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论文

时间:2021-08-31

关于幼儿教师论文

  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是一个长期提高的过程,除了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教育之外,还需要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总结提升,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因此,幼儿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应学会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一边思考,一边工作一边总结经验,一边工作一边进行研究,才能不断的使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一般有四个阶段:顺应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下面就结合一线教师某某芳的工作,谈一谈我是如何看待教师专业化成长的。

  某某是一名在市立园仅工作了三年的幼儿教师,记得我第一次看她带托班时,她组织的是一个半日活动。当时活动区活动结束的音乐响时,有几个幼儿还在聚精会神、有趣的看着新投放的书,在教师的劝导下幼儿收放了图书,(摆的乱七八糟),有的幼儿明显的不高兴,但有没有办法。老师也忙于收拾和组织幼儿进行下一个活动,因此根本不关注幼儿的当时需要,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只得想办法用手指游戏进行吸引。

  活动后我们问某某老师当时是怎么想的?她说因为后面的时间应是教育活动,时间不能往后拖,于是到点就收了。某某老师工作三年,带的都是大班幼儿。她认为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应严格遵守,这一点她已养成了习惯,在托班也不例外。很明显某某老师正处于顺应托班工作的新阶段,在活动的组织与安排上还没有抓住托班幼儿的活动特点,没有真正把教育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生活即教育。为此我们一起进行座谈,一起研究那几个看书幼儿的当时需要。我们请她思考,如果老师抓住了幼儿对新投放图书的兴趣,引导全体幼儿学习看书的方法,知道看完图书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养成良好的看书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不行?某某老师说自己心理只想着计划中的预成目标,根本就没有观察到幼儿的需要。我们鼓励老某某师在活动区活动时多用心去观察幼儿的活动,而不是过多的去询问和指导幼儿的活动,并且鼓励她随身带个小笔和本,随时记录幼儿的活动反映,及时调整活动内容。

  半年后我们又看某某老师的活动时发现某某老师的变化是很大的,最突出的就是她的随机教育活动。那天在活动区活动中有两个幼儿一直在玩小拖拉玩具--鳄鱼,一会我们和某某老师都发现小鳄鱼的尾巴不见了,可拉玩具的幼儿不知道。某某老师看见拉鳄鱼的小朋友走过来就问他:“你看小鳄鱼的尾巴哪去啦?”那孩子看看鳄鱼,莫名其妙的说:“不知道。”尽管老师提醒了幼儿小鳄鱼的尾巴没了,但由于幼儿正玩的尽兴,因此没有人呼应某某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到收玩具的时间了,某某老师把两只小鳄鱼(一好,一坏)放在了盒子里。等小朋友都安静时某某老师边“哭”边神秘的说:“小朋友,你们听谁在哭呀?”这是孩子们好奇的盯着某某老师。某某老师看幼儿猜不到,就拿出了两只小鳄鱼。老师故意对着小鳄鱼说:“小鳄鱼,你为什麽哭呀?”然后用求助的目光看着孩子们。孩子们争着抢着说,有一个鳄鱼尾巴掉了。老师说:“小鳄鱼的尾巴掉了,它多疼呀,那我们该怎么办呀?”有的幼儿说按上,粘上,有的幼儿说修修。于是一个幼儿到美工区拿来了胶水,老师一粘它就掉下来,怎麽也粘不上。老师做恍然大悟状说:“对!我想起来了,粘木头最好的应该是乳胶,王老师(配班)请把乳胶给我拿来。”王老师把乳胶递给了某某老师,某某老师说谢谢。某某老师边粘边对小鳄鱼说:“小鳄鱼,我们小朋友是不小心把你弄坏的,我现在给你粘上,你别哭啦。”等粘好了,老师拿着小鳄鱼问幼儿:“小朋友,你们说以后怎么玩小鳄鱼呀?”孩子们争着说“不摔它”“不磕在桌子上”“轻轻放”。老师高兴地说:“小鳄鱼听你们这么说可高兴了,我们小朋友以后玩玩具都有爱护它们。好,让我们一起把小鳄鱼放回家吧!全体小朋友都热情地鼓起了掌。

  那掌声把我们在坐的观摩活动的教师都深深的感染了。这个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某某老师的进步真是太大了。她抓住了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尾巴没了”的事件,对幼儿进行了及时的爱护玩具、爱护小动物的教育,这样的教育符合幼儿的需要,能够调动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是一个很好的随机生成的教育活动。

  当我们拿来某某老师的备课本时,里边有许多计划的活动写着没有进行,进行的是什么附在了一张纸上,有观察的情况,活动的内容及反思。今天的活动显然不是爱护玩具的内容。但是它确实激起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也同样起到了应有的教育作用。

