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道德自由及其对大学道德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的论文(2)

时间:2021-08-31

  2.道德自由是对道德责任的一种可负状态

  道德的自由本质并不排斥道德责任的承担,道德自由是道德责任的前提和基础,道德责任是道德自由的应有之意。在中西方传统伦理学理论中,责任的概念被普遍使用,而在重视集体价值取向的中国传统伦理学中,更是将责任和道义紧密联系,视尽责为道德善行的应有之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其实是将道德责任视为一种道德义务,道德自由以意志的自由为前提,以先天固有的道德理性为保障,是意志的自律,这就使得道德主体认识道德必然,承担道德义务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道德责任还是“人们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在道义上应该承担的责任”,存在主义认为人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存在先于本质”,个人的选择不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必须进行选择,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是道德主体对“不选择”的选择。既然人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不会有除他之外的任何存在对其选择负责,选择就意味着要承担选择的一切后果。

  由此可见,将道德自由视为不负责任的为所欲为是没有道理的。承认道德自由并没有取消或减轻人们的道德责任,而是将道德责任建立在道德主体自由选择的基础之上。道德自由中就必然的包含了对道德责任的承担。 "

  3.道德自由是道德主体的自觉和自愿

  道德自由体现在道德主体行为的自觉中,并且这种自觉地行动出自主体自愿的结果。单纯行动上的自觉并不是道德自由的全部,甚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自由。真正的道德自由因该是道德主体自觉和自愿的统一。

  自觉是在认知基础上的行为选择状态,在道德行动上表现为一种对道德规范的服从,正如朱贻庭主编的《伦理学大辞典》中所说,“真正的道德自由是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反映人类进步的崇高道德的高度自觉地遵守”。道德的“自愿”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道德行为的选择是自由的;二是所选择的道德行为符合道德主体内在的道德律。自觉侧重外在规定和结果,自愿则是强调内在的心理状态和动机。比如,一个人在受过良好的训练后,会在平时的生活中自觉地“爱护花草树木”,而这样表现的原因可能只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或者避免某种惩罚。而在自愿的意义上,真正符合这一规范的善行应该是这样的`一种状态:他有选择“爱护”的自由,也有选择“不爱护”的自由,并且,行为者在行动时并不考虑或者并不意识到某种外在规范的强制或者某种功利性的诱惑,只是凭借理性遵循心中的道德律。

  4.道德自由在本质上具有实践性

  康德提出“意志自由”的公设,为道德自由找到了一个前提和基础,而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修养层面的道德自由则为人们描述了一个道德的“乌托邦”,是一个方向。人是理性和感性的双重存在,理性世界里对道德自由的认同还要在感性世界中找到保障并付诸实践。道德权利层面的道德自由就是旨在在实践领域保障人的选择自由并且最终塑造理想的道德自由人格。

  “如果你应当去做的,你就能够去做”是康德实践哲学的重要论断,“能够”是一种实践层面的保障。道德自由的实践性体现在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的内化和道德自我的构建中。道德主体依据自己内在的道德律进行道德选择,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将外在的道德必然与内在的道德理性完美的融合,形成主体内在的道德价值目标,达到至上的道德境界。作为可能性的道德自由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完美的道德境界也要通过道德自我在实践中的自我建构获得,在这个意义上,道德自由不仅是道德观念的表征,更重要的是要体现于道德实践,道德自由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道德自由对当前大学道德教育的启示:基于其价值导向作用的分析

  道德自由具有教育意义,道德自由是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对学校道德教育具有价值引导的作用。前人在道德教育模式、理念、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从未停止,本文并不试图涵盖道德教育的方方面面,只从道德自由的含义和特质出发探求道德自由对大学道德教育的价值意义,具体体现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整体上的价值导向作用。

  1.培养和造就学生的道德理性

  个体道德的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道德自由是这一过程的终极目标。对于主体意识较强的大学生群体,功利主义倾向的他律道德和对规范绝对服从的自律道德都显得苍白无力。走进大学,走近自由,主体意识的觉醒也使得当代的大学生希望从学校获得的不仅仅是道德知识,更不是对现有道德规范的服从,他们希望获得一种在不同道德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判断的能力,这也正是学校道德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性,构建道德自我,达到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

  “广义的道德理性所包含的内容至少有理解和信奉道德终极‘理’存在与作用形式的道德理性;推理明晰道德的原则性存在与表现方式的道德理性;在实际生活中凭借道德原则而理智应对具体事件并做出道德选择的道德理性”⑧这一定义描述了一个“信—知—行”渐进的道德理性发展轨迹,对道德终极“理”的信奉被置于首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性首先要使学生在心底对道德充满信任和敬仰,奢望在学生的精神荒漠中根植下道德规范的种子只能是一种奢求。

  同时,上述定义的着眼点还只是停留在理性对外在世界的把握。而生活中发现很多大学生却表现出对自己认知不清的现象,对自己盲目乐观或者缺乏对自身的思考。因此,道德理性的成熟还应该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思考和认识,在清楚把握自身价值观、欲望和目标的情况下,将对道德必然和社会规范的认识和把握理性地结合,从而构建具有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能力的道德自我。

  2.激发和提升学生的道德需要

  道德自由是自觉与自愿的统一,真正的道德不仅是道德主体对行为的选择,更包含着道德主体对行为背后价值理性的认可,行为以动机为前提,动机由需要引发,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性需要激发和提升学生的道德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