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心得》有感

时间:2021-08-31

读《论语心得》有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论语心得》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论语心得》有感1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

  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们也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

  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生活中愉快地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读《论语心得》有感2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这句话是于丹《论语心得》对《论语》的总结。那么要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就要有一个好心态,不然,尽管你富有,你也不会快乐。这是我读了《论语心得》后的最大收获。

  生活中,总是会出现许多不尽人意使的事,可用不同的心态去对待可能会出现出人意料的结果。这一点,从《论语心得》中的例子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对比就可以体现出来。

  于丹《论语》心得中举例说“一个外国足球明星,小时候他妈妈去医院拔牙,因为心脏病突发,死在了拔牙椅上。这一切,儿子都看在眼里。小男孩长大后,变成了家喻户晓的足球明星,只是,妈妈死在拔牙椅上的阴影在他心中始终挥之不去。他不敢去看牙医,牙痛时自己默默忍受。但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有一天,他终于忍受不住牙疼了,它把牙疼的事告诉了家人。家人对他说:“那快点把那颗牙拔掉啊,总疼也不是事啊!”可他却说:“我妈妈死在了拔牙椅上,我会不会也和她一样。”家人安慰他说:“不必担心,我们把牙医请到家里来,我们在一旁陪着你。”尽管他很不情愿,但还是勉强答应了。当那个牙医到他家准备拔牙工具时,那个足球明星已经死了。”牙疼,本是一个人人都会有的小病,可他却用对拔牙的恐惧心理,杀了自己。我爷爷20xx年年底查出被人们称为不治之症的胃癌。爸爸妈妈一开始瞒着爷爷,怕影响爷爷情绪,可爷爷却心知肚明,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很快做了手术,还在20xx年3月开始化疗。在第三阶段化疗中,由于药物的作用使爷爷变的满头白发。每天早上起床枕头上满是掉落的白发。一天,爷爷去医院抽血化验,身体虚弱,本应好好休息,可爷爷却依旧顶着烈日去学校接我妹妹,爷爷回到家,只见头上大汗淋漓,面无血色,竟险些晕倒。家人都劝告爷爷:“化疗不行就做到这,不往下做了。”可爷爷选择了坚持,最后爷爷圆满完成了常人不可完成的化疗。不仅如此,爷爷还天天坚持早锻炼,一个星期还到郊外钓一次鱼,再加上奶奶的精心调养,爷爷的身体越来越硬朗。是好的心情好的心态让爷爷战胜病魔,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从足球明星和我爷爷的事对比不难看出,心态的好坏决定事的成败。

读《论语心得》有感3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朋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这句话的。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谭。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础上,才会成为朋友。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他可能对你和蔼可亲、体贴照顾,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高贵的表现形式。无法通彻地了解相互的生活习俗、知识结构、文化构成等等,又何来的沟通和所谓的心灵碰撞?又谈何长久的相处、融合及接纳?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