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流理论在制造业成本控制的运用论文

时间:2021-08-31

价值流理论在制造业成本控制的运用论文

摘要:随着企业管理的发展,成本控制领域演绎发展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包括传统的成本管理理论和现代的成本管理理论。但传统的成本管理理论逐现弊端,不能很好地辅助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的实现。在传统成本控制理论式微的情况下,本文提出价值流成本控制方法,从理论出发到企业价值流成本管理的设计和运行都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制造业成本控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竞争优势;价值流;成本控制

  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源于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物流等环节都有可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管理者通过价值链分析,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环节上,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企业的竞争优势具体表现在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和品牌优势。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成本优势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成本管理对于制造业企业至关重要。价值流是价值链的一个细化概念,其重点是分析与企业增值相关的活动和企业价值流动相匹配的企业活动流程。基于价值流的视角,制造业企业以价值流动的角度进行成本控制,获得成本优势对于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新商业模式下企业传统成本控制面临的困境

  新商业模式不同于传统商业模式,其特点是价值创造、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企业联盟为载体、以应变速度为关键、以信息网络为平台。新商业模式对于成本控制管理的需求是符合企业战略发展,传统的成本控制方式不能满足此需求,其困境主要表现如下:

(一)流于形式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该对其充分重视,甚至上升到战略高度,但是有些企业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企业的实施仅仅是应付了事,流于形式,管理方法仅仅是生搬硬套国家相关法律,成本管理缺乏执行,忽略了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

(二)缺乏市场观念,高效率并不意味高效益

  成本是一个企业投入的表现,关乎企业的生产效率。低成本意味着高效率,表示少投入多产出,但未必就是高效益。我国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众所周知,产量的提高可以降低每个产品固定成本,简单计算可知,产量的提高可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在产品都可销售出去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但是一味地提高产量并不一定卖得出去,这种忽略消费者需求的方法仅仅提高短期利润,但可能会导致企业产品囤积,最后爆发企业危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误区,似乎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

(三)管理手段落后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

  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仅仅是成本管理的一部分,虽然很重要,但仅仅是重视生产成本管理,企业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现实情况是,许多企业仅重视生产过程成本管理,忽视其他配套的成本管理,导致成本管理效果并不好。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导致一些企业成本管理缺乏科学性,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缺乏可行性、制度性;成本计划也是缺乏可行性。此外,在传统成本管理中,偏重财务成本核算,忽视管理成本核算;或只偏重生产成本的核算,而轻视产品设计成本和销售成本的核算。成本管理的手段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缺乏成本管理数据库,没有形成成本管理网络化、现代化。

(四)过分依赖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

  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方法僵硬,不能灵活多变,企业也陷入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怪圈,导致成本管理不能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不能深入反映经营过程,不能提供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以及各个环节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更不能发现问题及时改善,从而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阻碍企业发展。另外,传统的成本管理对象局限于产品财务方面的信息,缺乏管理人员需要用到的信息和资源,导致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业不够重视,难以起到为战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作用。但是现代的企业需要弹性的成本管理,必然需要成本管理采用灵活的方法。

(五)成本信息背离现实

  “业务量是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是传统成本管理的基本假设,成本的核算过程不合乎现实。传统非成本管理在过去行得通,主要是过去企业主要是高度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这种企业里,对核算所作的这种简单假定(即以直接人工小时数或产量为依据来分配间接费用),不会对产品成本造成严重扭曲,背离现实。但在现代商业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再使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会产生不合乎现实的现象: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比重越来越小的直接人工成本去分配占有比重越来越大的制造费用,而不是如实反映这二者的成本情况;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忽略不同批量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法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使企业错误地选择产品经营方向。

二、价值流成本控制与其他控制理论比较

  随着企业管理的发展,成本控制领域与演绎发展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主要包括作业成本控制理论、战略成本控制理论和全面控制理论。

(一)价值流成本控制与作业成本控制

  作业成本控制理论是斯朵伯斯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把成本控制深入到作业层面,重点集中在成本归集,即把某项成本的原因精确归集到对应单位中。价值流成本控制与作业成本控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出发点不同。计划是企业作业成本控制的出发点,在企业进行某作业前,需要制定计划,确定企业目标和控制因素。而价值流成本控制的出发点是价值流动,关注并控制影响价值流动的因素。另一方面,控制流程不同。作业成本控制的控制流程是从确定控制程序、判断作业中心出发,然后将费用归集到明细账,计算并分配费用到各个作业,最后计算成本。通过作业成本控制,管理者可以确定成本,并确认最为增值的企业活动,对企业资源进行优化,改善成本,提高企业绩效。价值流成本控制的控制流程是:理清价值增值过程———分析影响因素———确定价值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