  后来某某老师讲,教育在越小的年龄越应生活化。在以往的备课中发现幼儿对有些活动根本不感兴趣,尤其是一些数学活动完全可以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教师心中有目标,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教育。关键是老师要做有心人,要学会观察,要做教育的研究者。同时教师要善于通过幼儿的言行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调整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策略。不难看出某某老师已从开始时的顺应、适应托班教育阶段向进一步的发展阶段迈进,我们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某某老师会不断的迈向成熟。

  通过看某某老师的活动,看某某老师的发展,我们也不难看出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应具有的特征:

  1、能判断当前情景潜在的教育意义,幼儿可从此情景中学习什么,有什么可能性?

  2、可根据情景显露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际教育,有生成一种课程的可能性。

  3、专业化幼儿教师是一种反思型的教师,他属于深思熟虑型的,不是冲动型的,他是儿童的研究者,他要适宜的来制定安全的合理的方案。

  从另一个方面讲学历和经验丰富不代表专业化,但是它有利于专业化加快的步伐。会唱,会跳虽然与专业化的关系不大,但在幼儿园工作中,它却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实只要热爱幼教事业,善于观察幼儿,勤于思考,肯与钻研,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好教师。

  创设有教育价值的区域环境体现师幼互动

  内容摘要 在幼儿园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学习的环境是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物质环境设置和材料提供应是幼儿兴趣、需求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有效结合,明确环境和材料所蕴涵和可能实现的教育价值,将环境创设和材料搜集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创造与自我表现的过程。我们应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物质环境,让环境与幼儿“对话”。

  关键词 创设 教育价值 区域环境 师幼互动

  正文 幼儿在园的学习,是在与周围环境、与人、与事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在幼儿园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学习的环境是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环境的教育价值不仅仅是装饰和美化,更重要的事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使物质环境具有教育价值,有效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我们应创设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物质环境,让环境与幼儿“对话”。这不是仅仅让幼儿参与或部分的把环境交给幼儿布置所能事先的,而应将环境视为课程,并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一、物质环境设置和材料提供应是幼儿兴趣、需求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有效结合

  幼儿特别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符合年龄特点的材料能引起幼儿的主动深究。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实物为中介,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是在不断地看到自己对客体作用的结果中得到调整、扩展和深化的。可以说,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因此,我们要努力将教育目标和内容,将期望幼儿获得的经验蕴涵在物质环境之中,使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教育所期望的经验。

(一)了解幼儿的特点、需求和兴趣,提供幼儿乐于探究和与之相互作用的环境和材料,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需求和兴趣的变化不断调整。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询问和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来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兴趣。比如我们在区角活动中布置了一个汽车城,里面放置了很多幼儿带来的汽车玩具,在玩耍中,一个孩子说:“这辆车上有一个大桶,这是什么车哪?”教师就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讨论,有的孩子说是垃圾车,有的说是洒水车,孩子们对车的兴趣一下子高涨;另一个孩子说:“我们比比看哪辆车开得快好吗?”于是,孩子们把车放在地板上、桌子上、地毯上开,接下来他们又发现玩具车在不同的地方开得速度不一样,就这样关于“车”的问题讨论也越来越激烈了。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投放多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二期课改中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一次在区角活动中,几个小朋友在合作布置“各种各样的路”,大家觉得还可以建高架桥和南昌大桥,这样车可以开得快些,但为怎样搭高架桥而意见不一。第二天我们老师就在探索角里提供了一些有关“桥”的图片,并关注着他们的一切。

  卢博文:“看这座桥,我知道它是‘生米大桥’,妈妈带我去过的。”

  吴浩宇:“这有什么稀奇,我知道很多桥,有‘长江大桥’、‘南昌大桥’。”

  冯博:“我爸爸也带我乘过高架桥。”

  民民:“可是我们不会搭桥,怎么办?”

  冯博:“我家里有一本书上有搭桥的样子,星期一我会带来。”

  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往往会生成新的内容,作为我们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发现和引导,像各种桥,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老师就要鼓励幼儿进行收集,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创设环境。多种渠道的材料和环境的创设,有利于活动的开展深入及拓展延伸。

  比如在研究“搭大桥”中,根据孩子们的建议,教师提供了双面胶、彩泥、各种大小形状材质的月饼盒、绳子、模板、积木等物,孩子们一开始用彩泥粘,可是根本粘不住;他们又尝试用双面胶,也不行;再用绳子扎,由于绳子的区别,有的扎住了,有的滑掉了。还有的孩子用各种月饼盒堆高进行试验,研究出了用盒子当中堆高,两边成斜坡的方法搭成了一座简单的桥,不过汽车在上面开,滑下来的速度可快多了,而且可以一下子开得很远。孩子们因此兴奋起来,他们又建构了许多不同的斜坡,比赛哪辆车开得远。

