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义心理学理论取向与测量论文

时间:2021-08-31

生命意义心理学理论取向与测量论文

  关于生命意义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心理学家们所忽视,一方面因为生命意义难以概念化,另一方面因为它最初所指的是“人类为何存在(Whatisthemeaningoflife?)”这一形而上的哲学问题,而非心理学问题(Battista&Almond,1973)。20世纪40年代,心理治疗大师Frankl运用心理治疗的理论以二战时自己在纳粹集中营中经历的人生磨难为素材,写成《活出意义来》(Man”ssearchingformeaning)(Frankl,1962)一书。此书的诞生将生命意义从哲学研究领域带进了心理学研究领域,成为生命意义研究走向心理学化的重要里程碑。

  半个多世纪的研究证实,生命意义的感受与心理功能积极与否密切相关;生命意义的缺失与某些精神疾病高度相关,如无意义感是慢性酒精中毒、低自尊、抑郁、自我认同危机等疾病的重要征兆(Yalom,1980),而当个体感觉生命富有意义时则会提升个体的积极情感(King,Hicks,Krull,&GaisoDel,2006),如幸福感(Ho,Cheung,&Cheung,2010)、生活满意度(Zika&Chamberlain,1992)和希望感(Mascaro&Rosen,2005)等。从Flank(1962)的“意义治疗”(Logotherapy)到最近几年兴起的“意义中心治疗”(Meaning-centeredtherapy)(Wong,2007)等临床研究同样证明重获意义感对于受到生命挫折及创伤的个体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由此可见,加强生命意义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毋庸置疑。事实上,国外对生命意义的心理学研究方兴未艾,相比而言,我国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与研究较少,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了解国外生命意义心理学研究的进展与动态对于国内展开此项研究无疑是有所裨益的,也是“后发”研究所必须的。

1、生命意义的理论取向

  当生命意义进入心理学研究的视野时,心理学家们试图将这一概念逐渐从哲学领域中分离出来。Frankl最先提出了“自我超越的生命意义(self-transcendence)”这一概念,此后“存在的意义(existentialmeaning)”、“个人意义(personalmeaning”、“人生目的(purposeinlife)”以及“生命意义(meaninginlife)”等概念陆续出现,并随即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专门术语。与哲学上的“生命意义(meaningoflife)”相比较,这些概念更加强调人们所感受到的最重要的、个体本身的、具体的价值,以及个体对人生目的或人生重要事件的价值体验。基于这些生命意义的心理学概念,伴随着主流心理学理论的发展,生命意义理论研究的流变从传统的存在心理学取向、动机与人格取向、转向相对主义观点,再发展到最近兴起的积极心理学取向。不难看出,生命意义的理论流变承载着西方心理学从存在主义心理学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再到积极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1.1存在心理学取向一一“存在就是意义”

  在诸多的哲学流派中,存在主义强调人的生命是“让自己经历的人生充满意义,并担负相应责任的过程”(Reker,2000)。一些心理学家站在存在主义的立场上,把存在、选择、自由、责任、焦虑等概念引入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强调人类的选择能力以及在逆境中寻找意义的能力。存在主义心理学取向将生命意义分为两个层面:

  其一,生命意义是一种超越人类所能理解的规律或秩序。Yalom(1980)称之为“宇宙生命意义(cosmicmeaning)”,即“生命超乎于普遍存在,人类的生命体在宇宙中与其周围环境达成一种和谐”。它包含了超越个体的某些东西,比如,精神上的崇拜。Frankl(1962)和Fabry(1980)同样认为宇宙中有一种超越人类且无法被验证的规律,他们称之为生命的“终极意义”,而其他一些人称之为“彳神”、“自然,、“生命”,或“生态系统”。在这个层面上的生命意义飘忽不定、很不具体,它给人们带来的是不断追寻意义的恒久动力,但其目的地似乎永远无法到达。

  其二,生命意义体现在个体拥有的人生目标和经历的人生重要事件中。Frankl(1962)认为,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是个体在特定时间里感受到的特定意义;虽然每个人都在被生命所追问,但是个体只能用自己的生命经历去回答、用责任感去回应。相对于宇宙生命意义,Yalom(1980)在这一层面提出了“陆地生命意义(terrestrialmeaning)”,即个体在实现自己的目的和目标过程中体验到生命是有意义的,表现为一种完全世俗的意义。Reker(2000)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生命意义包括个体拥有人生的目的和向着目标奋进的动力,同时也包括个体对人生事件和经历所持有的价值观。因此,在Reker看来,生命意义是一个四维度结构的概念,包括意义如何经历(包含认知、行为、情感的结构成份)、意义经历的内容、意义经历的多样性和意义经历的质量。

  生命意义的心理学研究始于存在主义心理学,它一度成为生命意义研究领域的主要流派。尽管Flank提出的“自由意志”、“责任”等概念仍活跃在当今生命意义的研究领域,但心理学理论的分化与发展使得存在主义心理学已不再是“领衔主演”。动机与人格取向、相对主义观点、积极心理学取向等理论流派对生命意义的进一步阐释,使生命意义的理论研究逐渐脱离了“哲学风格”,真正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1.2动机与人格取向——“不断的自我实现”

