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论文

时间:2021-08-31

儿童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论文

  【内容提要】笔者从系统论、矛盾论的观点仅就儿童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作系统分析和探讨后认为,在影响和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中,除了遗传和环境、学习和教育之外,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儿童原有的心理结构和与之相联系的意识的能动性。因为儿童心理是开放的自组织结构,任何外部因素都通过该组织系统而发挥作用。

  【摘要题】理论研究

  从受精成胎起到死亡为止,每个人都在发展过程中而不断变化着。最明显的令人注目的变化是生理上的变化;有一些是心理上的变化。那么,这些心理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推动其发展的动力又是什么?

  一、影响和制约儿童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影响和制约儿童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一般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属于遗传方面的因素,另一类是属于环境方面的因素(P43)。这是一个长期而古老的话题,在古代把它概括为“天性与教养”的问题,用近代的术语可概括为“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问题。此外,尚有“成熟与学习”、“生长与经验”、“内因与外因”等提法。具体说,影响和制约儿童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包括生理成熟)、环境(包括教育)、学习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那么,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儿童心理的产生和发展的?它们各自的地位如何?

  人类遗传为儿童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人类的遗传,就不可能有人类的心理,人类心理和动物心理之所以有实质性区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类的遗传和动物遗传有本质的区别。就大脑的结构和机能而言,人类的大脑比动物大脑更具有优越性,它为人类更复杂、更抽象的反映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在儿童心理的产生和发展中,并不是遗传因素孤立地发挥作用,没有人类的特殊环境的刺激,没有人类的劳动与实践活动,不仅不可能有人类的正常遗传,也不可能有人类的正常意识或心理。儿童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多种多样的条件反射,从而形成最初的心理和心理结构。这个最初的心理和心理结构就是个体的特殊遗传与特殊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就是这个最初的结构为个体心理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打下了基础,也为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个体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是极其复杂的。既不能说哪个因素决定了儿童心理的发展,也不能说哪个因素发挥了多大作用,遗传和环境、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成熟和学习复杂地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儿童心理的发展。相互作用的思想内涵至少有三:

  首先,遗传与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即一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质依赖于另一因素。如环境对于某种特性或行为的发生发展能否起作用、起多大作用,往往依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同理,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客观环境的各种变量。换句话说,个体遗传潜能的显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

  其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同时,遗传对环境具有选择性,环境的力量也是通过遗传的中介而发挥作用。

  第三,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不是始终不变的,在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水平、不同性质的心理机能上是不同的。一般认为,在儿童发展的低级阶段,对一些简单心理机能的发展上,遗传或生理成熟的影响可能更大一些;一些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则更多地受环境、教育或学习的影响。

  儿童是在本能的驱使下,通过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条件反射,构建最初的心理和心理结构。而后,儿童个体在与环境的更为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原有的心理结构建构得更加复杂、更加丰富,使心理机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儿童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具有了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是在原有心理结构和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进行,同时也会不断地加强着主观能动性。如果说,儿童最初建立的心理和心理结构是儿童个体在其本能的驱使下与其特殊环境具有选择性地相互作用的产物,那么,儿童具有了一定的心理结构和主观能动性之后,儿童心理的发展不仅仅受遗传和环境的单纯相互影响,还要受其原有心理结构和主观能动性的巨大影响。更确切地说,儿童一旦产生意识或心理之后,便会在一定心理基础,或一定意识能动性的主体和客体下相互作用。这与仅仅具有本能的个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有着根本的不同,具有目的性、倾向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主体往往以观念的形式反映客观现实,然后根据一定的认识反作用于客观现实,能动地使客体为“我”服务。

  儿童发展心理学一般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概括为遗传和环境、成熟和学习等几个因素。这种概括从某种意义上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原有水平或倾向,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反作用。我们认为,在儿童个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和意识能动性本身也是影响和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内部因素。正因为这种内部因素的作用,使不同的个体对大体相同的环境会做出不同的反映。当然,在儿童内部因素中必然渗透着遗传和生理成熟的作用,但随着儿童年龄的提高,在其内部因素中主观能动性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发挥作用。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是本能和成熟决定着主体的行为,也不是环境直接操纵着个体行为倾向,而是在主体的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更高层次的意识能动地调控着个体行为方式和行为取向。这样的分析和解释对儿童主观能动性的正确理解和儿童教育都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不能忽视个体遗传和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个体心理本身就是在一定的特殊物质基础上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离开了这种特殊物质和这种物质的特殊机能,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理,也不可能有个体心理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

  第二,遗传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适宜环境的作用,人脑本身不可能产生心理,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客观现实。

  第三,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环境和教育对所有的儿童能产生同样的效果。每个儿童都有能动的反映性。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强调环境和教育的类型、内容和表现方式等都要符合儿童的反映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