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对中国会计准则的启示的论文

时间:2021-08-31

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对中国会计准则的启示的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开始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国际会计准则不仅是主要发达国家会计折衷调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受美国会计准则影响,“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也不可能不受美国会计影响。因此,研究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及出现的问题将会对我国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一、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发展历史

(一)自由阶段(1933年以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会计职业界普遍认为会计是凭经验、观察来作出判断的,是一种艺术,因而反对制定会计准则。这使得会计实务放任自流,缺乏有效的约束,并招至社会各界的抨击。在这种状况下,美国的会计职业组织就想建立一套公正的规范或标准,能够约束放任自流的会计实务。

(二)半自由阶段(1933-1959)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一开始,相关管制部门就猛烈地批评会计界,甚至有人认为,松散的会计实务是导致美国资本市场崩溃和萧条的原因之一。1933年通过的《证券法》和1934年公布的《证券交易法》都强调要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管制,要求上市公司都必须提供统一的会计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国会通过立法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并授权其负责制定统一的会计规则或准则,以避免实务中对会计方法的选择过分随意与多样化。1937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将准则的制定权转授给美国会计师协会(后更名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但保留了监督权和否决权。www.11665.Com从此开始了由会计职业界制定准则的时期。

  1938年美国会计师协会成立了会计程序委员会。由于会计程序委员会采取了“实用主义”就事论事的方法,导致了会计程序委员会的工作毫无理论可言,其所发布的“会计研究公报”只是对现行实务的选择或推荐,侧重于可接受性,而不能消除实务处理的多样化。此外,会计程序委员会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它根本没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即便对其本身所属的会计师协会的成员都没有任何约束作用,只能依靠准则制定机构和会计职业团体的规劝加以实施。正是由于会计程序委员会在理论性和权威性上均存在的问题,导致了该委员会的解体,这也是美国会计准则制定历史上的最大教训。

(三)内部权威阶段(1959-1973)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59年停止了会计程序委员会的工作,并重新成立了会计原则委员会来进行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会计原则委员会成立后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意见书”以指导会计实践。此外,该委员会还发布了共四号“说明书”。其中,影响最大、理论性最强的是1970年10月发布的第四号说明书“企业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和会计原则”。该说明书不仅阐明了会计原则提出的理论依据,而且还系统地叙述了会计原则的层次结构和内在要求。然而,会计原则委员会同样缺乏理论性和权威性,并受到外部利益集团的影响,在制定公认会计原则的程序和方法上又重回“实用主义”的误区。但与会计程序委员会相比,会计原则委员会在权威性和强制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政治权威阶段(1973-2001)

  1968年,美国证券市场爆发危机,会计职业界再次受到指责。197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宣告成立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取代会计原则委员会。从1973年至1999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136份“财务会计公告”和几十份解释及技术公报。在制定会计准则公告的同时,它还执行了一项探讨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概念结构的长期计划。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从1978年至今,共发布了7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它的发布标志着美国会计职业界在建立会计原则的思路上从实用主义的观点转变为重视基本理论的研究。

(五)危机阶段(2001年至今)

  直到2001年,fasb制定会计准则的“规则导向”模式曾一度是世界范围内诸多国家效仿的对象。然而,安然事件后,一系列美国上市公司的财务丑闻事件使美国会计界产生很大震动,美国国内开始对其制定会计准则的方式进行反思,最典型莫过于《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要求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导向征求意见,决定是否应转变会计准则的制定方式。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迅速对此作出反应,颁布了《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原则方法》的征求意见稿。2003年,美国会计学会刊物《会计嘹望》(accounting horizon)相继刊登专门讨论会计准则导向的文章。目前,采用“原则导向”或“规则导向”孰优孰劣,未经长期实践尚难下结论。

二、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主要优缺点

(一)主要优点

  1.制定人员有广泛的代表性,制定程序严格。在人员组成上,fasb成员全部为专职,而不像会计程序委员会和会计原则委员会成员主要为兼职的注册会计师。在成员代表性问题上,fasb成员的来源则比较广泛,有注册会计师代表、政府代表、公众代表、证券业代表、学术界代表、实务界代表等,从而避免了会计师职业团体的“一统天下”。fasb形成了一套务实有效的工作程序,从问题的提出、立项、组织研究到最后准则的发布,都有严格的程序要求,确保充分吸收、采纳各方意见。从初步的意见反馈,到准则的发布或放弃立项,要经过三次以上的意见征询、讨论和修订,从而确保会计准则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2.侧重实证研究。研究阶段在fasb工作程序中,占据突出地位,不但有工作人员研究,fasb还组织各种学术研究、实务研究等。其研究大多采用实证方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及可操作性,为减少准则制定中的逻辑推理和主观判断,提高会计准则的公平性、有效性奠定了实证基础。

(二)主要缺点

  1.缺乏理论指导。美国会计准则是“世界上最复杂、最繁冗的会计准则体系”。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实施“一事一议”的工作方式,采用认可现行会计实务中某些流行做法为会计准则,制定会计规范。这就导致了前后各期制定会计准则因缺乏一致的概念基础而前后矛盾,难以协调。虽然,美国是最早发布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国家,但其概念框架并未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得到前后一贯的实施。把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的制定割裂开来,就如同把理论与具体实践割裂开。先有具体准则,而后才提出理论依据,具体准则缺乏理论指导。

  2.过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美国,几乎每一任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都承认,大部分fasb项目都是政治压力的目标,很难奢望制定一套首尾呼应,逻辑一致的会计准则(葛家澍2001)。1934年,美国设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并授予其上市公司会计制度制定权。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转而将会计准则制定委托给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会计程序委员会,后被会计原则委员会所取代。20世纪70年代,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取代会计原则委员会。以上机构频繁更换且都属于民间组织,由它来制定具有法律性质的会计准则,显然不合逻辑和情理。况且,会计准则具有选择性(即一项会计业务可以有多种方法处理),而不同选择又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时引发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国会议员对某些会计准则的干预,带有一定的政治性。因此,美国会计准则并非如fasb所标榜的那样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