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委会的主题发言稿

时间:2021-08-31

  家委会的设立是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成长。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家委会的主题发言稿,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家委会的主题发言稿一

各位家长朋友:

  晚上好!幼儿的教育教学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方面,确实家园共育很重要。我想,在座的家长肯定也有所感悟。站在家长角度看,幼儿园老师肯定很烦,总是不定期叫家长做这做那。不这样做嘛,还真不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具细微的任务。”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家长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做好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必须从做好家长工作开始。另一个方面,希望老师不断开创家长工作的新局面,更好地为孩儿服务,为家长服务。历年来,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家长工作。开家长会, 搞家园活动,开辟班级qq群,建立班级博客等等,老师们很辛苦,家长朋友也非常配合。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在沟通的内容上,成效上作更多探索。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职工师德建设

  (一)完善分层教研机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1.骨干组教师培养:

  促进专业能力提高,促进引领能力提升,促进教育理念更新。

  采用“树典型、搭台子、铺路子、压担子”的方法,积极为教师提供机遇,创造条件,铺设为骨干教师脱颖而出的高速公路。鼓励引导骨干教师立足本岗成才,在平凡中创新。骨干教师通过扮演“师父”角色,通过教授“徒弟”来“温故知新”,同时还能借鉴新教师一些富有想象力、有创造性的观念,将此融入课程中。“合作对话”能使师徒双方教学相长,相得益彰,每学期的教学示范展示课和业务考核,使骨干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2.成长组教师培养:

  通过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园内外岗位培训等途径,提供其个性化的培训, 引领成长组教师走“学习、反思、实践、研究”相结合的专业发展之路。发挥成 长组教师的丰富工作经验,开展互助学习、传帮带活动,要求每学期一次的基本 功比武活动,撰写教学案例活动,提升成长组教师的专业水平。

  3.新教师培养:

  通过优秀教师事迹的演讲、身边先进教师的传帮带,骨干组教师的结对带 教等,帮助新教师尽快成长。开展“六个一”活动(即设计一个有质量的教学活 动,开放一次实践活动,评析一个教学活动,进行一次“我的成长感悟”专题研 讨活动,梳理一日活动的教学常规,制作一个新课程课件)。整理自己的业务档 案,撰写“我的成长手册”, 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努力,体验成功的快乐。使新 教师队伍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

  4.特色课程的培训:

  上学年与上海华东师大星辰学前教育培训中心合作,以提升教师音乐教学能力为目的,开展了不同的培训,歌唱教学、韵律活动、音乐欣赏、打击乐四轮教研培训内容,通过现场教研、专家讲座等形式,组织教师每周一次的网络视频学习,每轮活动都有专家面对面交流,对教师的疑惑进行及时反馈。通过理论和实

  践结合,教师的音乐专业能力和素养有了明显提高。我园教研的大班歌唱教学《长大要当解放军》教学视频在艺术教研网上进行展示,全国姐妹园观看学习。

  (二)是加强师德建设,推进和谐民主的校园氛围

  以“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为契机,积极倡导全园教职员工讲奉献、讲互助、讲协作的三讲精神,并始终把思想建设、作风建设放在首位,结合十周年活动开展“我爱正裕?精彩十年”主题演讲。坚持每月一次的感动正裕之星评选,通过民主评选优秀感动事例,进行交流学习,年终根据感动人物点击率的高低,评选出年度感动正裕之星,弘扬以德育人的精神,让教职工有了更多的鼓舞和自信,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辐射作用。

  完善和深入推进教代会工作,确保园务工作的民主化。开展“幼儿园十周年园庆献计、献策”活动;每月一次“阳光”三小时时间假;每学期一次的合理化建议征集,人性化的制度深受教职员工的喜欢。

  重视教师体质健康及业余文化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如:职工趣味运动会、青年教师羽毛球赛、团员青年排舞赛、教职工生日聚餐活动等,帮助教职工树立“健康生活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打造“幸福家园”。

  二、依据《指南》使课程设置更加全面性

  多年来,我们依据《纲要》制定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从《纲要》中教师们懂得了幼儿每个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适合他们的教育活动、生活活动??幼儿园的基本课程。20xx年10月9日,教育部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趁空闲之余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学习中,我发现其中讲到的每一点内容都是我们现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学、所研究的事情。《指南》从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分别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 我们教师在上学期就对《指南》的目标进行了分析和解读,把每一条的目标与教学活动所联系起来,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年龄特点制定不同的活动,每天的活动有目的的进行。教师对指南进行了解读和细读,从而领悟了《指南》中的重要精髓。孩儿的课程是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完成的,幼儿园的课程实施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指南》突出强调了哪些家长教育理念?

  1.健康中家长贴士,许多家长对孩儿保护过多,给孩儿的锻炼机会太少,且重智力轻体育,对孩儿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等关注不够,不少家长还在课余给孩儿报了很多兴趣班挤占了孩儿玩的时间。

  2.社会中家长贴士:父母也要对孩儿做这方面的教育,告诉孩儿为什么不能和陌生人走爸爸妈妈找不到会多么着急,外出时紧紧抓住大人的手等。但同时要告诉孩儿,家庭地址一般不能告诉陌生人,只有在老师、家人不在身边需要帮助的时,才能告诉陌生人比如警察排除不安全因素。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倡导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创设平等、温馨的家庭环境,注重家长对孩儿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3.语言中家长贴士:强调孩儿认字量是很多家长容易陷入的认识误区。小学老师非常反对幼儿园老师教拼音,一方面幼教专业教育中并没有拼音教学训练另一方面,孩儿一旦养成错误的习惯再要纠正很困难。此外,就写字而言,家长通常并不关注孩儿的握笔姿势,而入园后老师在这一方面会非常注意,如果孩儿养成错误的习惯,会影响写字速度、对空间位置的把握等。《指南》中“4岁学会体谅

