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科学教育思想论文

时间:2021-08-31

卢作孚科学教育思想论文

1卢作孚科学教育思想的形成

  卢作孚处在传统教育向现代科学教育转型的历史时期。他曾就读的瑞山书院当时已初步具备现代小学的性质,开设了数学等课程。卢作孚在读期间,学习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数学。1908年,15岁的卢作孚怀揣着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只身前往成都补习学校专攻数学,从此开始了他半工半读的自学生涯。在短短的大半年内卢作孚就学完了当时能看到的中文版的全部数学课程,为了进一步阅读、学习英文版的数学书籍,他又刻苦攻读英语,用半年时间学完当时能得到的少量英语版数学书籍。其后他编著了《代数》、《三角》、《解析几何》、《代数难题解》等书稿,还出版了《应用数题新解》一书。数学学完后,卢作孚又倾注于古文、历史、地理、物理和化学等学科,这不仅丰富了他的科学知识,还为其后来从事科学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1910年开始,卢作孚深入地研读包括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等在内的诸多国外书籍。通过对这些著作的学习与研究,卢作孚打开了眼界,对于如何使自己的祖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有了较为系统的思考和认识。1914年,卢作孚来到了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上海。在上海期间,他结识了大教育家黄炎培,黄炎培先生非常赏识卢作孚的德才和抱负,不仅介绍他参观了不少学校和民众教育设施,还将自己的苏、皖、赣、浙、鲁、冀等省《教育考察日记》送给卢作孚研读。这次上海之行使卢作孚认识到了“教育为救国不二之法门”。随后,中国爆发了提倡崇尚自然、讲究实用、发展科学技术等的新文化运动。时任《川报》社长兼总编的卢作孚不仅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而且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爆发后,成了“德”、“赛”二先生在西陲之地的主要鼓吹者。据高孟先追忆,“‘五四’运动使卢作孚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进步、落后,与科学是否发达关联极大”。20世纪初,很多外国学者纷纷来华讲学和宣传,其中杜威就是突出的代表之一。正如胡适所言,“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先生那样大。”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教育主张备受卢作孚推崇。卢作孚曾在1922年《教育方法与暗示》一文中提到“杜威氏以暗示为思维惟一之要求,实亦一切知识获得之锁钥,其为宝贵,从可知也。”并在1930年他亲自带领考察团奔赴崇尚杜威思想的教育家陶行知所极力提倡的燕子矶小学考察,在燕子矶小学看到“1.学生教材绝少在书本上,多在校外获得适用的教材、让学生自己求得常识;2.校内有一个图书馆和一个小商店,以学生的储蓄组成,并让学生自己管理、经营;3.学生自己组成一个救火队;4.学生自设一医院,自设诊所,校外人也可来诊;5.学生自办一时事新闻报社,编辑也由学生充任。”之后,更加信奉杜威的教育思想,并在瑞山小学、北碚实用小学、兼善中学的学校教育以及峡防局民众的教育上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教育实践成果,从而在科学教育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为了推动北碚地区的科学、文教事业的发展,1930年,卢作孚等人到上海、青岛、大连、沈阳、哈尔滨、敦化、唐山、北平、天津等地进行了为期约半年的实地考察,他们参观了科学研究所、大学、中学、小学、博物馆、图书馆等等。同时,还与科研院所进行了学习和交流,并把随身携带的动、植物标本与南京的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社、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和浙江、江苏两省的昆虫局进行交换。通过到华东、东北和华北等地的考察和学术交流,卢作孚除了认识到当时世界强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的厂矿企业的先进技术、经营管理组织的严密性和先进性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科学在国家兴盛中的重要性,进而使卢作孚更加意识到建立研究机构,从事科学之探讨、科学之教育是当时闭塞的西部地区人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的关键所在。

2卢作孚科学教育思想的内容

  2.1今舍教育,民不能富,愚不能破,国不能强

  面对几千年封建统治造就的国民素质低下,卢作孚多次强调“今舍教育,民不能富,愚不能破,国不能强”。他在《各省教育厅之设立》一文中讲道:“惟吾亦留心教育之一人,且始终认教育为救国不二之法门,以谓立国家于法治,而缘实业致富,军备致强,民智民德,顾乃卑下。”因此,卢作孚认为要破除愚昧,“期于以科学代替迷信,以艺术的生活代替一切下流无聊的娱乐”;要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根本出路在于加强人的教育与训练:“今天中国什么都不缺乏,只缺乏人,只缺乏有训练的人,所以根本在先解决人的问题,解决人的训练问题。”因为,“一切病象,皆缘于人,须教育救治之:一切事业,皆待于人,须教育兴举之。今舍教育,民不能富,愚不能破,国不能强。”卢作孚不仅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如何在当时中国训练现代科技人才也进行了思考,并具体提出了两点见解:“第一,要将现在负起责任,要解决社会上某种问题或训练社会上某种人的人,随时送到现代的旁的国家去,先受过训练。第二,是要多多请旁的国家有专门技术而又有训练人的技术的多多到中国来帮助训练,乃能训练成功许多新的社会里边需要的人才,训练成功许多训练的人才,使他们能够从旧社会当中创造出新的社会来。”

