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N区的教育托管论文

时间:2021-08-31

一校N区的教育托管论文

  [摘 要]城乡教育托管,采用优质教育资源“整体进驻”的方式,将城区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直接“植入”农村学校,依托“一个学校、N个校区”的管理模式,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农村学校的内涵建设,有力推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一校N区;教育托管;城乡教育均衡

  近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提速,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但尽管如此,城乡学校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质量等内涵建设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差异,阻碍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面对这一困窘,如果采用传统的“学校结对” “教师支教”等模式,对整体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力度明显不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因此,寻求新模式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求解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过长期的思考与探索,采用优质教育资源“整体进驻”的方式,将城区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直接“植入”农村学校“土壤”,10实行“一个学校、N个校区”管理模式的教育托管也就应运而生。“一校N区”的教育托管以城区学校为主校区,农村学校为分校区,主要从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两方面调优、配强、做大农村教育资源,促使农村学校快速有效地走上内涵发展之路,有力推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一、城乡共享,实践推进“一校N区”的教育托管

  “一校N区”的教育托管追求“共享”,以城区学校在制度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已有的优势和经验,弥补农村教育的“区域落差”,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实行城乡学校统一管理,夯实农村学校制度保障

  学校的发展取决于管理。要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首先要从学校管理层面人手,规范农村学校管理体制,优化组合学校的各种因素。

  实行“一校N区”模式,城区学校的校长兼任农村学校的校长,以便对城、乡校区的人、财、物实行统一核算和管理。城区学校输出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通过出资改造农村校区的基础设施、选派骨干教师下乡任教和引领办学特色等措施,对农村校区进行跨越空间的托管,实现师资、设施同待遇。农村校区无论是在校风、教风、学风的确立上,在学校教育教学常规体系的建立上,还是在教学进度的把握、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质量的检测等方面都与城区学校有着统一的制度,实施统一的管理,促使农村校区的管理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城乡校区进行学校管理岗位的结对,各个结对岗位依据实际,有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至此,农村学校原先管理粗放的状况得到了有效遏制,各项工作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运行,学校的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和专业化轨道。

  (二)完善城乡教师互动机制,提升农村学校教师素质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是师资的均衡。“一校N区”的模式,打破城乡教师身份的差别,城里优秀的师资回流到农村学校,实现城乡教师的对流,有利于缩小城乡教师素质差异。

  城区学校精心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到农村校区,开展“名师下乡指导活动”和“优秀青年教师支教活动”,以充分发挥城区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名师主要通过开设讲座、研究课和观摩课等方式。启发引导农村教师对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行深入反思。优秀青年教师则依托集体教研、专题汇报、上研究课等形式,开展支教帮扶活动,支教的时间一般为1~3年。城市优秀教师走进农村,精心移植“新理念”“新方法”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良好示范,有助于农村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为促成城乡教师的“对流”,农村校区也要抽调一定比例的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参与全部的教育教学活动,实践强化“新理念”“新方法”,实习锻炼期一般为1年。在实习锻炼期间,指导教师会对抽调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抽调教师经由城区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锻炼,成长迅速,回归农村之后,能迅速地担负起“新理念”“新方法”的宣传、吸收和内化的重任,推进农村分校与城区学校的自然衔接和均衡发展。

  不仅如此,学校还要以校本研修为主渠道,有计划分层次地推进农村教师在职业道德、业务素质与教学水平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一方面,学校针对教师实际,提出分层要求,采用不同的研修策略。如:对新教师采用“带教制”的研修策略,主要从班级管理、教学两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对中青年教师则实施“帮教制”,依托教研组的优势,促使他们在反思中不断提高素养;对老年教师重在采用“导学制”,增强其教育教学改革意识,并发挥良好的合作、指导、示范和辐射能力。另一方面,强调科研、教研、师训的有机结合。鼓励农村教师基于工作和教学实际,主动参与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策略的研究并接受相应的指导和培训,既切实解决农村校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又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科研活动的意识和水平,改进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方法,推动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以“同题异教”课为切入点开展教研活动,进一步引发广大教师的教研新思考,增强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构建网络教研平台,提高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率

  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构建网络教研平台,提高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率,不失为是一条惠及广、见效快的理想路径。

  为使城乡教师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学校设立城乡教研QQ群、教师博客、在线案例培训等网络教研平台,让各校区教师的沟通与交流跨越时空的障碍,变得平坦而密切。教师置身于其中,提出问题、诉说困惑、“碰撞”观点,以引发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较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形成研究意识并改善教学行为。与此同时,城区学校还要积极组建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将所积累的丰富的教育资源诸如校内外的优质课、特色教学活动资料、“名师讲坛”学术讲座、优秀教案等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软件,依托校园网向农村分校开放,供广大农村教师学习和借鉴。另外,学校对重大教学活动实行网络视频直播,让分处两地的师生能同时享受优秀教师的精彩表演,感受现场浓郁的教学氛围。这可以促使农村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开拓教学思路、研究新课改,这大大加快了农村教师成长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