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读后感(2)

时间:2021-08-31

【篇五: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读后感】

  今年暑假,介于学校领导的一再要求,我拜读了《把事情做到最好》这本书,读完之后才觉得自己真的是受益颇丰。

  先说说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受。十个章节的主题简明扼要,环环相扣。如同十把钥匙,一一帮我们打开如何“会做事、做对事、做成事”等困扰在心头的“锁”。叙述的道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尤其是引用的比尔盖茨、华盛顿等诸多的名人名言,让人有顿开茅塞之感。比如书的封面就引用了比尔盖茨的话:聪明的人能把事情做好,精明的人能把事情做得更好,高明的人能把事情做到最好。这些名言像一座座小桥,让我们在自然行走中,领略不同的风景。书中列举的案例鲜活贴切,让人印象深刻。既有出名人士的事例,也有小员工的事例。都像一味味“佐料”,让人从中品出不同的“滋味”,进而更好地去体味书中蕴含的道理。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想很多。我仅就第七章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一章的题目是“做对事”。书中告诉我们:不是把事情做完,而是要把事情做对。高层做正确的事,中层正确地做事,基层把事情做正确。由此我想,对于一个团队,一个系统而言,只有每个岗位都尽力尽心地把事情做好、做对,这个集体才有朝气、才有活力;才会勇立潮头,才会处于不败之地。于是确定了本篇读后感的题目:在其位尽其职。

  这不仅是一本工作时能派上大用场的工具书,还是一本能全面提升职工综合素质的教科书。本书既适合个人自我成长学习,更适合单位组织共同培训学习。

  把事情做到最好,是一种对工作全力以赴、务求完美的态度。真正的“职场明星”就是秉承“如果一件事情值得去做,就要把它做到最好”这一观念的员工。

  如何把事情做正确?书中说:基层人员每天接触的都是非常具体的事情,更多的是要研究怎样把事情做正确。的确如此,正如普照大地的阳光是由七色光谱组成。奔涌的河流是由无数个水滴组成。一个团队、一个系统的每一名员工就是光谱就是水滴。不要感到自己在岗位上做的事情很渺小很平庸,实则很光荣很崇高。因为哲人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上级的每一项决策,每一项要求,都需要基层人员去完成去落实,也更需要基层人员把事情做正确。正如盖高楼和造汽车,光有设计人员设计得完美、组织施工人员组织到位还不行,还需要各个工种的全力配合,按照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假如建造人员砌歪了一堵墙,安装人员装错了几个零件,都会导致任务的失败。这也使我想起了航天器发射。除了科研人员刻苦钻研外,在生产和组装方面,大量的技术工人也花费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尤其在发射前,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上万次的检测和检查,稍有不慎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前苏联的一艘宇宙飞船的失事,就是由于地面人员的疏忽,算错了一个小数点儿,进而引起一场悲剧的发生。所以,作为基层人员要时刻牢记:用正确的方法,去把事情做正确。

  把事情做到最好,是一种对工作全力以赴、务求完美的态度;是不取巧、不敷衍,是凡事精益求精。真正的“职场明星”就是秉承“如果一件事情值得去做,就要把它做到最好”这一观念的员工。

  如何才能做得最好呢?——任何一件事情来了,我们都应该首先问自己:“这件事情值不值得自己去做?”对于值得去做的事情,就要用心和集中精力去做好;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就应该学会拒绝。

  这一章中,还有一段非常富有哲理和让人回味的话:一个绝望的组织,每个人既不抬头看路,也不埋头拉车;一个失败的组织,每个人都争着抬头看路,却没有人埋头拉车;一个平庸的组织,只有领导者会抬头看路,其他人只会埋头拉车;一个卓越的组织,每个人都会抬头看路,也会埋头拉车。看来,无论我们身处一个团队一个系统的哪一个层面,都要学会“既要抬头看路,也要埋头拉车”。“抬头看路”,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低头拉车”,我们就会用眉尖的汗水换来成功。

【篇六:《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读后感】

  日前,按照市分行工会的要求,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了《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这本励志读本。感觉受益匪浅,感触颇深。这本书通过列举大量成功人士和职场人士的做事实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做事、做人的方法和道理,指明了职场前进的方向,让人耳目一新,也深受启迪。个人也得到了一次思想上深刻的洗礼。

  一、身在农行,首先得想做事。做事是立身之本。身为农行人,就要先以农行为家,以主人翁的姿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只有全身心地将自己融入到农行的大家庭里,你才会充满激情和斗志,才能朝气蓬勃。想做事是做好事的前提,想做事其实就是一份责任、一份热爱,是对农行事业的执着追求。培养良好的职业心态是做好事情的心理保证。有了这份心理保证,才能投入精力和心血,才有可能把农行的每件事情做到最好。

