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学校网络道德教育论文(2)

时间:2021-08-31

  三、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从“虚拟”走向“现实”的路径

  网络道德教育从“虚拟”走向“现实”必须基于两条路径:一是探索和遵循网络道德教育规律;二是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网络化”调整。

  (一)探索和遵循网络道德教育规律

  网络道德教育规律在网络道德教育研究中处于基础地位。网络道德教育规律隶属道德教育规律的范畴,与教育规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育有两条基本规律:其一是教育的外部规律—从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及其他子系统的相互关系看,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其二是教育的内部规律—从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其内部各因素或子系统的相互关系看,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互制约。由此,网络道德教育规律可以总结为:网络道德教育不仅要受到学校和学生生存环境的制约,更直接受到网络社会的制约,同时受到学生网络道德发展水平的影响。

  1.网络社会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制约分析。社会的发展决定学校道德教育的主题,学校道德教育又通过将一定社会所推崇的品德规范与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体品德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教育,每一个时代的道德教育都具有该时代特定的主题。网络社会的特质直接影响网络道德教育的主题,并渗透到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方面面。

  从网络社会发生的角度看,这个根植于现实的新兴社会形态就是要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使网络个体在短时间内接触整个世界。在这样一个空间中,网络个体接触新事物、新观念的频率要远远高于现实社会。因此,培养学生快速鉴别并选取恰当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能力非常重要。同时,网络空间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开放、平等的世界,权威不复存在,在网络上个体很难寻找到解答问题的诉求对象,因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从网络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网络技术一日千里,网络社会随之不断变化,在这样的情境下进行“数字化生存”需要网络个体具有不断的自我道德调试能力,即当新的道德问题与原有道德知识发生冲突时,个体能够利用原有的道德知识解决问题并不断丰富自己的道德知识。此外,由于网络的管制措施远远落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是一个缺少管制的社会,网络社会中的秩序更多地依靠网络个体按“良心”行事,因而加强网络个体的自律教育非常重要。

  2.网络道德发展阶段分析。人的道德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网络道德发展同样具有阶段性,但是其阶段性特征有别于一般意义上人的道德发展。其根本原因是:网络道德与一般意义上人的道德发展起点是完全不同的。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发展是伴随着个体由不成熟到成熟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0”开始。而就网络道德个体而言,他们大部分是已具有相当道德水准的成熟个体或较成熟个体。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人的道德发展是向上的,不会由于处于一个新环境而发展道德逆转。因此,网络道德发展阶段就是个体进入以网络为媒介的社会环境中,在面对一种新的社会环境时不断调整自身道德规范的过程。可以说,网络道德发展阶段是一般意义上道德发展阶段在网络空间中的展示与变异。网络道德发展的主要阶段是:协入阶段、迷惘阶段、震荡阶段、稳定阶段和融合阶段。 当现实空间中的个体进入网络空间时,其本身已经具有的道德随之进入网络空间,并规范网络个体初期的网络行为。该阶段可称为协入阶段,即个体协同已具有的“德”进入网络空间,此甘‘德”等于“网络德”

  虽然现实环境中的“德”可以支撑网络个体初期的网络行为,但由于网络社会具有去中心的特点,再加之网络社会秩序不明确、法律不健全,未形成网民认可的网络习俗,因而网络个体在面对这些情况时很快就会感到手足无措,进入网络道德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迷惘阶段。

  网络空间是一个快速发展、不断升级的非稳定空间,网络个体在这样的空间中境遇是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的。网络个体会根据各自的网络境遇和已有的道德背景不断尝试新行为,同时调整各自的道德准则。这时网络个体进入了道德激烈斗争的时期,即是否通过尝试网络行为进行道德调整或进行什么程度的调整。这是网络道德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震荡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网络个体逐渐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网络空间行为规范—“网络德”。“网络德”虽然也会随着网络个体的网络境遇与整体道德背景的调整而发生变化,但其总体特性已基本稳定。这是网络道德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即稳定阶段。

