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3)

时间:2021-08-31

学生教育读后感篇三:《怎样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读后感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

  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这本书是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校长、老师们集思广益、辛勤笔耕的结晶。班级里总有那么些学生:有的顶撞老师,经常迟到;有的迷恋网络,偷拿钱物,早恋;有的对同学暴力相向,甚至离家出走;我们在他们身上花费很多精力,然而收效甚微。读完这本书我懂得了对待教育这些学生,需要耐心,更需要教育的智慧。

  全书总结了几乎所有的学生容易发生的问题行为。学生的问题行为包括认知

  行为问题,课堂行为习惯问题,学生性格个性上的问题,学生人际关系处理上的

  问题,学生个人习惯上的问题,学生情绪意志上的问题行为,学生自我认识上或行为上存在偏差的学生。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关注的时候恰恰是其最需要关注的时候。作为班主任我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帮助和关爱,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每一个问题学生。

  初为班主任,所带年级还是一年级的新生,面临的困惑和压力都不小,读了

  这本书,其中内容解决了我很多困惑。例如我们班上有些孩子喜欢动,一刻都闲不住。这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服从管束,常惹是生非,学习成绩差,愈发散漫失控。对于向来多动的学生,要改变其多动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那么容易的事,需要一个不断改进和协调的过程。 他们的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和安排;而多动症患儿却无此特点,他们的行动较冲动,且杂乱,有始无终。另外,多动的孩子在严肃的陌生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再胡乱吵闹;多动症儿童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多动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自控能力低下而引起的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严重分散学习精力,因此无法认真听课,对老师讲课的内容一知半解,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会逐渐下降。读完这一篇章我了解到课堂上多动这种行为形成的问题,主要由于学生缺乏对学习

  的兴趣,从小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形成学生在

  课堂上好动,不认真听课,影响自己和他人学习,这是一种行为习惯上的偏差。鉴于多动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教师需要改变他们多动的坏习惯,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是“笨”小孩,而且多动的毛病是可以通过改正而改变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使学生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从主观思想上与教师达成一致。书中有一案例,教师从谈心开始,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想法。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新来。然后,教师以一种帮助朋友克服困难的态度,向学生提出“放粉笔头”的建议,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实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可一旦这种天性演变成为一种无法控制的坏习惯,就会变成一种多动的问题行为,这种不良行为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有效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多动,是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一般经常使用的终止问题行为的方法如下:

  1. 信号暗示

  授课过程中,如果发现哪个同学表现出东张西望、坐立不安的样子,试用信号暗示比较方便,如突然停顿、走向学生、用眼神暗示等,以此提醒、告诫学生,可以不影响正常讲课。

  2. 使用幽默

  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就容易下降,容易产生问题行为,此时教师可以改变言语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调节气氛,以示学生集中注意。

  3. 创设情境

  针对个别好动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创设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或让他们参与一些相关的别的事情,如小竞赛、小表演、小制作等。

  4. 有意忽视

  还有些学生问题行为隐含着想取得他人注意的期望,教师可以进行直接干预,可能正好迎合了他的目的。因此,教师若有意忽视,学生反倒会自觉没趣而改变其行为。

  5. 转移注意

  对于那些自尊心相对抢的学生表现出的问题行为,若当面直接遏制,可能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或产生后遗症。此时可运用比喻、出其不意加以暗示,

  从而达到转移注意,停止其问题行为。

  6. 移除媒介

  有时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不相干的事,如画画,玩橡皮,教师可将这些东西拿走,清楚媒介物,从而制止这种行为。

  7. 正面批评

  如上述各种方法对遏制学生问题行为都不奏效,那么就应正面进行严肃的批评,指出其错误所在,制止其行为。当然,正面批评应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

  8. 利用惩罚

  对于个别比较严重又难以遏制的多动行为,应适当利用一些惩罚措施。若运用得当,可以起到遏制问题的作用;若惩罚运用不当,不但不能遏制问题行为,反而会酿成逆反或对抗行为。因此,务必慎用惩罚,不到迫不得已尽可能不用。

  在对待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师生间融洽、和谐的情感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良好的教育氛围起着重要作用。问题学生由于自身较多缺点和错误,在班级群体中往往被歧视、被冷落,在家庭里也会受到很大的压力。他们内心很痛苦,心态矛盾重重,表面上傲慢自得,对缺点、错误满不在乎,但心里常常悔恨自责,强烈要求别人理解自己,重视自己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老师,我们要给问题学生以亲子之情、平等的友情,学生应该能感知出来,这样就会在情感上产生沟通,就能激发学生对教师亲近、理解和仰慕的心理,进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问题学生亲近、信赖老师时,教师的要求就会转化成他们的需要,使其感到亲切与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总之,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我们不应该逃避,更不应该去推卸责任,反而应该在发现的第一时间及时与学生沟通并取得学生的信任,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以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寻找解决的办法,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1.《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

2.《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范文

3.教师《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精选3篇)

4.《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5.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6.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范文

7.《最好的教育在哪里》教师读后感

8.《最好的教育在哪里》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