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制定经济社会的发展计划

时间:2021-08-31

市政制定经济社会的发展计划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是实施“”规划的最后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严峻挑战,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帮助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紧紧围绕“调整结构、突出转型、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多策并举,奋力拼搏,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粮食总产达到76.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602.3亿元,增长2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7%。三大需求协调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9%,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5%;出口总额增长22.1%。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5亿元,增长2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0.5亿元、利税211.9亿元,分别增长29.7%和26.9%。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积极谋划推动全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实现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超过20%,增长40%以上。97个工业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建设,22个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了一批新的工业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0%,居全省前列。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省级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服务业完成投资386.3亿元,增长37.6%;旅游总收入77.5亿元,增长34.8%。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积极推进,启动了国家千亿斤工程,完成了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任务,实施了7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旱作农业示范项目等一批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现代畜牧业发展加快,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

  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围绕13家产业集聚区和14家专业园区,实施“配套工程大规划、基础设施大建设、外来投资大招商、晋位升级大竞赛、工作推进大督查”五大工程,在统筹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机构队伍建设、功能集合构建、完善政策措施六个方面取得了突破。编制完成了27家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区域规划及外围交通、电力、通讯、供热等专项规划。产业集聚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0亿元,增长6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24.5亿元,增长13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87亿元,增长41%。中航集团、中兵集团等一批央企和行业重点企业(项目)入驻,新入驻企业达到355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理顺了产业集聚区的管理体制机制,明确了晋位升级目标,完善了发展支持政策,产业集聚区的载体功能不断提升。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2430个,同比增加161个,完成投资950.16亿元,增长22%。实施亿元以上项目283个,同比增加99个,完成投资331.3亿元,增长41%。128个“转型升级双千工程”完成投资157亿元,新开工项目53个、竣工项目45个。251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97.9亿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86个项目开工建设,66个项目建成投产。金龙集团5万吨高精度铝管、中新化工40万吨甲醇等38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中兵集团百亿元光电产业园、中航集团百亿元产业基地、中国软包装百亿元软包装产业基地等19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基地型产业项目先后落地并开工建设。

  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推进。研究制订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实施意见》等多项措施,社区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组织编制了36个重点乡(镇、办事处)整乡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施方案,36个重点乡(镇、办事处)“三化”协调工作稳步推进。整合上级各类涉农资金,集中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了一大批城镇水电路气、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20亿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2.7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培育工程,卫华集团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建高远装备公司等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我市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共62家,居全省前列。严格落实各项节能减排措施,加快十大节能工程建设,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年关停小火电机组5万千瓦,建成重大节能项目11个,新增节能能力30万吨标准煤。预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6%,可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6.02万吨和5.5万吨,顺利完成“”减排目标。

  重点改革和开放合作取得新突破。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持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逐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列入全省第二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城市。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433.79万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人均15元。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稳步推进,天然气价格调整联动机制、居民阶梯水价和阶梯气价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单位实施了两部制热价,推进了供热计量改革。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29亿美元、市外资金223亿元,分别增长30%和26%。完成进出口总额11.34亿美元,增长8.7%;其中出口6.95亿美元,增长22.1%。与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医药集团、中国高新投资集团、百威英博等重点企业已签订合作协议,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新改建农村公路528公里、大中危桥1001延米,新解决33.88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户用沼气1.2万户,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了46个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5个特殊教育学校和7个学前教育试点工程,改建了2个县级医院、13个中心乡镇卫生院和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了16个行政村卫生室、68个乡镇文化站和全省唯一1个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项目。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在市、县、县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标准进一步提高,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稳步扩大,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全年新增保障性住房88.4万平方米。就业再就业工作全面加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8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1.1万人次。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752元和6241元,增长11.2%和14.9%。

  今年各项工作取得的较好成效,确保了“”规划的胜利完成。经过五年的发展,我市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初步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70亿元,提前一年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20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6.7%,城镇化率接近43%,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跨上了新台阶。特别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发展要领深入人心,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之路全面铺开,全市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资金、土地等要素约束加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晋位升级压力不断加大。二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依然薄弱,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粮食稳产增产、农民持续增收面临许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三是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符合调控目标,但物价上涨压力较大,部分困难群众生活受到一定影响。同时,我市仍存在产业层次不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不强、社会稳定任务艰巨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今年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