  父母”之类的“标准”,虽然在语言提炼中显得有点成人化,但家长不要将其理解为成人化的教育主观意志,对孩儿的感恩教育一定是融合在日常生活中的让孩儿能够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到的。

  4.科学中家长贴士:上大班时,不少家长会问幼儿园老师教不教100以内的加减法。这并不符合学前阶段孩儿的成长、认知规律。数学并不是让孩儿简单地记住几加几等于几而是要引发孩儿的探究和思考。过多强调机械记忆,对孩儿未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会有不利影响。

  案例1 《指南》并不是统一“标尺”

  有一个 4岁孩儿在多数的教育目标里基本能达标,但因为孩儿是早产儿,体质不是特别好,在运动能力上要稍弱一点,比如能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左右、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15秒左右等目标,她的孩儿恐怕都无法做到。成人不应该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幼儿,也不可用一把“尺子”评判教育是否合格。对于不同环境下的幼儿是有所不同的。如农村幼儿和城市幼儿,相对而言,他们在动作发展和语言发展上各有优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以《指南》为导向,加强城市幼儿的体育教育和农村幼儿的语言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案例2 部分教育目标是否定得过高?

  在健康领域“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目标里,要求3~4岁的孩儿连续看电视时间不超过15分钟,4~5岁不超过20分钟,5~6岁不超过30分钟。“孩儿肯定做不到。”对于这一目标,家长说,孩儿平时非常爱看电视,如果妈妈不在家监督,孩儿会一直看;当大人提出不能继续看电视时,孩儿会通过各种耍赖手段逼大人就范。家庭的规则意识要加强。此外,还有社会领域的“3~4岁的孩儿能说出自己所住的街道、小区名称;4~5岁要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和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和景观;5~6岁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国家一些大事”,许多家长对照自己的孩儿,感觉无法做到。家长感觉孩儿无法做到,其实是因为平时家长的教育方式还没有跟上。《指南》很强调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培养。一是从小生活、作息要有规律,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二是要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拿看电视来说,家长要让幼儿明白连续看电视时间太长,对眼睛有损伤;如果按要求做,以后还有机会看。如果纠偏有困难,可以采用转移兴趣、做到就给予奖励等办法,让孩儿明白耍赖是没有用的。家里其他成人对幼儿的要求一定要统一。

  案例3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有啥副作用?

  在科学领域,针对数学认知,《指南》要求5~6岁的孩儿只需要掌握10以内的加减运算。教育部官员表示,要反对提前学习小学教育内容。不过,有的幼儿园学习内容远远超过这个标准,尤其是农村幼儿园比较常见。 幼儿园会借用教具,让孩儿掌握9999以内的加减运算。

  “10以内的加减运算,看起来似乎要求很低,对孩儿来说是在一个理解范围内的。”举个例子说,如果让孩儿从一堆玩具中找出一块红色的正方形的积木,我们大人似乎非常容易,但对孩儿来说,他就要经历一长串的思维操作过程,数学认知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思维,幼儿园要通过各种游戏和操作活动,使孩儿把10以内的数的概念内化,在此基础上学习加减,而不是靠记住“几加几等于多少”的运算结果。幼儿阶段,孩儿会计算不代表他具备了数学思维,有的幼儿园会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教给孩儿一些小学化内容,实际上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很不好。

  幼儿园的小学化教育危害非常严重,直接导致孩儿对学习失去兴趣,不仅不利于小学阶段的学习,而且学前教育阶段应该学习和培养的方面会被弱化,全面和谐发展直接受到影响。因此教育部在《指南》中特别强调要反对小学化的学前教育。

  我们幼儿园就是叫幼儿感受不同的教育,班级环境中我们上学期就全方面的进行了调整,每个班级都创设了情境化的区域活动,有的家长不了解,班级里开了好多店面, 没什么呀?我们的设想就是叫孩儿在一个有故事感兴趣的环境和材料中通过不同材料的操作有目的发展。如:娃娃家糖果屋 。还有我们的课题《幼儿园情境性区域活动和学习型区域活动的有机融合》《小班生活化、情境换区域的有效策略》在上虞和绍兴立项,通过我们的实践操作和研究真正的为孩儿发展创设有教育价值的环境,有效推动课题研究的进展,使自己的科研水平得到提升。

  三、幼儿园的特色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

  幼儿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20xx年就有双语课程的引进。20xx年又引进了思维训练课程和奥尔夫音乐课程,课程有专家指导,有教案可依,还有相关的教材教具,所以开班比较顺利,有课程的班级在每次活动展示和观摩的时候体现了孩儿在灵活思维和音乐特长的展示。逻辑高教材是孩儿操作性教强的教材,孩儿通过操作可以把五大领域的内容进行巩固和联系,开阔思维,多方位的思考问题。家长可以去看看教室里的示范教学。我们的艺术班的开展是为了叫孩儿们有更多表现艺术的机会,如:戏曲的开展,我们请专业的小百花艺术院的老师进行授课,叫孩儿们感受地方特色的曲艺。分析阅读在小班尝试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大班的分享阅读,提高了孩儿对故事的理解和讲述能力。还有很多的艺术班,我们的目标是叫孩儿们对各类活动感兴趣,有尝试的机会,开拓视野,学期结束的时候有个教学展示活动。幼儿园的特色是艺术,所以在美术和音乐方面,幼儿园更加重视,“艺术节”的系列活动,日常班级音乐的选择和美术比赛等等。不论是什么活动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自然角的创设”“主题的开展”“亲子美术绘画”“亲子阅读活动”等,有了家长的配合效果更加明显,成绩更加突出。为孩儿健康快乐的发展继续努力继续配合。谢谢各位家委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