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周记

时间:2021-08-31

【必备】数学周记4篇

  时间乘着年轮循序往前,一个星期已经结束了,一周的时间,一定有不少感想,写一篇周记,将自己的经历记录在里面吧。在写之前,要先考虑好内容和结构喔!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周记4篇,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周记 篇1

  过了半个月后就到了我们的校运动会了,由于在运动会中担任了裁判,所以有些长跑项目没有跟你们一起陪跑,实在是感到有些遗憾呢。此次运动会我们班获得让人十分满意的成绩,分别是太极拳表演第八名、迎面接力第四名、男子团体总分第三名、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名。当校领导宣布我们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时,很多同学都将自己的衣服抛到天上去了,我当时也是兴奋的将自己的外套抛了上去,同时作为一(5)班的实习班主任,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与感动,在此,我要感谢要不是你们的奋勇拼搏和团结协作,另外这次运动会也使我们的距离更亲近了。

  运动会后的一个星期就马上是期中考试了,很多同学都考的差了,我明白很多人都付出全部努力去做了,但这次考试题目很难,而且很多都超出了我们所学所教的范围了,所以大家不要把太在意这次,继续努力。不过这次考试我们班的理科考得不错,数学平行班第二、物理平行班第一、化学平行班第二。比上次九月月考进步了,呵呵!

  期中考试之后家长会那天我和部分学生的家长交流了一下,了解了很多学生的情况,而且答应家长找部分学生进行谈心,希望那些和我谈过心的同学能从这儿学到一些东西。

  我在我们班上了一节测评课,讲的感觉在我们班没有在四班讲的好,不要是自己的板书设计没弄好。我收到了一条震惊的消息:我们峡高的实习生20号要回武汉。我当时还不相信,我还没有完成,但上QQ一看,是真的。在想着如何度过剩下的几天。我问陈老师要了最后一节课,也是我离开峡高的前一天,这是我在峡高的最后的一节课.自己已经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信心满满,不过讲课中间也出现了一些小的失误,出的例题没出合适,不过陈老师跟我说这话是我讲的最好的一次,我想他也是对我的一种另类的鼓励吧,呵呵。

数学周记 篇2

  今天,老妈跟我说:“雪飞,跟你玩个游戏吧!”我说:“好呀!”

  老妈拿来一块圆纸板,纸板中心用钉子固定了一根指针。纸板平均分成24个格,格内分别写着1—24、“老妈,游戏规则是什么?”“游戏规则很简单:指针转到单数格或双数格,都要加上下一个数。加起来是单数就是我赢,加起来是双数就是你赢。”

  我一连玩了十多次,可是每次都输。“为什么总是单数呢?”我问老妈。老妈说:“你自己想想吧!”于是,我绞尽脑汁地想,终于让我想起了:单数+双数=单数。这下子我明白了,假如指针转到单数格,那么加下一个数就是双数;假如指针转到双数格,那么加下一个数就是单数。所以,指针转到任何一格,加起来的数都是单数。

数学周记 篇3

  “密铺”相信大家都已经学习过了吧。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密铺”无处不在。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场所、各种形状的瓷砖,其实,瓷砖是“密铺”在生活中最集中、最完美的体现。我们所接触的瓷砖都是很紧密的拼接在一起的,中间没有一点缝隙。它们的形状也各式各样,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等,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会是这些图形,而不是圆形、正五边形等等呢?是的,并不是所有图形都能密铺,有些图形拼在一起时是需要重叠或者留有空间的。那么我们所接触的各式各样的图形,到底哪些能密铺,哪些不能密铺呢?有没有一个规律呢?其实,看一个图形是否能够密铺还真有一个简单的公式,那就是如果这个图形的内角和是360的倍数,那这个图形就可以密铺,简单吧。

  其实,生活中还有些图形是可以搭配密铺的。这就需要我们观察细节,只有这样才可以印证“密铺”的结论。比如看到正六边形、正方形与正三角形密铺的时候,就可以想象成一个个的铜钱连在一起,有着“招财进宝”的寓意;看到正方形和正三角形密铺的时候就让人感觉有一种“简单的美”。有时候,有些图形的密铺使人们眼花缭乱。

  生活中看到的琳琅满目的“拼接之美”,应该让我们意识到这都要归功于密铺的功劳。如果没有“密铺”,就肯定会有重叠或者空白,那就会让人感觉到“缺憾”,不会产生这么多的“拼接之美”。下次你观察到生活中细节的时候会不会能想到“密铺”这个数学知识呢?

  瓷砖中所蕴含的内容告诉我们,数学是非常奇妙,而且无处不在的。它给予我的启示就是:生活中充满着奇妙的数学,只要你肯细心观察、用心去体会、灵活运用所学习过的数学知识,你就会发现,原来我们一直生活在“数学王国”之中。

数学周记 篇4

  以前上课时,我经常只顾自己的想法,觉得讲的题目越多越好,很少顾及学生的思维与感受。慢慢地,发现学生上课听得懂,自己做却不会,可怕的是,到后来连学数学的信心也没有了。我一直很困惑……

  自从20xx年后,有个学习理论强烈震撼了我,那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后来意识到,我们现正在倡导的许多新课程理念就是来之于这个理论背景,也使我的困惑茅塞顿开。。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走出一条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认识,经过实践,我得到以下几点教学感悟:

  1关注学生的“预习”,淡化课堂笔记。

  对于有些浅显易懂的课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有些概念性强、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则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为什么呢?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的预习就是把课本看一遍,他们似乎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但是,他们失去了课堂上钻研问题的热情;他们失去了思考问题时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更为可惜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失去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