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旅游导游词(2)

时间:2021-08-31

  六、文昌阁

  各位游客,现在在我们船行的右前方,您看到的这座高18.8米的阁楼就是泰州文昌阁。它又叫做文星阁。

  文昌阁供奉的文昌帝君,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主宰科举功名的禄位之神,为古代读书人所崇拜。清嘉庆六年,祭祀文昌成为定制,每年二月初三和八月吉日为祭祀日。

  据道光《泰州志》卷八“学校篇”记载,泰州的文昌阁是明万历十七年(1590)泰州儒学训导李香创建。以后又陆续有人出资重修。阁为三层三檐六角形攒尖顶宝塔。

  泰州的文昌阁在全国的文昌阁中是较早的一座,也是泰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泰州历来就是人文荟萃、名人辈出的地方。三国时东吴大司马吕岱,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文学家南京吏部左侍郎储瓘、《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评话宗师柳敬亭、清代大诗人吴嘉纪和邓汉仪、诗书画怪才郑板桥、现代京剧大师梅兰芳等,均是受清、浑、咸三味交融之泰州水哺育而成长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以说泰州虽没有山,只有水,但“水不在深”,只要“有龙则灵”。

  七、凤凰岛生态园

  现在我们船行的右侧,是凤城河风景区的三期工程,我们会先将整个湖面拓宽80至100米,使凤城河最宽的水面可达200米左右。接着将把这里建成一个三面环水的岛,叫凤凰岛生态园,另外还将在沿岸修建一排水街,打造酒吧娱乐文化一条街。此外,岛内还将再现海陵古景—— “雁宿芦州”和“驼岭清风”两大景观。

  八、凤城河简介

  泰州古城傍水而立,碧水绕城而行,水城相互交融。城内有凤城河环通,城外有新老通扬运河、引江河等“碧带”环绕,形成泰州独具魅力的“双水绕城”格局。

  尤其是作为泰州古城河的凤城河,不仅在两岸汇集了湿地、林地等水乡生态,更见证了泰州城的悠久历史。我们现在畅游的这条河就是凤城河,它是古城海陵的护城河,于宋宝庆二年(1227年)开挖,距今有780多年的历史,是全省唯一现存的较完整的古城河。那么它为什么叫凤城河呢?因为泰州一直有“凤凰城”的美称,它的古城分布格局如果从空中俯瞰,你会发现形状像一只展翅鹏飞的凤凰,而城河依城而建,所以美其名曰凤城河。凤城河全长6.7公里,水域面积83.8万平方米,水面平均宽110米,年平均水深2.2米,由东、西、南、北四条城河构成,河道绕城四周,基本呈四方形,像一条绿色项链,把老城区包围其中,形成现在城市不多见的“水包城”的独特格局。以前的老泰州人都是吃着这城河水长大的,所以凤城河也是泰州城的母亲河,它就像母亲一样哺育着自己的子女数百年水营造了泰州独特的自然景观,同样也给泰州带来了生态和谐。

  其实泰州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已经连年位居全省第一。近几年,泰州对城河水进行整治清淤,2006年12月6日,长江“活水”从南面注入内河,东西城河全面贯通,使泰州人喝上了真正的长江水。而且现在的城河生态环境非常好,经常可以看到“野鸭成群”、“鱼雁翻飞”的自然生态景观。虽然现在凤城河已经失去了它作为护城河的本意,但随着凤城河周边景点的陆续建成,一个“远观城市水脉、近得人文荟萃”的景观河也逐渐呈现,成为古代

  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新地标。

  过了凤凰岛生态园,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您看到的这座别致的桥

  梁叫——百凤桥,它位于凤城河与凤凰河交汇处,是一座以景观为主要功能的桥梁,桥长虽只有61.4米,但就在这不长的桥上共雕刻了999只凤凰。所以称之为“百凤桥”。凤凰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是吉祥、太平的象征,泰州是被古称为凤凰城的城市,而999是百位数中最大的数字但又不足千位数,(“千”同“迁徙”的“迁”),以喻“凤栖泰城而不迁(千),留吉祥于泰州”之意。

  九、凤城河三鲜

  现在我们的游船正从南城河段拐向东城河段,大家知道以前东城河这片水面是做什么用的吗?其实一直到三四十年前泰州城河仍盛产三鲜:银鱼、茭白、菱。除了银鱼是野生之外,茭白和菱都是大片的种植在这一带水面上的。有清代人王广业的《海陵竹枝词》为证:“城河水比下河腴,茭白红菱味总殊。近日文人多馆选,大东桥上卖银鱼。”银鱼的生长对水质的要求较高,以前城河是环城的活水,少有船只来往停泊,极少污染,水质适宜银鱼的生长和繁殖。那时候城河沿岸多陂泽,也非常适宜茭白生长,也有地方称为蒿笋、蒿瓜。它味道鲜美,有一定营养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茭白具有“解烦热,调肠胃”的药效,还有解毒、利尿的功能。另外,泰州的菱也有很多的讲究,有城河菱与下河菱之分。城河菱角多为四角,菱肉饱满,清洗时菱角都下沉水底,这是老菱。下河菱清洗时,则多有浮于水面的,这是嫩菱,吃起来口感就比老菱差多了。城河菱已多年不见,可老人们至今不能忘怀,买菱时还常常要问一声:“这是城河菱吗?”那现在每年的中秋节前后,在桃园景区的踩菱榭都会举办大型的采菱节,到时候您可以一边划着小船,一边采着菱角,既欣赏到两岸的美景,又可以享受自己动手的乐趣,也可以品尝到泰州特产——城河菱的美味。