  不同的材料,使孩子有了不同的体验,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教师不能用语言直接给予的,而是需要幼儿自己在对材料的探索、操作于实践中获得的。

(二)明确环境和材料所蕴涵和可能实现的教育价值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请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材料和资料仅仅是为了布置墙面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应明确,收集材料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首先,幼儿可以通过收集材料了解通过哪些途径获得信息和知识,这本身就具有探究性。比如在进行“清清水世界”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有的拿来了自己家里的VCD,有的拿来了画报,有的拿来了图书,有的拿来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他们在搜集的过程中就了解了水的种类、水的用途,以及一些先进科技下净化出的纯水等。他们学会了查阅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纪录,孩子们在主动活动中学会了学习。

  其次,对于自己搜集来的资料,幼儿格外珍惜并乐于探究,从而使学习变得富有乐趣。在“海洋生物”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如一次性纸杯等制作了“章鱼”的玩具,他们用这一玩具讲故事,发现原来身边的废旧材料可以变出这么好看的东西,对搜集材料的兴趣也更高了。

二、支持、启发和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

  要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教育目标的需要设置环境和材料是基本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还必须有教师的支持和引导。

(一)将环境创设和材料搜集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

  经过与幼儿的讨论决定了墙饰内容后,教师应和幼儿一起设计、准备材料和制作。幼儿能想的让幼儿去想,幼儿能做的让幼儿去做。幼儿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想(利用已有的经验)、问(如家长、邻里等一切可以作为资源的)、看(书、画报)去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自己动手和求得他人的帮助去获取需要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发展了设计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每一个墙饰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例如,我班“游泳真快乐”的墙饰专栏记载的是幼儿学游泳的经历和感受,是幼儿自己的故事。它鼓励和支持着幼儿乐于用美术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使幼儿表达出自己游泳时的害怕、勇敢和喜悦;使幼儿为更好地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而主动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使幼儿相互了解和沟通,看到同伴也和自己一样怕水而感到一些安慰,看到同伴勇敢而暗下决心向他学习,看到自己的不断进步而自豪和更加努力。这样的墙饰实现着激励幼儿表达与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学习绘画技能、同伴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自我监控和激励等教育价值。

(二)将环境创设和材料搜集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创造与自我表现的过程

  二期课改的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环境创设的研究,谈到了环境创设的重要性。我在研究与实践中,理解到主题环境的创设不仅美化环境,还是孩子们自我表现与展示的舞台,是信息与经验交流的窗口,更是幼儿尽情想象与创造的天地。所以主题的进展,必须依靠环境,才能更深入,更具体的开展,从而不断的逐渐丰富。我们班级墙面上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经验提升的具体体现,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学习、参与的写照。

  在9月—11月中,我们做的主题是“水的世界”,我们的教室环境处处体现这个主题。除了平时组织学习活动后,孩子们留下的种种痕迹,在游戏区域我们也为孩子准备了与主题内容有关的材料。比如:在做做玩玩活动中,我给孩子准备了各种材料,大都是废旧的材料,如:盒子、各种纸、铅丝、木珠、吸管、一次性纸杯等等,让孩子们制作各种海洋生物。小朋友很感兴趣,他们用广告纸折鲨鱼,装上回形针放在垫板上做“海洋”,用磁铁在垫板下来回移动,好象鲨鱼在海洋中游泳;用纸杯和吸管做章鱼,用彩泥、木珠和铅丝做螃蟹,布置在墙上。再如:说到水的沉与浮,我请孩子们共同收集准备了大量的材料放在探索角里,让他们进行实验,有的孩子可能一下子并不能理解这些材料的用处,但因为有的孩子试验后分类布置出来,其他的孩子便能从环境中获得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

  孩子们在走过主题一个个站点的时候,他们也会萌发与之有关的创造性的想法,很自然的在环境中体现出来。如:秋游时看过海狮和海豚的表演后,孩子们就在建构游戏中开设了一个“开心公园”,里面有许多的“小动物”,它们住在各种不同的房子里;还有一个水族馆,住着很多“海洋生物”,连海狮和海豚表演的皮球、套圈等道具都有。孩子们不仅玩,还有角色的游戏行为,在再现主题内容的同时,更推进了主题的进展,有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为了使物质环境具有教育价值,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我们应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物质环境,让环境与幼儿“对话”。这不是仅仅让幼儿参与或部分的把环境交给孩子布置所能实现的,而应将环境视为课程,并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