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导游词参考(2)

时间:2021-08-31

  婚俗 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制,前者盛行于十三世纪前蒙古族尚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如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该把阿秃儿抢诃额仑夫人成亲,即是这种婚制形式;十三世纪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男女定亲前,男方要向女方多次求亲,定亲后,男家要送给女家聘礼(又称“彩礼”)。牧区多以牛、马、羊等牲畜为聘礼,农区多以金银首饰、衣物等为聘礼。牧民视“九”为吉数,聘礼以“九”为起点,从“一九”到“九九”,牲畜最多不得超过八十一头。贫困牧户,聘礼牲畜头数可用小于九的奇数,如三、五、七头,但绝不能择偶数。女家也非常讲究给女儿陪送嫁妆。通常,嫁妆的物品数量多于聘礼。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语;“娶得起媳妇,聘不起姑娘”。蒙古族的娶亲也非常隆重,并保留着男到女家投宿娶亲的习俗。娶亲一般在结婚喜日(请喇嘛占卜择吉日)的前一天,新郎着传统礼服,伴郎、祝颂人也穿上节日盛装,驱彩车,载礼品,一同骑马前往女家。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碰门羊”一只和其他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次日清晨,娶亲者启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彩车三遭,然后,娶亲和送亲的队伍才一同策马驱车奔往新郎家。途中,娶亲者和送亲者要互相纵马追逐,举行“刁帽子”竞赛。新娘娶到新郎家后,要举行隆重的婚礼——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参加拜火仪式,即新郎新娘从两堆旺火间双双穿过,接受火的洗礼,使爱情更加纯洁坚贞,以求白头偕老,生活美满幸福。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蒙古族名菜之一,将全羊卸成七大件,除去胸叉,带尾入锅,加盐煮熟,用大铜盘先摆四肢、羊背、颈胛,羊头置羊背上)、全羊席,各种奶食、糖果等应有尽有。宴间,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敬酒、献哈达,众人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曲调放声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续两三天,亲友们才陆续离去。

  天葬 牧区昔日盛行的一种葬式。又称“野葬”或“弃葬”。人死后,脱掉旧服,换上新衣或用白布裹尸,将尸体放在勒勒车上,赶车急行,让其任意颠簸。尸体掉在哪里,哪里就是吉祥葬地。然后,驱车速返,不得回头看。三日后,死者亲属前去察看,如尸体已被禽兽吃掉,则认为死者巳升上天堂;若尸体完整无损,则认为死者余孽未消,不利子孙,要请喇嘛念经,替其忏悔消灾,并在尸体上涂一层黄油,好让禽兽早日吃掉。天葬后,死者子孙一般在49天内不剃发、不宴饮娱乐,路遇行人不寒喧,以示哀悼。

  祭敖包 敖包,又译作“脑包”、“鄂博”,蒙语意为堆子或鼓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实际上是用石头堆积成的圆锥形的实心塔。祭敖包(达斡尔族称作“敖包祭”,鄂温克族叫作“澳渥塔黑仁”,祭祀形式不尽相同,但敬神祈福的目的是大致相同的。)是蒙古民族盛大的传统祭祀活动。祭祀时,在敖包顶端插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古时,还要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近代以来,由喇嘛焚香点火,诵词念经,也有击鼓鸣号的。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至右顺时针转三遭,求山神、路神降福,保佑人众安康、草茂畜旺,同时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敬意。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牧民的观念也有所更新。尽管他们大都信仰喇嘛教,并虔诚地敬奉某些神灵,但今天的祭敖包活动,在举行传统仪式的同时,又增添了发展牧区经济、吸引中外游客、促进民族团结等新的有益的内容和形式。

  那达慕 蒙语意为“娱乐”或“游戏”,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当年,成吉思汗战胜花剌子模(在今中亚土库曼一带),为庆祝胜利,就曾举行过那达慕盛会。在古代和近现代的那达慕盛会上,都要举行男子“赛马”、“射箭”、“摔跤”(即“搏克”)三项竞技比赛,俗称“男儿三艺”。当代的那达慕大会,除进行这三项竞技赛外,还增添了马球、马术、田径、电影、话剧、乌兰牧骑文艺演出等新内容,同时开展经贸活动,进行物资交流,还要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那达慕通常在盛夏初秋的7月和8月间举行。届时,四面八方的蒙古族牧民穿着节日的盛装,纷纷策马驱车前来参赛或观摩。那达慕大会是中国和世界各民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蒙古族大型传统盛会,在蒙古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和当今内蒙古旅游贸易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举行一年一度的那达慕草原旅游节,为中国民俗风情游活动增添别具一格的浓郁色彩。

