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国》读后感

时间:2021-08-31

《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读后感1

  我断断续续坚持看了很久,终于看完了。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我对这本书、对作者所表达观点的态度是认可、存疑、否定、赞同的交织和变换,兜兜转转、落落起起。

  开始看时,最大的感觉就是:太啰嗦了!同样的话要翻来覆去、覆去翻来没完没了的重复,这可能也是我对心理学作品了解较少的缘故。同时也对作者例举的实例和只凭臆测得出的结论(因为书中多以是“我猜想”、“我认为”、“我猜测”、“我感到”这样的方式得出的结论)不太认同,这也可能与我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不了解有关。

  不过对于作者反复表达的一些观点我很认同,比如:所有好的事情都是很多踏实的细节积累的结果,要投入精力在做的事情中、努力与之建立链接;每一个人都应有独立的内心,努力活出真实饱满的自己;对周遭的人和事发放爱和正能量;接纳自己、包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带着爱投入正向的努力来完善……。书中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有个女孩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别人聪明,完成什么事情都要花费别人三倍的时间和气力,为此很沮丧,幸好她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那我就什么事都花三倍气力去做好了”,这真心励志!(另外还有作者关于孝道和集体主义的观点、虽认同但过于敏感就不评价了)。

  总之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己12年心理咨询生涯以及由此深化对自身认识的心路历程,也是我对自我进行认识的启蒙(我觉得可以这么说)。

《巨婴国》读后感2

  中国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乃至心理学工作者,多半都有这样的体会:从学理的角度看,心理学知识说的头头是道;从科研角度看,心理学研究好像也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是,一旦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发现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换言之,心理学知识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较大的距离。

  在大学时读心理学的书籍,总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将心理学理论本土化,这是心理学界的一大难题,任重而道远。

  今天,我开始做《巨婴国》的读书笔记,这本书的作者是武志红,国内的一名心理咨询师。书中的见解颇为震撼,最起码不是心理学中的一些老生常谈。心理学在植入中国后水土不服,国内一些优秀心理咨询师可以稍许缓解这一病症。他们一边学习着心理学中的正宗理论,一边接触着国内数以万计的真实故事。他们口中的心理学术语,会给人一种亲切感。

  我觉得,武志红干的事情,就是在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前面加上“中国式”三字。

  他是一位拓荒者,可他也很谦虚,明白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他说:“作为一名咨询师,我没有治疗理论上的野心,并不太想发明什么新的疗法、有中国特色的疗法,我只想弄明白,中国特色的家庭和中国特色的爱情,是怎么回事。”

  心理咨询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有三,精神分析学占据了一席之地,武志红属于这一派系。之前我反复研读过精神分析学的一些理论书籍,总是铩羽而归。这一次,希望能从武志红的文章中,看到解读精神分析学的接地气的诠释。

《巨婴国》读后感3

  很早就听说过武志红的《巨婴国》,想买读,可是因为某些原因,下架了,在正规平台都找不到了。

  但是对武志红的关注一直未断,订阅他在得到上的心理专栏,关注他的微博,订阅他的微博公众号,就这样一直跟随着他学习心理学,学习认识自我,学习成为自己。

  今年,一个偶然的的机会,发现有个微店在卖这本书,抱着不大的希望,以高价购买了这本书。

  收到货后,很惊喜,质感好,不是盗版复印本。

  爱不释手的天天捧着看,挤着时间看,终于花了将近三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

  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感悟,有很多的想法想要分享,可是,真的到看完的那一刻却又感觉无话可说。

  简单说一下读完这本书后的感觉吧:

  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读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各篇独立成,缺乏整体的逻辑性,书的前半部分读着很带感,后半部分感觉有些重复前半部分了。

  但是,本书的观点以及视角很值得期待,对于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于我,我觉得让我能够更好的觉知自己,构建成熟的心智模式,不再沉溺于幻想中。

  这本书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从整体上概括了我们中国人普遍的心理状态是婴儿期的状态;

  第二部分,巨婴心理:共生,则是具体解读一下我们化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就是婴儿找妈,寻求共生;

  第三部分,中国式好人,则是解读了中国式好人的内在心理及其产生的根,实质是压抑封闭自己需求讨好他人;

  第四部分,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则通过现实现象具体分析了婴儿期的全能自恋在国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第五部分,孝就是顺,则是分析了中国的孝顺化;

  第六部分,无回应即绝境,则对中国人的巨婴心理根进行了解读。

  第七部分,从龙成为人,则告诉了我们如何从神魔成为人。

  我个人认为其中的逻辑性应该是:首先第1部分介绍我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然后第2部分说明在这种心理水平下,我们的生活模式是寻求共生;接着第、4、部分就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事及中国社会的一些普遍行为方式进行了一些解读分析。最后第6、7部分则是告诉我们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心理成熟的人。

  生而为人,多有不易,生活就是有诸多艰难。我们如何成熟且自信的在这个社会生活、立足,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题。或许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对自已的行为保持觉知,觉知它的根;对当下的生活保持体验的态度,让一切的感受流经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与它同在;对未知晓它的艰难但仍然充满期待。如此这般,头脑清醒、胆大心细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