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典型事迹发言稿共(2)

时间:2021-08-31

  篇三:

  2015年12月10日傍晚,常年在外奔波的李保国风尘仆仆回到家中,他兴奋地抱起小孙子亲吻时,却被一声“你是爷爷吗?”的生分质疑击痛心房,这个硬汉落泪了。

  想起孙子那皱起的眉头,紧绷的小脸,稚嫩的童声,李保国心里横竖不是滋味,双眸噙满愧疚。

  “我最对不起的就是这个家。没有老伴和孩子们的理解和支持,我啥也干不成!”

  当年从邢台山区回保定看望孩子和老人,至少要赶3个小时的汽车,再转乘7个小时的火车,经过10个小时的辗转颠簸才能到家。因路途遥远,工作太忙,李保国根本无暇顾及远在保定的家。

  1983年李保国在前南峪村搞小流域治理时,儿子李东奇刚满一岁。在后来的日子里,前南峪人给李东奇起了个小名就叫“小流域”。小流域治理好了,可“小流域”却真的变成了这里地道的山里娃,一张嘴满口流利的山根话。

  为了绿山富民,李保国为山区付出越多,亏欠家里的也就越来越多。

  篇四:

  4月10日一早,打开手机,一条消息“冻住”了我:“李保国教授今晨因心脏病去世!享年58岁。”半晌无语后,我带着侥幸问:“不会吧?”“确已去世,12日追悼会。”一时间茫然无措,唯有“天妒英才”四字跳入脑海。

  我与李保国教授不算相识。我曾采访过他,但他并不记得我。一则,他每到一处,总是被人围住问问题,或是记者,更多是村民;二则,他非常忙,一年200多天奔波在各个山村,为村民解决林业技术难题;三则,对事不对人是他的风格,他说:“我的手机里有上千个电话号码,绝大多数我不知道是谁,但我会回答每个人的问题,不管是什么时候打来的。”

  可我却深深地记住了他,他的.名字,他的相貌,他的事迹。作为帮农民增收35亿元、带动10余万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恩人”、“财神”,他对得住自己的名字;作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比农民还像农民”的相貌让人在瞬间诧异后油然而生敬佩;而他35年间在太行山区推广36项实用技术、培育16处山区开发先进典型的事迹,更是感动了无数人。

  第一次见李保国教授,是在河北省平山县。2月下旬,听说该县葫芦峪地区的核桃树漫山遍野,蔚为壮观,不仅靓了太行山,而且鼓了山民的腰包,我便前去采访,想为本报京津冀协同发展专版的《美丽乡村》栏目写篇报道。然而,被采访者三言不离李保国,且称之为“恩人”、“财神”,完全改变了我的采访方向,我决定写人物。当我被带到李保国教授面前时,他身上浓浓的乡土气息先是让我惊异,后来听他说“这辈子最过瘾的事,一是把我变成农民,二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听人们讲他在邢台县前南峪村、内丘县岗底村、临城县等地的故事,惊异变成了敬仰。从山上林间下来,天已黑,我想在晚饭时再和他聊聊,他却开着车去了邢台,“晚上要指导培训”。

  第二次见李保国教授,是在河北省青龙县。3月25日,我去青龙县干沟村采访该村脱贫攻坚情况,再次碰到李保国教授,他是干沟村脱贫的技术总顾问,来为首期果树种植做统一规划。这次,我依然没有找到和他更多交流的机会,因为他忙着给村干部介绍种植要求、运营管理经验等,连午饭都没顾上吃几口。大家劝他先吃饭,他说:“我有糖尿病,不能多吃,下午还要干活。”介绍完,就扛着测量设备上山了。李保国教授去世后,河北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驻干沟村第一书记赵鸿颇写道:“李教授来到时,已经13:20,来不及休息,简单吃了几口饭,吃了药,就到山上调查……我们来到山上,一直指导规划了三个山沟。规划指导完,已经17:20,李教授没有休息,就坐车去了唐山市滦县。现在回想起来,李教授真是累死的……李教授是太行山人民的恩人,也是我们干沟村的恩人,更是我的恩人。永远怀念、敬仰李教授!”

  李保国教授不幸去世后,万人相送,内丘、临城、平山、阜平等地的农民,自发设置灵堂为其守灵,“太行山的老百姓,舍不得您!河北的父老乡亲,舍不得您!”何止河北的父老乡亲,听闻李教授事迹的人,都舍不得李教授!本报微信的公众号“行走京津冀”4月10日编发《“太行新愚公”李保国教授今日凌晨去世》一文,有网友留言:“巍巍太行苍翠远,颗颗硕果几度风。穷山瘠土何所惧,满腔热血扶民生。”太行常绿,您的精神长存,李教授,一路走好!

 

【李保国典型事迹发言稿范文(共4篇)】相关文章:

1.李保国典型事迹发言稿范文(共3篇)

2.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发言稿范文3篇

3.2016年小学优秀教师典型事迹材料

4.2016年驻村书记帮扶典型事迹材料

5.基层先进典型和事迹的演讲稿

6.市级优秀教师典型事迹慈材料

7.中学优秀教师典型事迹材料

8.2016年罗官章典型事迹材料

9.2016年师德标兵典型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