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教学应用管理分析本科论文

时间:2021-08-31

急诊医学教学应用管理分析本科论文

第1篇:急诊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浅析

  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委办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2014年我国各地方务必要建立有保障的工作机制,完善一系列的培训体系,同时依照当地制定有关管理规定以及各项政策,建立健全财政补助机制。江苏省从2014年起已经逐步完善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管理制度,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关于专业基地建设及管理,我省目前是按照国家基地评审要求对专科进行评审,专业技术水平已经得到国家认可,但是专业基地的管理均由各家医院自行承担,如何避免出现各专业基地良莠不齐,就需要对各专业基地建设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本文将对我院急诊医学科的管理模式进行探讨,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体系的建立

  为了提高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作用,培训合格的医学人才,提高医院医疗及科教水平。作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我院从组织架构,管理实施方案、人事制度、带教老师甑选及考核制度、考勤考核制度、专项资金使用等各个方面,完善相关制度的制级落实。运用考核结果对住培学员及带教老师进行公正的评价、人事决策以及薪酬制度的分配等,激发学员及带教老师的培训热情、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

  2急診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

  2.1团队依托

  我院急诊医学科是我市唯一的省级急诊医学临床重点专科,急诊医学专业为徐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培养点。学科成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小组,科主任一把手负责制,专职教学秘书负责住培工作的管理,团队指导老师均为高年资主治医师。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培训质量

  带教老师在培训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科室在带教老师管理中明确1对1指导带教,责任明确,将带教学员的质量及数量纳入考核。所有带教老师均需全部参与院级带教老师培训及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可参与带教,组织代教老师积极主动参与国家及省厅带教老师培训班,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摈弃旧习,开展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参培学员的培训质量提高。

  2.3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加强科学管理保证培训质量

  所有参培学员按照专科、学历、培训时间不同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及带教计划。所有学员入科后统一接受入科教育管理,然后接受个性化的培训计划,教学秘书及基地主任按照个人培训计划进行计划落实考核。科室根据要求完成每周周的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科内讲座学习,鼓励参培医师参与讲座及学习;急诊医学专业的学员将根据参培时间组织他们进行专科学习,根据专业特长奠定今后专科医师培训专业的选择,组成学习团队,期间要求他们参与对低年资医师和实习生的时间教学,轮流担任讲课者,接受全科的统一评价及奖励。非急诊医学专业的学员除了完成个专业要求,也需要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心肺复苏、创伤急救及其他临床常见急诊的评估及处理。

  3讨论

  国内外长期医疗卫生工作实践证明,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医学终身教育体系承前(医学院校教育)启后(继续医学教育)的关键阶段,是临床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的必经之路[1-2]。基地医院如何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保障住院医师培训质量,构建完善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就成了不可缺少的重点,作为管理部门不断完善培训机制,提高各专业基地的培训质量。我院急诊医学科运用完善的住培管理体系,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不断提高带教老师的培训,在住培和科室管理中均取得很大的进步。近些年急诊医学科的学科建设及科研管理均在我市瑶瑶领先,连续五年获得市急救技能竞赛一等奖,开展的新技术及新项目在周边地区获得较大影响力,每年接受进修学习人员不断增加。带教老师的带教质量也得到很大提高,在各个医学院校的带教老师的技能考核和各类竞赛中成绩中也瑶瑶领先。因此急诊医学科的住培管理及实施,保证了住培的质量,医院的住院医师整体素质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对学科发展及建设中也发挥积极作用。

第2篇:浅谈微课在急诊医学中的运用

  微课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首创于2008年。其定义为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的一项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并与练习评测以及学生反馈等元素構成一种主题突出的教学环境[1]。2012年12月,全国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对微课的定义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所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2]。

  微课具有微型化、视频化、网络化的特点。微课一般不超过10分钟,要求内容精简,围绕重点、难点等展开。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有利于课内课外学习,也有利于知识的广泛传播,避免了一言堂的枯燥乏味,又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使教学效果最有效化。微课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优势,使学习变得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具有随时性、可重复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急诊医学又称急救医学,与生命密切相关,覆盖面广泛,时效性强,广泛普及急救知识有利于生命的救治。在急诊医学中运用微课的表现方式,既有利于医学生的学习,又有利于急救知识的科普。下面就以心肺复苏术为例进行阐述。

  心肺复苏术是最重要的急救技术之一,无论在院内还是院外都是最常用、最有效挽救生命的技能。由于大脑缺氧6分钟就不可逆的死亡,现场急救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第一目击者”能够及时、正确地进行心肺复苏术,可争取到最初宝贵的抢救时间,维持大脑等重要器官的供氧,极大地降低院前死亡率和致残率,所以全民普及心肺复苏术的教育是很必要的。传统上,一般采用“示教室集中授课+实验室操作”的方式,即在示教室由教师讲述有关心肺复苏术的理论知识、操作方法及要点后,学生轮流在模拟身上操作。这种方式难以普及。而微课为简短的微型视频,通过网络传播,更易于传播。

  选题是制作微课的最重要环节。选题首先要突出重点难点,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心肺复苏术中如何判断心跳呼吸骤停,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的正确操作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整个微课的设计及编排上要突出此重点难点,让学习者更容易获取关键信息,印象深刻,从而更容易掌握。

  选题后就要进行素材的准备。一个好的微课需要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合为一体。常用软件有Photoshop、Aftereffects、Flash、3dsMax、Audition等。心肺复苏术作为一项操作技术,可考虑情景、视频动画、文字等相结合,从突发事件入手,引入其对挽救生命的重要性,再过渡到操作本身。如“在一场马拉松比赛中出现选手呼吸心跳骤停倒地,第一目击者立即上前施救,施救过程,最终施救成功”。重点突出如何判断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

  视频的录制可采用外拍式和内拍式相结合的方法。外拍式:使用数码摄像机、手机等设备,运用课堂、互动教学、角色扮演等展示微课的教学过程。内拍式:在计算机中安装CamtasiaStudio、Snagit、录屏专家等软件,通过PPT、word、画图工具等呈现。心肺复苏术的录制以外拍式为主,可运用数码摄像机,模拟一场马拉松比赛出现的意外事件,拍摄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尤为重要。

  视频录制结束后要进行剪辑。其目的是对一个或多个摄像机同时录制的内容进行编辑,使其更加精美和流畅。常用的视频剪辑软件有Premiere、SonyVegas、CamtasiaStudio、会声会影等。视频录制结束后,进行剪辑,去除累赘部分,充分突出判断意识状态、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加上文字说明,而结束部分可用一张PPT做简略的总结点睛,PPT中可运用一些口诀、简写等方法以便于记忆。如心肺复苏术操作中的CABD(Circulation、Airway、Breathing、Difibrillation)。

  微课的出现既简化学习过程,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学习积极性及自主性,又把教学资源转化为社会资源,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普及。急救医学这门专业课程与微课相结合,减少了传统教学方法的累赘,突出重点,容易掌握,有利于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广泛传播,一举两得。但是,由于微课本身时间的局限性,对于知识点的详细、全面掌握,仍需与传统教学、课本、临床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