  十、桃园

  现在在我们的游船的左边,是我们凤城河风景区的桃园景区。取名桃园就是为了纪念明末清初的戏曲家孔尚任这里的陈庵写成了《桃花扇》这部戏曲史上的华彩篇章。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北归的时候,去山东曲阜祭孔子,孔尚任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被推荐到康熙御前讲经,康熙觉得他满腹经纶就把他从普通的秀才提拔到国子监博士(相当于现在教授的级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秋天,孔尚任奉康熙之命来淮南一带治理水患。当时的衙署就设在泰州。后来由于治水方案出现分歧,致使河工停顿,河署经费断绝,治水失败。康熙为此大怒,孔尚任奉命留守河署,不得离开泰州。康熙二十七年,孔尚任还被地方官赶出了衙署。他只好带着一家老小僦居到陈庵。在这段时间里,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根据秦淮名妓李香君与复社领袖侯方域的爱情故事,创作了《桃花扇》,从而奠定了他在清初文坛上的地位。

  隐隐约约我们可以听到有人在演出,在我们右前方的一艘不系舟上正在上演昆剧《桃花扇》中的《梁州序》选段。站着的是男主人公侯方域,坐着的就是女主人公李香君,侯方域是明朝复社四公子的领袖,李香君则是南京秦淮湖畔媚香楼里的一代名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里上演的正是侯方域初遇李香君,两人一见钟情,互诉衷肠??我们游船也会放慢船行速度,大家不妨品品茶,看看戏。

  演出使用的这艘石舫是国内第二大石舫,规模仅次于北京颐和园的,这艘石舫的主人是清朝康熙年间,泰州大户人家余锦泉,这是他的私家花园——渔壮园内的石舫,专门开辟出来供自己的家班女昆部演剧之用。当年孔尚任在泰州期间与俞锦泉私交甚密,经常被邀请至此听戏,《桃花扇》完稿之后的首演也是在这艘石舫之上,由余锦泉家中女昆部来谱曲试演的。

  看过《桃花扇》后,我们的游船继续前行,眼前这座20余米高的三层八角重檐的阁楼叫“清风阁”,始建于五代时期,原名叫做“清风楼”,取义“清风徐来,可以登高望远”的意思。北宋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扬州担任节度判官期间,经常携友人登临此楼,并为此楼附诗——《清风阁》。可是在神宗年间,王安石因为推行新法,遭到保守派的排挤而被罢官。重建的这座“清风阁”也是寄托着泰州人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一代名相的追念。

  过了清风阁后,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一座小拱桥名为“齑汤桥”,“齑”,是剁碎的意思,齑汤说的就是泰州的大麦粥了。这座桥为什么叫“齑汤桥”呢?那就要说一段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和我们泰州的一段渊源。相传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还没发迹之前,跟随五代最后一位明君周世宗东征西杀,得显威名。一次奉周世宗的命令带兵攻打南唐,兵败泰州,一个人流落至此桥畔,又饥又寒,幸得泰州的一位老百姓用一碗大麦粥得以救急,赵匡胤当上了皇

  帝之后,念念不忘泰州老百姓的这份恩情,特意派人寻找到这座桥,并赐名“齑汤桥”。

  过了“齑汤桥”您所看到的这座飞檐翘角的亭子叫做“浮香亭”,我们从这里看过去,浮香亭好像双亭并立的样子。其实它是一个亭身两个亭顶,造型非常奇特,形影相依,所以我们还将它称为“鸳鸯亭”。

  在浮香亭后的是“来凤楼”,它位于我们泰州古城的最高点——凤凰墩之上。来凤楼里有一口飞来钟,相传是在五代时期从杭州上空飞到泰州,掉在城河里的一口钟。现在这口钟已经和苏州寒山寺的钟结为姐妹钟,寒山寺的住持秋爽和尚不仅为我们题字,还为飞来钟举办了首撞仪式。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故事,当时吊这口钟的时候,一开始吊了十几次都吊不上去,后来我们从镇江金山寺请来八位大和尚来超度,做完超度之后,这口钟立马就吊上去了。下次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敲敲这口飞来钟,为家人,也为自己祈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