  网络道德和网络社会不能脱离道德和整个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其连接通道就是网络个体。网络空间中的人虽然具有“符号人”与“现实人”的双重身份,但是不可否认,两者都是同一个体。人是具有自组织能力的,能够将自身的各种习得进行融合和重组并表现出来。通过这一机制,个体的“网络德”可以融入原有的道德,影响个体原有道德作用的发挥。这时,网络道德发展进入第五个阶段—融合阶段,即个体已形成的“网络德”与现实“德”相互融合,并一起规范个体行为,而“网络德”在现实空间的侧重点是调整由网络而引发的一系列现实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网络化”调整

  学校要成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就要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道德教育范畴,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网络化”调整。网络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因此,学校道德教育的“网络化”调整意味着要在学校道德教育中适当加入“网络”的内容,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扩充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

  1.在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中加强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数字化生存有着与现实生存截然不同的特点。现实生存有着明确的时空界限,而“数字化的生活将越来越不需要仰赖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现实生存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而“数字世界从本质上说可以不断升级”。在这种情形下,数字化生存与现实生存的差距在加速度地不断扩大。维系人们现实生活秩序的“道”越来越不能帮助维系数字化生存的正常秩序,而数字化生存的快速变化特点又使人们不能在数字化实践中及时、有效、准确地构建“网络道”,进而造成数字化生存中“网络道”的空位。同时,“网络德”由于在网络道德发展的震荡阶段走向了各自不同的方向,从而出现“网络德”的混乱,“网络道”的空位也加剧了这一混乱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强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笔者认为,核心价值观是“网络道”的基础。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人类确实存在某些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如正直、善良、诚实、守信、尊重、责任感、正义感等,这些都是很多不同文化的人们共同认可的。可见,核心价值观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准则的基础。虽然“网络道”的缺位为网络道德教育带来了一定困难,但也应注意到:无论数字化生存如何变化,网络社会中处理的仍然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仍受人类核心价值观的支配。“网络道”应该建立在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教育者可以通过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间接的“网络道”传授。需要注意的是,学校传授的核心价值观,往往以道德规则的他律形式出现。这些道德规则只有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自律原则,才能起到规范学生网络行为的作用。

  2.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开发网络道德教育方法。道德教育方法是影响道德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网络道德教育方法是以一般意义上道德教育方法为基础的,是一般意义上道德教育方法在网络环境中的扩展。根据道德发生、发展的规律,可以将道德教育的方法分为两类:一是建构式方法,即从道德发生的角度,能够有效促进道德认知一道德情感一道德意识一道德行为这一完整链条发生的方法;二是修正式方法,即从道德发展的角度,当道德行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并产生扭曲现象时,对其进行矫正的方法。

  要将建构式的网络道德教育方法运用于网络环境。虚拟情境中的道德教育可以部分解决道德认识问题,也可以激发道德情感,但不能引发真实的道德冲突,并产生真实的道德行为。只有在真实道德教育情境中开展道德教育才能有效促进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这一完整链条的发生。网络环境对于网络道德教育来说是真实的道德教育情境,在该情境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能使学生产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行为。

  修正式网络道德教育方法的运用,要建立在对网络道德发展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前文关于网络道德发展阶段的阐述,表明网络个体在网络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道德需求,满足网络个体的这些道德需求可以有效防止网络道德行为的扭曲。同时,网络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也说明了网络道德行为扭曲发生的原因,这为解决网络道德问题提供了依据。总之,只有综合利用这两类网络道德教育方法才能促使网络道德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学校网络道德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现实的隐喻性论文

2.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探索应用论文

3.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研究论文

4.游走在虚拟和现实的边缘散文

5.网络虚拟信用卡的发展与市场影响论文

6.杂文随笔游走在虚拟和现实的边缘

7.虚拟与现实的诗歌

8.当虚拟撞破现实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