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说”物理之教学法浅探物理论文

时间:2021-08-31

  1、问题的提出

  改善、解决教学低效性问题是当前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分析造成教学低效的关键原因在于教学没有围绕、落实在学生的学这一核心之上,没有有效地转变学生以被动地“听”、“做”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过程大多处在知识记忆、方法模仿过程中,缺乏主动通过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意义建构,发生认知变化的过程。作为一线教师,靠一己之力无法改变当前教育、教学大环境这个“框架”,但如何追求“框架”中的“自由”——通过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完善,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标是笔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研究每个班中智力水平一般的学优生发现他们常具备的特点:①课堂上总是不停地说,与教师相呼应;②课后常问老师问题;③课后常与同学讨论问题。分析这三个特征 “说”、“问”、“论”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动口在“说”,“说” 是他们取得更好学业成效的“法宝”。可否、如何从调动学生“说”入手,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提高教学有效性呢?抱着这一问题笔者查阅文献资料获知:早在1998 年的教育刊物中就有关于“说题”教学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此后很多物理老师在这一领域做了研究,在他们的中对“说题”教学的效果和如何进行“说题”进行了经验介绍。

  在总结经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让学生‘说’物理的教学法研究”的课题,经实践研究取得了些许经验,撰成此文,以供同仁参考、指正。

2、概念界定

  学生“说”物理的教学法:在本研究中是指在教师参与、帮助、指导下,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过程中,努力通过回答、阐述、提问、分析、讨论等话“说”的方式表达对学习内容的观点、认识、理解与体会,或对所需要解决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演绎、归纳等的一种教与学的方式。

3、缘何要让学生“说”物理

  3.1“说”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转变学习方式的一种有效途径

  3.1.1 通过“说”,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堂内实现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的转变,促进意义学习的发生

  课堂教学低效的关键原因在于长期形成的模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和学生被动地“听”、“做”为主的教学方式,课堂内出现的少量师生互动也只是发生在教师与极少部分学生之间(——往往是那些学优生),大多数学生作为“旁观者”缺乏交流、述说等参与性体验的机会,没有经历对学习内容的加工、处理、内化的过程,缺乏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说”,是一个将学习内容进行个性化语言实践的过程。通过说出对现象的认识,说出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说出对问题分析、解决的思路,说出学习中所遇到的不解与困惑,说出问题解决后的反思和体会…只有将学习内容进行加工、处理之后才能进行“个性化语言”阐述,这个过程驱使学生不得不研究学习内容,对学习“事件”作出意义分析。当物理学习成为一种“说”的过程,当学生向老师、同学“说”出自己学习中的种种“事件”时,便实现了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学习的转变,意义学习随即发生。

  3.1.2 通过“说”,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当前的物理教学中,在调动学生“眼观、耳听、脑思、手做”方面做得非常成熟,但对思维起着重要作用的 “口说”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重视、挖掘和运用。如果能在学习中不断地“说”,从而调动除眼、耳、手之外的“口”这一感官参与进学习,打开通向大脑的更多通道,便可以促进大脑整体功能的更加优化。而且通过“说”的过程学生能更清晰地了解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揭示自己思维加工的过程和遇到的障碍,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自我分析与控制的能力,提升思维水平,提高学习效率。

  3.2 让学生“说”是促进教师完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3.2.1教师可以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捕捉信息、及时进行教学调控,促使教学重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一直以来,物理教学很重视教材的知识、逻辑结构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活动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常以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凭经验预设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难点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内容,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把教师的思维过程、方法强加于学生,让他们去接受、模仿、训练,造成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教学效果低下。

  “说”的过程,是内部思维外部言语化的过程,能把内隐的思维过程中的问题显现出来,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学习的疑难之处,是真正需要在教学中解决的重难点。因此,教师在听学生“说”的过程中了解他们的认知状况、思维症结,从而判断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途径的正确与否、优缺点所在,及时诊断、纠正、调整教学,使得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需求之上,实现教学重心下移,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3.2.2 通过“说”改善了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说”,使课堂从教师的“一言堂”转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群言堂”,可以激活课堂,营造更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营造更轻松的心理环境,容易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在交流互动、参与体验中提高了学习成效,易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产生兴趣。课堂由教师与学生的“一对多”的双向交流转换成教师参与的“多向交流”方式,搭建起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平台,促进了师生情感交融,易产生“因喜欢老师而喜欢物理”的效应。当学生“说”成为一种习惯时,便形成了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和谐课堂文化,促进了班级整体学习氛围、学习成效的提升。

  当学会“说”以后,引导学生在课后这一更加自由、广阔的时空中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不但延伸了课堂,而且更加融洽了师生、生生间的情感。特别是在课后关系较密切的同学组成的学习同伴间的交流会更加通畅,讨论中很容易相互指出思维症结、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相互 “对症下药”,在互帮互助中实现共同提高。

  这种建立在和谐师生、生生关系基础上的“说”的方式,由于改善了教学心理环境,学生在学习时更易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发生认知变化,实现意义建构基础上的真正习得,达成学习的目标,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