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际环境治理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论文(2)

时间:2021-08-31

  在发展中国家阵营中,非洲集团及最不发达国家集团因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是大多数国际环境问题的受害方,因此寄望于严格的国际环境治理体系帮助他们防止外来环境污染对其造成影响,他们明确支持环境规划署升格为联合国环境组织。而发展中大国,如中国、印度、巴西等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不希望太多国际环境规则制约本国发展进程,担心环境规划署升格会过于强调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中环境的地位,因此明确不支持环境规划署升格。

  在此立场背景下,从2001年开始到2010年,国际社会关于国际环境治理改革的磋商持续了十年,最终形成了改革方案,明确加强国际环境治理体系的六大功能,即加强科学与政策的联系;制定联合国系统的环境战略;鼓励多边环境公约整合;在全球环境政策制定和资金机制方面建立强有力的联系;制定联合国系统的环境能力建设框架;通过设立环境规划署区域办公室,加强区域水平的`战略参与满足国家需求。这一改革方案获得2011年环境规划署第26届理事会会议的通过,并提交“里约+20”峰会筹办委员会。

  国际环境治理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2014年6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环境大会首届会议在肯尼亚环境规划署总部召开。会议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落实“里约+20”峰会成果文件中关于提升和加强环境规划署的相关要求,讨论环境规划署理事会更名后议事规则的修改。

  为落实“里约+20”峰会成果文件中对环境规划署“推动科学与政策的牢固衔接”的要求,环境规划署在首届大会召开之前就开始筹备搭建“环境规划署在线”这一实时云存储大数据平台,希望这一平台运转成熟后,未来各国、各区域乃至全球层面主要环境数据均可以从这一平台上获取,从而实现全球环境信息公开。在会上,环境规划署积极推动大会就此通过决议,鼓励各国政府、联合国各机构等共同参与“环境规划署在线”的发展,共享有质量保证的数据和信息资源,并要求环境规划署拟定一项长期计划发展和使用这一平台。关于议事规则的修改,其核心是利益攸关方的广泛参与问题。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均明确要求扩大利益攸关方的参与权利,放低注册审核门槛。环境规划署为推动利益攸关方的广泛参与,专门制定《利益攸关方参与政策》文件供大会审议通过。

  在关于会议最终成果的讨论中,各国的谈判焦点集中在如何在文件中体现“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立场鲜明,强烈反对在文件中体现“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大国则坚决要求纳入这一原则。经各方妥协,大会最终形成的成果文件重申了里约原则中的所有环境与发展原则(其中包括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

  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环境大会首届会议的召开及所达成的成果,一方面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大会闭幕式讲话中所言,“环境问题已经与安全、贸易、经济、卫生等议题一样,站在了全球议事日程的中心”。另一方面,从焦点议题谈判中各方所展示的立场也昭示了未来国际环境治理的一些发展趋势。以科学研究推动政治决策将会成为推动国际环境治理进程的有效手段。自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一系列报告有力推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以来,国际社会越来越认识到以科学结论推动政治行动成为推动全球环境进程的一项有效手段。因此环境规划署采取积极行动,推动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建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建立环境规划署在线平台等。由此可以预见,在国际层面加强科学与政策的联系,推动在国际政治博弈中加入科学筹码势必成为国际环境治理的一个发展趋势。3我国的应对之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幅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我国逐渐成为全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国对国际事务的参与也由被动参与逐渐向积极主动参与转变。为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国际环境治理进程,结合国际环境治理的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几条对策建议。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中国发展利益借力多边环境平台,加强南南环境合作,占领国际环境合作的道义制高点,维护我国发展利益。过去,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这一多边环境平台下,我国通过设立信托基金、支持南南合作博览会、组织中非环境部长对话等方式,充分发挥多边平台的杠杆作用,将我国南南环境合作成果在更高平台、更广范围进行传播,充分展示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未来,我国应继续借力这种多边平台的合作模式,加强南南环境合作,推动南南环境伙伴关系的建立,占领国际环境合作道义制高点,维护我国国际战略利益。

  3.1培养专家,建立智库,深入参与国际环境治理

  在国际环境谈判中保持主动,深入参与国际环境治理进程,展现影响力和领导力的关键途径之一是积极参与议程设定,多交各种提案,深度影响谈判议题和方向。而提案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取决于专家和智库的研究水平。如果没有前期的扎实研究,就不可能在国际环境谈判中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发挥影响力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国应着眼长远,加大投入,培养储备具有政治敏感性、与国际学术接轨的专家队伍并建立一批环境领域智库,为我国在环境领域获得更大国际话语权提供科学助力。

  3.2培育非政府组织力量,在多边舞台发挥作用

  通过民间社会解读我国政府政策、立场,对于争取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支持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应加强国内非政府组织的能力建设,培养一批政策水平高、与国际接轨的非政府组织力量,在各个多边场合积极发声,呼应、支持政府立场。

【试论国际环境治理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论文】相关文章:

1.我国商法实现国际化的现实意义与发展趋势论文

2.国际法中国际环境治理体系的变迁论文

3.城区水环境治理论文4.我国IPTV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论文

5.国际会计的发展趋势论文

6.简谈国际贫易发展趋势措施论文

7.工程项目建设国际化发展趋势论文

8.试论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