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2)

时间:2021-08-31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2

  一、本班学情分析

  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可爱,对学校的一切都觉得好奇,从“游戏”到“学习”的转变,使他们对“学习”这回事更是似懂非懂,特别是在新鲜感过后,同时也对学习存着一种压力。他们有着儿童散漫、好动的天性,有着极强的可塑性。这些孩子大部分家境都非常富裕,家里都很宠爱,养成了他们的任性、自私、娇气,自我等一些不良习惯。他们学前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对这册的数学知识有不同程度的掌握,但整体水平一般,两极分化较明显,有个别的孩子连一些简单加减法都不会的。甚至个别学生连数字也不能正确书写。

  一周观察下来大部分孩子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行为习惯比较随意,个别孩子课堂上随意下位的情况严重。因为是刚进入一年级进行学习,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习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习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这些孩子对数学有很强的学习欲望的,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动静结合,多表扬鼓励,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保护、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体系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9个小单元,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

  2、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

  3、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

  4、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5、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6、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7、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8、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1、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

  2、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3、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体验分类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5、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6、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

  7、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

三、本期教学目标:(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应培养的能力。)

  1、认识0~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并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2、初步了解十进制,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能解决与此相关的应用问题。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4、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5、能说出个位和十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6、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7、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8、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时,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9、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四、本期教学措施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学习用品起,怎样听讲、怎样书写、怎样记作业,以及的简单的检验作业的方法等都是学习习惯的内容。课堂上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2、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学生刚刚入学,对一切都很陌生,教学是要注意根据孩子年龄特征,设计一些孩子感兴趣的环节,如游戏,故事,比赛等,注意从生活中找素材,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初步的空间观念。通过提供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

  3、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刚入学的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和进度做适当的调整,创设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从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具体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既关注个体又不影响全体。

  4、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比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大部分孩子已经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不能够把题意表述清楚,所以教学时重点就要放在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把话说完整;提高孩子的计算速度上等。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5、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1)、发现困难生要及时帮助,利用各种形式激发兴趣。

  (2)、积极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利用情境培养学习数学的愿望。

  (3)、鼓励学生多提问,多发言,对优秀的表现要及时表扬,利用奖章制度树立班级学习榜样,结合班级的评比制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综合实践活动安排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

  (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

  (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