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理论探讨论文(2)

时间:2021-08-31

3、我国制造业升级亟待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从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动因和作用机理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制造业升级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从我国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二者的互动融合并不乐观。由于制度和历史的原因,造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不足。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3.1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渠道。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使得产业的发展缺少源动力,制约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发展。由于产权制度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培育的不到位,在企业中还普遍缺乏进行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缺少自觉从事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激励机制。在市场运行规则、价格体系和调节机制、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等方面还远没有形成,法律保证制度明显不足。自主创新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没有一个以知识产权保护法为核心的支持企业创新的法律体系,任何创新活动都是难以进行和持久的。目前,我国企业的创新意识还比较薄弱,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偏低、创新人才不足,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的产品比重低,尤其缺乏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同时,国际经济中的产业壁垒和技术封锁仍然存在,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继续寻求在竞争中的垄断地位,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加之某些行业和技术领域因为存在严重的垄断而导致竞争不足等创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内在动力最重要的问题。此外,与产品相关的品牌、营销渠道也被跨国公司牢牢掌控,无法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中国制造”难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3.2制造业盈利能力不强:以加工贸易为主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来说,在实现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的同时,“大而不强”的情况十分突出,增加值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面临着长期处于低端的尴尬局面。但是,我国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却远超发达国家,许多行业还存在着“贫困化”增长的现象。在参与全球国际分工过程中,低成本劳动优势加大了现阶段低技术生产性服务出口密度,迫使我国在过度追求“量”增的同时,表现出“质”劣的贸易条件恶化格局,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获利能力不断缩小。从全球生产供应链布局来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最优化的生产布局,将产业链延伸到各个角落,这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制造企业只是构成跨国公司整体运营过程中相对比较封闭、单一的环节,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设厂,产品的研发、服务、营销等高增值环节都在外,跨国企业利用当地的低成本制造优势,进行加工组装。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动力使得我国制造业很难与服务业形成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3.3服务业发展滞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带动作用不够。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为制造业服务的金融、物流、研发、信息等项目的发展,对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不充分,现有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和知识技术含量低,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服务能力;同时由于服务规模小,服务成本较高,不能满足制造业企业专业化的需求,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

4、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互动融合的途径及政策启示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现状的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4.1建设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与核心。建设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升级的关键纽带。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中国已经进入可以更多地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自主创新已成为提高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以及制造业升级的动力。加快建设中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优势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当前,中国制造业升级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相互结合的关键纽带在于加快建立企业自主创新体系。4.2适时进行产业政策调整,使企业由过去的做大转变为做大与做强并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专业化分工水平低,各生产性服务环节内化在企业里面,发展水平和专业化程度难以提高。同时,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质量和数量相对制造业来说存在潜在需求不足的问题。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需求和供给的低效均衡状态,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本应对制造业企业发展升级所起的战略性引领和支撑作用。首先,要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开始,进一步构建国家价值链,努力培育和构造中国的跨国公司。构建基于本土市场的国家价值链的领导型企业,就是要求我们努力培育和构建中国的跨国公司。在培育跨国公司的同时,还要从深化改革、改变市场环境、优化税收入手,做活做强中小型企业;从强化政府的产业标准执行和完善市场机制入手,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建立产业升级正常机制。其次,调整外资外贸政策,提高制造业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放宽外资外贸管制,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引导FDI流向,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改革出口退税政策,鼓励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不断降低“两高一资”行业产品出口退税率,甚至取消这些行业的出口退税政策。另外,要充分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鼓励工业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生产过程中生产性服务投入和外包的比例,充分利用生产性服务业FDI,提高内资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4.3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化程度不够,政府服务功能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深化体制改革,改变部分生产性服务行业垄断经营,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较低的状况;进一步加大垄断性生产性服务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分离行政管理职能,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加快实行企业化经营。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改革进程,逐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具体来说,一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将政府职能从市场准入规则的制定者和审批者转变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二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降低门槛、鼓励竞争。三是推进关键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如水、煤、油、电、气、环境补偿等,为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制定鼓励企业进行服务和产品创新的财税、政府采购等政策,为制造业的服务增强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促进我国制造业的服务化发展。4.4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移转型进展,规划引导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协同定位。交易成本(要素成本和商务成本)的变化决定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布局上的协同性。我国政府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方面要发挥指导性作用,通过制度安排,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定位提供高效的制度框架;建立公共研究机构,完善公共知识的基础设施,为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提供丰富的公共知识;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积极引导社会网络向有利于空间布局上的二、三产业融合方向发展。要素成本的提高决定制造业的空间布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生态环境恶化,传统要素成本依赖型产业增长日益陷入高成本困境。在此背景下,我国要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做好服务内地制造业发展的准备工作。在服务业管理体制领域大胆探索,可以在沿海城市设立若干新的特区,吸引外资制造业落地,通过开辟新特区,创新体制,吸引内外资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学习和探索发展制造业的新路径。降低交易成本是城市集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关键。中国的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大部分是存在进入管制以及垄断的行业,如金融、电信、铁路运输、信息等行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同时,进入壁垒的存在也抑制了该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导致服务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在新一轮体制改革中,应重点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改革,要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及其他相关政策性措施的功能,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实现集聚式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支持。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的行业组织,制定并完善服务业的行业规范和相关标准,提高行业管理水平,从而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规范有序、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与组织平台。参考文献:

  [1]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J].世界经济,2007(8)。

  [2]冯泰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3)。

  [3]邓丽姝.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的理论探讨[J].经济论坛,2010(2)。

  [4]赵玉林,徐娟娟.武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5]刘书瀚,席芳沁,刘立霞.价值链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3(3)。

  [6]沈家文.生产性服务业与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关系的量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理论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理论分析论文

2.新形势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证和理论探讨论文

3.服务业结构升级传导机制研究论文

4.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5.制造业审计论文

6.服务业毕业论文

7.新型工业服务业论文例文

8.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支持实施细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