  二、肯做小事、善做小事是每个员工成大事的前提

  在农行工作时间长一些的员工都会有这样切身的感受,要在农行取得成绩和作为,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基层干起,从每一个基础的岗位干起。唯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唯有肯做小事、善做小事才能担当重任。光有肯做事的信心和决心是不够的,还得有必备的技能。不断学习和钻研,提高自身技能,是做好事的必经之路。刚进行的大学生,必须克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不良心态,端正心理,从基础干起,才能成长为农行的栋梁。

  三、光把事情做好还远远不够,要努力做到最好

  做好一件事情并不难,难的是长时间坚持把事情做好。坚持把事情做好是难能可贵的,但要把事情做到最好却是非常不易。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说过:要把事情做到最好,光尽力而为还不够,还要全力以赴,最好是不留余力。换句话说,想把农行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光靠热情和愿望是显然不够的,还得有恒心、有能力、有艺术。要把事情做到最好,就必须在这三方面下足苦功。所谓有恒心,就是要求每个员工时刻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和斗志,不怕苦、不怕累、不懈怠。所谓有能力,就是要求每个员工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我,增强业务技能和业务理论水平,提高办事效率和综合、协调、应变能力。所谓有艺术,就是要求每个员工在做事的同时还要学会处人与事,学会沟通和协调,能够妥善处理好银行上下级、银行同业、银行与客户、银行与党政部门等各方面的关系。

  四、要想把事情做到最好,必须克服“庸、懒、散”的不良作风

  在农行市场化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农行A+H股的成功上市,农行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作为每个农行员工,也面临着自身角色的转换与调整。作为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应当为股民谋取更大的回报。作为一名员工,应当为公司付出更大的努力。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机关干部与员工的身上,还客观存在着“庸、懒、散”的不良风气。

  “庸”即平庸,具体表现为思想落后,能力平庸。不学习,不思考,不钻研,不能主动在理念、目标、措施上主动与一流商业银行的要求对接,吃不透上情、下情和外情,争先创优意识差。创新乏力,没有亮点。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少,不善于结合实际,抓住实质,抓出特色,抓出亮点等问题。经营粗放,不精不细。系统思维能力、把握细节能力、整体掌控能力差;思考问题片面、粗糙,粗枝大叶,一知半解,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想得深、抓得细、算得精、过得硬,工作粗放,顾此失彼,漏洞频出等问题。

  “懒”即懒惰,具体表现为事业心不强,主动意识差。懒于走进客户,懒于深入基层,懒于解决问题,领导不催不动,上级不推不动,不严格考核不动,下面不出问题不动等问题。工作节奏慢,效能意识差。反映迟钝,麻木不仁,快速反映意识、雷厉风行作风、紧抓快干精神差。衙门作风,服务意识差。管理和服务重心下沉无论在意识上还是行动上都不到位,不讲换位思考,缺乏主动服务、靠前服务、优质服务,没有“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公开办”、“特事特办”的服务意识,效率低下,办事拖拉,胡乱指挥,让基层和员工跑“冤枉”路,做重复劳动甚至无效劳动。

  “散”即散漫,具体表现为党性观念不强,觉悟不高,不敢担当,见困难就避,见问题就推,见矛盾就躲,怕得罪人,怕承担责任,好人主义,明哲保身,甚至抢功诿过等问题。全局观念不强,部门利益至上,团结协作意识、主动沟通意识差,部门、岗位之间主动联动的意识、紧密联动的行为、高效联动的效果不好,形成不了合力,发挥不了整体功能。纪律观念不强,表率意识、自律意识和组织纪律性差,不遵守劳动纪律,不遵守起码的职业规范,不务正业,作风散漫,形象不佳。

  要克服和治理“庸、懒、散”的陋习,须从多方面入手,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必须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提高对岗位的认识和和珍惜。而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乃当务之急。思想上重视了,认识上去了,其它问题则迎刃而解。

  五、要把事情做到最好得先把自己变好

  中国有句俗语,叫“要做事,先做人”。讲的就是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先做人,就是要努力让自己做一个谦逊、上进、好学、勤奋、友善、正直的人,才能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紧张、活泼的工作环境,才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并努力把事情做好,直至做得最好。关注、审视自己的不足和细节,并努力去改正它,美国领袖富兰克林的成功之道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纠正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校正前进的方向,人生的航船才能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