  2.2重视科学、倡导科学

  在卢作孚看来,科技文化落后是导致国力衰竭的重要原因,并且在《事由书》中指出:“吾国过去忽视科学,以致文化落后值此国难严重,百物凋敝之秋,对于文化建设,亟应认定目标,先树基础,俾期逐渐发展,获得成效,以裨益国家,福利人民,进而探讨研究,日新月新,求与欧美文化并驾齐驱。”因而,卢作孚认为:加强文化教育和科技传播是改变当时中国落后面貌的有力武器。为此,他致力于“以机器替代人力,以科学方法替代迷信与积习”,并提出“凡现代国防的、交通的`、产业的、文化的种种活动当中有了新纪录,机器或化学作用有了新发明,科学上有了新发现,必立刻广播到各机关,到各市场或乡间。”“现代的国防、交通、产业、文化各种新消息,在一切公共的地方陈列着,在一切公众经过的地方陈列着,让人阅读。”以实现把最新的科技成果渗透进民众中去。

  2.3科学教育应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卢作孚认为:传统教育偏重于课本,而课本又与实际相脱离,因此,他致力于对传统教育的改革,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科学教育方法和观点。

  2.3.1教育应当与实际相结合卢作孚十分重视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学骑马,要在马上学;学游泳,要在水上学;学用机器,要在机器前面学。”为此,卢作孚认为必须:“打开校门,使学生日常能与自然和社会接触。不但要让学生到自然界或社会里去,并且要让社会的或自然的教材到学校里来。”如此一来学生便“不但是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还要去多识鸟兽草木,不但是专从书本上去看人的言语行动,还要从实际上去看人的言语行动,而且要亲去言语行动。要从自然界,从社会上,才能得着真切的知识,书本不过是记载那些知识的东西,并不是知识。要养成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他才能够一辈子随时随地获得知识。”就此,我们甚至可以看出某种早期对于博物学教育的朴素重视。

  2.3.2以“启发式”取代传统的“灌输式”卢作孚十分反对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忽视动手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他曾经说道:“教育不但须多予儿童以经验,尤须多予儿童以甚熟而可运用之经验。然则经验而至于可以背诵,可谓熟矣!问时教育之以背诵为方法者,非良好之方法乎?不知经验之熟,不贵温习,而贵运用。”因而,卢作孚始终强调通过启发式教学,来不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不断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好的教师,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习,帮助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各个学生都有他的天才,要看教师如何去帮助发展他。”并以自己教数学的经验为例:“我曾教过中学的算术,用学生自学的方法,最初教得很慢,整整一学期,才把基本四法教完,而那班学生即可拿他所学的问题去考那些高班次的同学,而不能解答。至于他们以后学分数、学比例,学百分,太容易了。因为那都是由四法演变下去的,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很快地学起来了。”进而认为“唯一的施教方法,就是教学生如何去思想,并且如何把思想活用到数学上去。要做到这个地位,并不困难,只要告诉学生五个秘诀:(1)看清楚;(2)听清楚;(3)想清楚;(4)说清楚;(5)写清楚。这样,使数学上的一字一句,都弄得十分明了,十分透彻,不许有丝毫模糊,将来应用于做事,也能如此,自然是事半功倍。”

  2.4科学教育应当做到学校与社会并重卢作孚认为:“教育应造成环境,无论是学校环境或社会环境”,“就得天天研究布置环境。”对于学校环境,卢作孚认为:“第一,要事在选择适宜的地方,求便利周围就学的小孩子;第二,要事在建筑经济而适用的校舍,辟广大的运动场和校园;第三,要事在购丰富的图书、仪器、标本、模型,要使学校成为极可爱的地方,里面有许多可爱的东西,让那些小孩子去努力经营。”对于社会环境,他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讲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于环境中熏陶民众。”譬如,他邀请社会各界名人(例如,冯玉祥、孔祥熙、杨森、马寅初、陈独秀、郭沫若、黄炎培等)来北碚或民生公司讲演政治、经济、军事、文学、教育等各种专题;在有人出入的地方贴上各种常识的照片和图画,并设立起了民众学校、传习处或普通常识教育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