生的点点滴滴,捕捉他们的欢笑和哭泣;当我们看到生命,我们会期待生命最绚丽地绽放,最茁壮地成长,我们会把自己的生命和他们联系起来,在成长的路上彼此为伴,分享生命成长中的幸福。

  有的教师的心是放在知识上,或者,聚焦在各种花样翻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上,那么他的智慧就从中生发出来;有的教师把自己的心放在学生的生命上,他的智慧就是从生命中流淌出来的智慧,这是我们追求的真正的教育智慧。此时,教师的生命体验、教育体验和智慧体验达到了高度融合的无痕境界,我们已很难从中分离出哪种体验是生命体验,哪种体验是教育体验或者智慧体验了。

  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专家”是怎样炼成的。古代神话故事、生活遭遇琐事,他都能从中引出教育道理;雅斯贝尔斯、苏格拉底、蒋梦麟、叶澜,知道的不知道的、中国的外国的,许多教育家的理论他都烂熟于心;历史、哲学、法学、经济学,甚至宗教神学,都是他涉猎的对象。书中还收录了他对某节课的课堂评价,他对某本书的读后感言,如何看课看书蕴含此中。书中更记录了他的读书生涯、他的教育人生,其中书的作用功不可没。

  他说,爱自己就要学会栽培自己。那么学会栽培自己,我们就从读书开始吧。

【生命的教育读后感集锦】相关文章:

1.关于生命的优美段落集锦

2.《怀抱生命的教育》读后感范文

3.教育名言集锦

4.教育日记集锦

5.关于生命的名言集锦

6.感动生命的人生语录集锦

7.描写生命的名言集锦

8.描写生命的优美句子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