  尽管Maslow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其哲学基础也来源于存在主义,但他提出的动机和人格理论推动生命意义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偏离了存在主义。Maslow(1954)基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个体行动的主要动力。在满足低层次的需要迈向高层次的需要这一过程中,个体获得更加丰富的生命意义。此外,Maslow还发现,在需要的最高层次上,即自我实现层次,人们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过一种“神秘”的经历和未曾体验过的幸福感,Maslow把这种感受称之为“高峰体验”,它是通向自我实现的途径之一。因此,在Maslow看来,生命的意义既来自于个体需要不断满足的过程,又来自于自我实现的过程,以及经历高峰体验的过程。Beumeister(1991)也假设人们有“活的有意义”这样的需要。他提出了个体获得意义的四种需要,即需要获得一种目的感、需要澄清自我价值观、需要培养一种效能感以及需要拥有自我价值感。这四种需要是个体寻找人生意义的动机所在。如果这四种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个体就会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充满着意义,反之就会产生挫折感、萎靡不振和情绪不稳等征兆。

  Maddi(1970)也从动机与人格的角度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追寻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对意义的追寻主要源于个体先天本能的倾向,但后天的生活环境对其也有影响。他将人格分为“核心”和“边缘”两个水平。核心人格是个体与生俱来的,而边缘人格则是个体在先天本能和生活环境相互作用下习得的。边缘人格的理想状态--个体独特性(Individualism)会让个体拥有意义,并使个体感觉到能够有力的控制自己命运。

  1.3相对主义观点取向一一“产生信念,获得意义”

  Battista和Almond(1973)总结了宗教、存在主义、人本主义等取向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论述,提出了一种所谓的相对主义观点。他们强调任何信念体系(如,对神的崇拜)都能够指导人们获得生命的意义,并认为生命意义感就是个体对人生的积极关注以及对人生理想和生活目的的坚信程度。在他们看来,如果个体认为生命是有意义的,那么这表示他正在形成一些关于“生命是有意义的”信念,从这些信念中产生自己人生的目标以及让自己努力地去实现这些目标的动力,个体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获得一种积极的意义感。

  相对主义观点从哲学对“生命意义”的阐释出发,提出了一种心理科学的分析框架。它与其他理论观点的不同之处在于个体获得积极生命意义的决定因素是信念产生的过程,而非信念本身的内容,这对发展积极的生命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1.4积极心理学取向——“意义在于积极的追寻”

  本世纪初,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近几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拓展,生命意义也进入了其研究的视野,Steger、Wong等站在生命意义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前沿展开了相关理论的探讨。

  Steger(2006)认为如果生命没有意义,个体便会面对一种枯燥无味、令人颓废的人生。他将生命意义定义为“个体存在的意义感和对自我重要性的感知”,并提出了生命意义的二维模型,gr‘拥有意义(presentofmeaning),,和“追寻意义(searchformeaning”。“拥有意义”是指个体对自己活得是否有意义的感受程度(强调结果;“追寻意义”则是指个体对意义的积极寻找程度(强调过程)。Steger认为个体只有积极地寻找生命意义,才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快乐与满足,也才能真正拥有“有意义的人生”。

  Wong(2007,2009)将存在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意义管理理论”(MeaningManagementTheory,MMT)。该理论阐述了个体管理意义的过程,这些意义与满足人们生存和快乐的基本需要相关。Wong认为意义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人们的内心世界,既包括自我感受、期望、知觉、思想,又包括内心的呐喊和对秘密的渴望;意义管理的对象则是人们所有的恐惧与希望、记忆与梦魇、爱欲与憎恶、遗憾与欢庆、怀疑与信任,以及人们经历的种种意义。通过管理来发现快乐的源泉和人生的希望,从而获得一种意义感和满足感,用来应对人生的挫折、不幸和死亡。

  积极心理学取向使得生命意义心理学理论研究视角从关注人们的消极心理功能逐渐转向积极心理功能。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存在主义心理学中“焦虑”、“选择”、“经历痛苦”等概念逐渐被积极心理学中的“乐观”、“积极”、“希望”等概念所替代,生命意义的获得不再仅仅局限于抑郁、自杀、死亡等消极心理因素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更加关注普通人的积极心理因素。与此同时,积极心理学融合其他理论产生了多样的'理论分支,丰富了生命意义的理论研究。比如,积极心理学融合存在主义心理学理论,促使“积极存在心理学”(Wong,2009)的产生水到渠成。该理论认为如果个体想获得生命的意义,最好的方法就是关注个体自我成长的积极作用而不是消极的死亡防御。与存在主义心理学相比,该理论既强调个体“存在的意义”,又重视积极心理功能的拓展。

  总之,以上四种理论取向分别从生命存在的目的和价值、意义获得的动力、意义产生的过程等角度对生命意义进行了阐释,各述其道,莫衷一是,但总的来说,无论哪种理论观点下的生命意义都是个体主动获得的一种情感和价值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