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语文的论文

时间:2021-08-31

有关解放语文的论文

  解放语文,我们必须以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建设为目标来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每一个学生,包括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教学活动中自我感悟,自我思考。

  把语文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把语文从争论中解放出来,把语文从书本中解放出来,把语文从教室中解放出来,把语文从心灵中解放出来。

  目前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只能又把语文拉回老路。因为人们对“学习”和“实践”这两词的认识一直有个误区,认为“学习”和“实践”必须在学校构造的学校教室里,而不在自然不在社会中,对于检验实践,我们认识到的也只教室里的实践,考试中的实践,而从来没有关注社会生活的实践,而这才是实践的真谛,脱离了生活的实践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的之矢而无收获。

  这样的认识产生于落后的教育观念。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和倡导科学的教育观。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笔者的一篇名为《悲哀着你的悲哀》,倡导科学教育观的文章:

  《宿迁日报》4月11日报纸上登了篇玉娇写的《这样的作业谁来完成?》的关于教育话题的文章,文中说“尽管减负的口号叫了很多年,尽管重视能力开拓思维叫嚷了很多年,但稍一留心就会发现——一年级的孩子伏案至深夜,是要把汉语拼音抄写几百遍,二年级的孩子挑灯夜战,是在单调地抄写简单汉字,三年级的孩子奋笔疾书,为的是把老师课堂上的板书重写几遍……”

  我们这位作者的观察十分细致,用词也十分准确,行文也表达了自己鲜明的态度,准确地反映了目前小学教育的现状,值得肯定。时下,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更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如果大家都能认真地关注教育现象教育问题,那么我们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就真的可以指日而待了。

  但只是认真关注、认真对待还不够,我们的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家长等许多非教育人士的事情。这里面就有如何正确对待教育的问题,不仅我们教育者要正确,也要想方设法地让我们学生和家长也能正确对待教育问题。因此,倡导一种科学的教育观,才真正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文中又说:“更为严重的是,在动听的号令下,孩子们还得接受许多不知所云的大任务:小学二年级的小孩要求写题目是‘如何做伟大的中国人’的作文,初二的学生要做‘如何解决就医难’的议论。而在打着各种旗号进行的各类竞赛中,中学生的论文题目也足以让专业人士倍感吃惊,或者哭笑不得:《谈地球臭氧层的破坏》、《论现在的学生德育教育》、《珠江流域水污染研究》……这样的作业由谁来完成呢?显然,除了极少数的天才之外,中小学生们对这样的作业大多是不知所云,所以办法只有两个。第一,家长代劳;第二,抄袭了之。抄袭的途径,一是抄同学的和‘作文宝典’之类的书籍,另有一些则上网搜索,然后剪剪贴贴就大功告成。”

  倡导科学的教育观,首先要倡导家庭的科学教育观。我们说时下一些教育者已经不再把“学习”简单地定义为“在学校在教室的学习生活”,但我们社会上的绝大多数家长在看重分数的背景下还认为学习就是“在学校学习”,他们还不理解刚写进中小学新课标中“实践”一词的真谛。引文中作者的态度告诉我们,建立科学教育观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它直接影响我们教育改革的步伐和成果的巩固。

  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发自肺腑地说:“每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琴弦奏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源泉,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关系。善于用我们的慧眼从事物的一切关系的中心观察它们的能力。”他举例说,例如老师把学生带领到河岸上去,让孩子观察太阳怎样染上绚烂的色彩。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要帮助他们表达思想所需要的词汇来,帮助他们造句。在他看来,教会学生观察与教会学生思维是不可分离的。从接触大自然开始,到养成对周围事物及生活的分析,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为学生所拟的236个俄文题目中属于观察写生类的就有115个,占总数的50%,比如《春天的第一朵花》《燕子筑巢》《落叶有哪些颜色和色调》《第一次冰冻》等。其中还有读书笔记类的,一共有98个,占总数的42%。由此可以说明,他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分析事物能力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在作文例题时,十分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能够使其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见解的测验性作文。例如:《我即将走向独立生活时的想法》《我的幸福观》《人生中的公与私》《我们这一代对祖国和人类的天职》《人能不能成为理想的人》等。

  玉娇的文章给我们传达出一个喜人的信息,那就是我们的一些学校已经注意到“学习”不仅是学书本,还要从周边的生活实践中去学习,而实际上,正是这种实践中的学习对人的一生影响更为巨大。

  反思我们的基础教育,不仅存在重理轻文的现象,也存在重课内书本学习轻课外阅读的现象,还存在重接受理论轻自我实践的现象,这些都是我们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能迈出这一步,已经相当不易,如果没有家长及社会的认可,学校这只刚迈出的脚可能还会缩回去。

  北京社会科学院的上官木子老师也说,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检索、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按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这种研究性的写作训练与我国为应试而进行的作文训练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的最重要内容就是如何站在知识总体之上选取为己所用的知识,以及如何将所学的知识排列组合出新的阵容。其结果是,最初表现在阅读,写作、收检信息能力上的优势,最后表现在判断、组织、运筹能力上的优势。

  从这一点讲,我们的学校做的是多么地可贵啊,不仅兼顾了观察和写作,还兼顾了孩子们的各种能力的提高。但孩子们表现如何呢?孩子不会,家长为何代劳?为何不引导其一同探究?孩子抄同学的作业或抄《作文宝典》,说明他正有完成作业的强烈欲望,如果能引导其向完成作业的同学学习,一起探究,不是提高转变得更快吗?至于他上网搜索“然后剪剪贴贴大功告成”,这正是查索、阅读、组合、写作的正常过程啊,不是值得大力表扬吗?还有什么值得惊诧莫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