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必修三教学计划《随机抽样》(2)

时间:2021-08-31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准备一些随机抽样成功或失败的事例,利用实物投影或放映的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感悟数据、引入课题

  问题1:请同学们看章头图中的有关沙漠化和缺水量的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师生活动: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讨,并逐步引导学生产生质疑: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些数据让学生充分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时代,要学会与数据打交道,养成对数据产生的背景进行思考的习惯。

  问题2:我们班级有很多同学都是戴眼镜的,你知道我们班的近视率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比较贴近的案例,让他们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二)操作实践、展开课题

  问题3:如果我想了解我校所有高一学生的近视率,你打算怎么做呢?

  师生活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方案。

  设计意图:从这个问题中引出抽样调查和样本的概念,使学生对于如何产生样本进行一定的思考,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样本选择的好坏对于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精确度是有所不同的。

  问题4:你认为下列预测结果出错的原因是什么?

  在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前,一份颇有名气的杂志(Literary Digest)的工作人员做了一次民意测验。调查兰顿(A。Landon)(当时任堪萨斯州州长)和罗斯福(F。D。Roosevelt)(当时的总统)中谁将当选下一届总统。为了了解公众意向,调查者通过电话簿和车量登记簿上的名单给一大批人发了调查表(注意在1936年电话和汽车只有少数富人拥有)。通过分析收回的调查表,显示兰顿非常受欢迎,于是杂志预测兰顿将在选举中获胜。实际选举结果正好相反,最后罗斯福在选举中获胜,其数据如下:

  设计意图:通过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比较,使学生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问题6:如果我们想了解晋中市高一学生的近视率,你认为该怎么做呢?

  师生活动:以2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说出比较可行的抽样方案。

  问题7:是否可以用晋中市高一年级学生的近视率来估计山西省高中生的近视率?为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继续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样本容量以及样本抽取需要考虑的要素,如:学生的层次(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生活的环境(城市、县镇、农村)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与学生一起讨论出比较可行的抽样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的追问,加深学生对样本代表性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多背景下的抽样会产生偏差,以及样本的随机性与样本大小在产生有代表性的样本中的作用,同时对后面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

  (三)总结拓展、提升思想

  问题8:请你用简要的语言说说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怎样学会提出统计问题?抽样调查与普查的优缺点?样本的代表性与统计推断结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回顾。教师结合章头图对这一章的框架进行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3。为了了解全校学生的平均身高,王一调查了自己座位旁边的五位同学,把这五位同学的身高的平均值作为全校学生平均身高的估计值。

  (1)王一的调查是抽样调查吗?

  (2)如果是抽样调查,指出调查的总体、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

  (3)这个调查结果能较好的反映总体的情况吗?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回顾抽样调查的几个基本概念,强化抽样调查中样本的代表性。

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许多听课的教师都对这堂课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同时也促使笔者进一步思考,究竟该如何来上好这一堂课。

一、如何利用章引言

  在人教A版教材中每一章的开头都有章头图和章引言,统计也不例外。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章引言的作用以及如何用好章引言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章引言的作用

  统计的章头图、章引言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据,如缺水量、沙漠化以及相关的一些图表等,还有对本章内容的文字介绍。这些信息的作用在哪里,如何在起始课中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成为笔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在与教研员和同行的探讨中,我们认为统计的章引言有以下几点作用:

  (1)沙漠化的图片以及文字说明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有些数据无法普查,只能通过抽样调查来得到,这还渗透着环保意识。

  (2)十大城市缺水量的图表及相关文字既回顾了初中的统计图表,同时也为学习“用样本估计总体”埋下伏笔。

  (3)章头图中三个章节的标题以及整个文字介绍对整章起着统领作用。

  2。章引言的教学思考

  鉴于上述三点作用,对于章引言的教学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充分利用章头图、章引言中的数据和图片如沙漠化、我国缺水量排名等,在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的同时能更为理性地关注数据的来源及其真实性,学会质疑、通过质疑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这一知识的必要性。

  (2)由于章引言中有些概念学生尚未学习,不适宜在课堂一开始就介绍,将其放在课堂小结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构建,可能效果更好。

  3。章引言教学效果的分析

  自我感受是章引言的作用没有很好的体现,原因在于:

  (1)没有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笔者本以为在上课一开始给出沙漠化等数据后,学生会对数据的来源产生质疑,但是几乎全班同学都肯定地认为这个数据是通过抽样调查得到的。

  (2)由于上课的节奏没有把握好,没能利用章引言帮助学生构建好知识框架,我自己在课堂上也没有进行很好地解读。

二、如何体现螺旋上升

  上完这一节课后,部分听课教师认为这节课似乎是把初中的统计课重上了一遍。新课程实施后,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统计,到初中什么是统计,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已有较多的体验,什么是普查、抽样调查、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也都已经比较清晰。而“2。1随机抽样”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这一些,听课教师有此感受实属正常。

  笔者在上这一堂课的时候也存在着这个困惑。对于高中的统计内容,从随机抽样到用样本估计总体、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以及选修IA中的统计案例,知识上的螺旋上升比较明显,但是从小学、初中、高中统计学习的螺旋上升框架却并不明晰。比如“随机抽样”中概念、内容基本上都是学生初中已学过的,甚至教材上“一个著名案例”在有些初中教材中也曾出现过。针对这个情况,笔者确定将教学重心落在让学生体会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通过课堂的实践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为什么要抽样,如何进行抽样,并在对抽样的比较中体会样本的随机性和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这些在初中的统计教学中没有得到强化,同时也成为本节课值得提升的内容。

  课堂实践后,从听课教师的反应来看,这个螺旋上升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究其原因:

  1。教学设计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不够明晰。

  2。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教师有效的归纳、总结、提升相对缺乏。

  3。没有将理念性的信息通过有效的载体显现,教学中的问题链未达到需要达到的教学层次。三、如何渗透统计思想

  让学生不断体会统计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随机抽样中渗透统计思想是基本任务也是主要任务。笔者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也深切体会到了教学的困难。

  1。思想是教不会的,它是学生在参与对具体的问题的实践和分析中逐步体会得到,如何寻找恰当、适时的问题或案例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体会、研究、实践是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在本堂课中通过让学生调查班级、年级、全市、全省中学生的近视率这一条主线进行随机抽样的教学,在让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渗透统计思想。从课堂效果来看,这个教学载体并不是最佳的,但是笔者至今也尚未找到更好的教学载体。

  2。概念教学应更多地采用归纳式教学,这对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教师绝大多数是在“演绎”的教学中学习长大,我们在中学时所接受的学习方式会影响自己的教学方式。笔者也不例外,从小被演绎惯了,即使有意识地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实践体会并逐步归纳,但是在教学中还是时不时地“滑向”演绎。

  3。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统计思想,又能很好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这将是笔者今后的努力方向,虽然做到这一点会很难。

  最后感谢课题组专家、成员以及所有的听课教师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同时也希望这一堂课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教师关注统计,关注统计教学,使这个现代公民必备的常识能在课堂上打下良好基础,并能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高二数学必修三教学计划《随机抽样》】相关文章:

1.关于高二数学随机抽样的教学计划

2.高二数学随机抽样教学计划

3.高二数学必修教学计划范文

4.高二数学必修三第三单元概率测试题及解答

5.高二数学必修五试题

6.地理必修三教学计划

7.高二数学上教学计划

8.高二数学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