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知识和观念及智慧研讨论文(2)

时间:2021-08-31

  二、德育观念

  观念是一种思想表达。只有观念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带来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现代《德育原理》教学应强调以下几方面观念:

  (一)主体参与的观念

  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自主、自觉、自律的行为。德育效果通常是与受教育者参与程度呈正相关的。《德育原理》教学不仅使受教育者接受某种道德知识,而且要激发其内心需要,让他们在主动体认道德过程中,焕发主体意识,担当道德责任,进而自我建构德性。如果我们不能尊重和发挥道德主体性,就不可能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在德育中,把尊重学生的道德主体作为基本理念,强调通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育来发展对道德问题分析、判断、评价以及实践能力。自主参与道德教育意味着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自主活动,而且要创设德育活动情景。

  德育人本化正是这一思想体现,克服传统德育中“人学空场”现象的痼疾。同样,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观念是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经由个体不断思考而自我构建出来的。可以说,具有道德主体人格的人,当道德规训与个体生活相冲突时,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当面临道德困境时,具有践行道德勇气和力量。

  (二)实践体验的观念

  道德实践是道德知识的生长点。戚万学教授提出活动道德论,即是说是“在活动中通过活动而且为了活动的道德教育”[4]5,试图克服学校知性德育窄化问题,突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德育的实践走向,就是对德育实践本性的重新确认,意味着德育具有鲜活性和现场感。当前在我国公民化过程中,推行公民社会行动计划,就是通过学校与社区的联动,让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在实践活动、志愿者行动中实现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建构,达到公民道德教育的目的。刘惊铎教授提出了体验是道德教育本体的哲学命题。所谓体验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带有独特色调的觉知或意识,是心理的一种主观感受。道德体验要深入到学校、家庭、社区、自然之中,向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和体验者的心灵深处全面开放,引起人的生命感动,领悟到生态体验是一种臻于圆熟的道德境界。通过角色扮演或体验活动引导学生道德感悟,从而培养对道德的敏感性。

  (三)生活教育的观念

  道德源于生活,生活是道德发生的根基。生活教育的观念体现在:首先,培养适应现实生活的道德品质,如自主的生活理性、健康的生活情感、自为的德行能力,生活德育要引导受教育者不仅明确道德生活中的需要、价值、理想、信念,而且明确道德权利与责任,养成良好道德生活的智慧。其次,培养创造可能生活的道德品质。可能的生活反映人的道德理想,人是超越自然的生命存在,这就意味着人不仅面对现实的生活,还应该创造面向未来的可能生活。

  道德不仅仅是对人的现实生活的规约,更应该是对人的可能生活的把握。再次,培养关注人全面生活的道德品质。不仅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还包括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要求在不同的生活场景———家庭、学校、社会和自然中全域地展开。[5]35可以说,生活德育是现代德育走出困境,走向完满的精神生活之需要。

  (四)情境德育的观念

  文化情境具有陶冶心灵的作用,人类是文化情境中的生物,文化情境模塑和决定着品德生成的可能性。一般来说,情境德育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有意识地创设贴近受教育者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他们融入其中,以情感人,发挥情感的陶冶教化功能,激励他们自主选择道德行为方式,并在情境中加以训练与体验,以促进道德品质内化和道德习惯形成。校园环境、人际交往、教师人格等都是德育影响的载体。教师要强调德育过程的情境化,就必须创设课堂道德文化,构建生态化德育,体现德育人文关怀和人文意境。特别是,德育情境要具有审美化,在欣赏中完成价值选择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这正如檀传宝教授所说的欣赏性德育,让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的。此外,还可通过人际或社会情境问题讨论,来促进道德思维能力发展。

  (五)整体育人的观念

  就是构建以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和评价要素系统为纬,以幼、小、中、大各学段层次系统为经,进行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从横向上来说,构建学校、家庭与社区和谐德育模式,做到目标一致、管理协调、内容互补、资源共享;从纵向来说,以幼、小、中、大各学段德育的实践形态为中心,依序分层构建各学段德育体系。按照“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段目标,各有侧重;年级目标,具体明确;情意兼顾,知行统一”的要求,构建德育内容体系;再根据“德育途径,对应内容;一项内容,多条途径;有主有辅,协调配合;分工合作,形成合力”的原则,提出德育途径方法多样性;在评价管理方面,按照激励、科学、主体、操作原则,运用评分、评等、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发挥多部门育人功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学校德育工作格局。[6]382

  当然,好的德育观念具有恒久思想魅力或无限生机,是需经由年代的“淘洗”。德育应把具有道德智慧和体现时代精神的观念根植于受教育者头脑中。

  三、德育智慧

  德育智慧是教育者在实践中对于德育知识的灵活运用、对于德育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于德育问题的敏锐反应的一种综合性创造能力,包括知性智慧、情感智慧和实践智慧。知性智慧是教育者在学习基础上对德育现象的一种整体感知和直觉反映;情感智慧是教育者对职业的热爱和道德责任感的品质,如对学生关爱是教师情感智慧形成的重要基础,是构成情感智慧最为核心的内容,如果缺少这样一种情感,即使有深刻的理性认识,教师的个体智慧也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智慧;实践智慧是建立在教育者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基础上的行动策略和实际操作。德育智慧是德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探求德育教学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育人观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一种综合体现。有了德育智慧,就会产生德育能力,诸如了解学生能力、说理疏导能力、行为诊断与矫正能力、指导自育能力、创设德育环境能力和德育问题科研能力。在一个文化多元、信息开放的时代,面对青少年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德育就是要为现代人的心灵寻找一个“家”,点燃心中的“烛光”。  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形成自己的道德智慧,道德智慧是指选择正确道德行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处理道德两难困境、达到至善目的和实现幸福人生的一种品质;另一方面,形成德育智慧,德育智慧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来积累,需要在综合学养提高的基础上来提升。只有不断拓宽视野、面对现实解决问题,才能生成新的智慧,从而不断地提高德育素养。德育素养应当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参与科研,科研是从“经验型”走向“专家型”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应该提供一个宁静的、适合思考的环境,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审视现象、追问事理、探寻规律、寻求真谛,这是生发德育智慧的关键。古人所说的“宁静致远”,深刻揭示了智慧生成的内在道理,在浮躁的状态下,智慧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

  当今在文化多样性、价值多元化日益凸现的世界背景下,围绕培养心灵境界得到提升的公民,增强德育的亲近感和吸引力,这就需要德育学人的德育智慧以及解决诸多道德教育问题的能力。智慧是德育前行的力量,是理性思想的光芒。

  总之,德育需要不断走向知识化和科学化,德育的成效是需要教育者丰富的德育学科知识、先进的德育观念和高超的德育智慧的聚合。德育知识的积淀是德育观念更新和智慧生成的基础,知识的教学靠方法,知识的坚持靠实践,知识的发展靠创新。知识是靠理解记忆来掌握的,而观念和智慧则更多的是需要思考来掌握的。德育知识、观念和智慧共同构成了教师完整的德育素养,以此纳入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这必将引导教师自觉担当起青少年成长中的德育职责和使命。

【德育的知识和观念及智慧研讨论文】相关文章:

1.智慧校园研讨会通知

2.比较时间观念及中西传统时间观的论文

3.浅谈高中德育的导师制研讨的论文

4.现代课程观在中职校学习指导研讨的论文

5.中小学德育专题研讨会方案

6.德育研讨会的发言稿

7.践中的学习和研讨心得

8.校园德育专题研讨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