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导游词参考

时间:2021-08-31

阜阳导游词参考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颍州西湖观光游览。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X是大家今天的导游,现在大家所处的位置是我们国家AAA级自然风景名胜区颍州西湖的南大门,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前往我们今天此行的第一个景点:兰园。

  在前往兰园的途中我就简单地为各位介绍一下西湖的历史:根据《颍州志》记载颍州西湖始于唐,盛于宋,他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园林建筑闻名于世。在历史上是与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惠州西湖相媲美的中国四大名西湖之一。颍州西湖是我们阜阳具有标志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像我们宋代的大文豪欧阳修一生中八次来到颍州西湖并终老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还有和欧阳修并称颍州四贤的苏东坡、吕公著、晏殊都与颍州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和脍炙人口的诗篇,从这些赞美西湖的诗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当时西湖的风光是何等的秀丽。欧阳修的《采桑子》十三首连用10个“好”字赞美颍州西湖,如:“轻舟短棹西湖好”、“群芳过后西湖好”等。他又在《西湖戏示作同游者》中写道:“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这诗中的二十四桥,是扬州瘦西湖的特色,欧阳修认为颍州西湖与其相比毫不逊色。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一生中曾经在杭州和颍州都做过官,他认为杭州西湖是“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诗中的西子,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他认为这杭州西湖就像美女怎么样都好看。后来他又在颍州西湖做官时又感叹于颍州西湖的美景与杭州西湖比起来,不分高低于是作诗一首说:“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实在分不出到底哪一处更好看了。因此我们的每一个景点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兰园了,大家看到前面这间高大的房屋就是兰堂,得名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相传,兰园是唐朝穆宗李恒的第五个儿子李炎做颍王时所建造的。后来李炎做了皇帝我们颍州也被神化为“飞龙之地”,在古代兰园是高朋僧侣宴聚的场所。唐代许浑曾特地为兰园做了一首诗:“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风见楼台。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独想征东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现在大家看到的兰园已经是经过修复的了,因为在古代我们颍州是黄河水患严重的地方,特别是明清以来,黄河水十九次决堤夺淮入海,许多景点都被洪水破坏了,而真正使颍州西湖遭受灭顶之灾的是在1938年的时候,那时的国民党,蒋介石为阻止日军北上,掘开了黄河的花园口,汹涌的黄河水一泻千里,把颍州西湖荡为平地。要恢复颍州西湖的昔日胜景是我们阜阳人的梦想。所以大家目前看到的颍州西湖就是在阜阳市政府与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重新修复的,现在的颍州西湖已经初具规模。于二零零四年五一正式对游人开放。兰堂门前的石雕像是“颍州四贤”之一的苏轼的雕像。苏轼是在欧阳修去世后十九年,也就是哲宗元祜九年(公元1091年)出任颍州知府。距当年欧阳修在颍州做官时已43年。虽然苏轼在颍州只待了短短八个多月,却为我们颍州西湖的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一是造了三座水闸,这项工程不仅沟通了焦陂、清河、西湖与泉河、淮河的航道,而且使颍城西南的地表水,大了可以排泄,小了可以积蓄,使沿河两岸60余里的农田用水得到保障,另就是因颍州遭遇连天大雪,许多人没有粮食吃,灾情严重,苏轼与判官连夜商量赈灾之事,并迅速开仓放粮,平价出售炭和柴草,解决了当时急需的粮食和燃料,使大批饥民渡过难关。在当时没有皇帝的批准他是没有权力开仓放粮的。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前往下一个景点怡园。

  怡园的前方大家可以看到一座影壁,正面一幅壁画是关于欧阳修的故事。因为欧阳修一生中曾经八次到颍州做官,这其中来来回回往返于途中,那时候坐船是最快捷的交通方式。有一次欧阳修从颍州返京的时候,途中遇到歹徒的抢劫,抢走了欧阳修随身携带的两个包袱还有两口大箱子。歹徒喜出望外心想:果然不出所料欧阳修也不是个清官,这两个沉重的大箱子里面装的肯定是财宝。可是等到歹徒迫不及待的把箱子打开后却全都傻了眼,原来这两个箱子里面装的全是石头!他们把船家用来压仓的压仓石给抢了回来。这种压仓石是用来保持船在行驶的途中保持平衡的。可是正是这才证明了欧阳修真的是一个清廉的官员!后来老百姓为了纪念欧阳修把这两箱子石头称为廉石。而影壁的另一面说的是关于苏轼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说苏轼在颍州做官的时候,有一个做恶多端的恶吏得知苏轼喜爱名砚,于是就投其所好送给轼一方端砚,端砚是砚台中的极品,苏轼见了很是喜爱,便暗中察访是何人所赠?当他知道送他砚台的人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并没有因为他送了自己一方端砚而放过他,而是秉公办理。令百姓拍手称快,后来他离任颍州时当地百姓十里相送。

  怡园和兰园一样都是唐朝李炎在做颍王时所建造的`。它在清朝顺治年间是我们颍州人刘延桂的私家名园,当时的园中建有绿玉馆、卷碧轩、袅澡阁、漉月居等,花竹深秀,水木清华为一时胜景。大家看到怡园边有一个放生池,是为了纪念“东坡放鱼”的典故。据说当时苏东坡做了一首悲天悯人的情感诗,诗名为《放鱼》,借此讽谕人生的坎坷道路,“放鱼”能否达到“放生”的目的,诗人勾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只好借景抒情把希望寄托于“明年春水涨西湖”的大好时机。

  在怡园两边的走廊上我们可以看到前方有一座高台,台顶有一座美女对镜梳妆的雕像,这座高台名叫梳妆台,为什么叫做梳妆台呢?相传楚王的儿子取妻,途经咱们这里,因为当时这一带土匪横行,为了防止发生意外,负责迎亲的大将费无忌想了一个办法,一让丫鬟与新娘换了衣服,这样假如真的遇到土匪抢亲也是抢个假新娘,于是就在这个高台上丫鬟与小姐换了衣服,这个高台也被称为梳妆台,附近的一个村子也被叫做梳妆村,这个名字一直用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