  禁忌 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禁忌,主要的有以下“八忌”:1.火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和火神、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与神灵。所以,进入蒙古包后,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不得跨越火炉或脚蹬火炉,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得用刀子挑火或将刀子插入火中,不得用刀子从锅中扎取肉食。2.水忌 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在河流中洗手和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牧民视水为生命之源,非常注意节约用水,并养成了节约用水和保护水源不受污染的良好习惯。3.病忌 牧民家有重病号或病危者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相当于挂出了“闻人免进”的牌子,以示家有重患者,不待客。4.产忌 蒙古族妇女生孩子,忌外人进产房,一般要在屋檐下挂个明显的标志。生男孩挂弓箭,生女孩挂红布条,客人见此止步。5.做客忌 牧民虽好客,但作客忌讳亦多。客人进蒙

  古包时,切忌挽着袖子,或把衣襟掖在腰带上;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将鞭子放在门右,且要立放。进包后,忌坐佛龛前面,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俗、不尊重民族习惯而受主人冷待。6.忌蹬门槛 到牧民家作客,出入蒙古包时,忌蹬踩门槛。农区、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也有与此类似的禁忌。古代,如有人误踏蒙古大汗宫帐的门槛,无论是谁,必被立即处死。此禁忌风俗沿袭至今。7.忌摸头 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认为生人手不洁,摸了孩子头部,会有害于孩子的健康发育。8.忌打狗 到牧民家作客,切忌打骂主人家的狗,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主人极大的不尊重。俗话说:“打狗看主”,看在主人的面子上,可千万不要打骂主人的狗哟!骑马到牧民家做客,一定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来迎接并看住狗后再下马,以免被狗扑咬而发生宾主俱不愉快的事情噢!  走敖特尔 敖特尔,蒙古语意为“游牧时逐水草而迁徙的地方”,又译作“沃太”。过去,在正常情况下,一年游牧要轮换四个地方,即春营盘(地)、夏营盘(地)、秋营盘(地)、冬营盘(地)。现在,由于牧民相对定居,一年大致轮换二至三个游牧营地。走敖特尔,即根据季节、草场变化情况而形成的轮换草场的放牧形式,汉语直译为“倒场”。“倒场”时,要用数辆勒勒车拉着蒙古包构件、炊具等生活用品,载着家人,吆着畜群迁往新的游牧营地。 长调·呼麦·马头琴·安代舞 最能代表蒙古族草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为长调、呼麦、马头琴演奏和安代舞等舞蹈。

  在蒙古语中,长调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是相对短歌而言,除指曲调悠长外,还有历史久远之意。据考证,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经在在,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蒙古族长调的产生与蒙古族游牧生活有关,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长调是一种靠口头传承的民间艺术,因地域的不同和演唱者的差异,形成了众多的风格。出生于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哈扎布(2005年逝世,享年83岁)被誉为“长调歌圣”、“草原歌王”。20x年11月25日,经过中蒙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呼麦是蒙古族原生态喉音歌唱艺术。呼麦,蒙古语意为“喉咙里发生的声响”,运用特殊的发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演唱者多为男性,而青年女演员文丽(苏伊拉赛汗)是当今国际驰名的呼麦演唱家。

  马头琴是蒙古族代表性乐器之一,用白马尾作琴弦和弓毛,音箱用四块桐木板制并蒙以蟒皮,琴头雕作马头状。齐·宝力高为世界马头琴演奏大师。

【关于蒙古导游词参考】相关文章:

1.蒙古导游词400字

2.内蒙古导游词

3.内蒙古旅游导游词

4.蒙古风情园导游词

5.蒙古草原导游词

6.蒙古草原的导游词

7.内蒙古导游词范例

8.关于常德导游词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