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诉求教学论文(2)

时间:2021-08-31

三、比较反思,从解题经验中提取可操作的成分。

  实话实说,现在的数学课堂很少再有教师示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代之而来的是让学生自主探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很多教师只关注学生的算法和结果是否正确,这种“只见树木”的教学行为,很难能让学生把例题学习的经验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由此形成的局面往往是,学生普遍感觉例题容易、练习较难。事实上,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往往是在生活经验的支持下进行的。他们虽然对问题解决了,但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缺乏上升到数学层面反思、比较与提升,其认识表现出明显的情境性与局限性。因此,在学生积累一定的解题经验之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上升到数学的层面,重认自己的解题过程与方法,体会其中的思考,从解题经验中提取可操作的成分。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刚才的两道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条件相同,都是告诉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

  生2:都要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桃。

  师:为什么都要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桃呢?

  生2:因为大猴采多少个桃不知道,不能直接相加、相减,所以要先算大猴采多少个桃。

  生3:都是用两步计算。

  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4:第二步不一样。一个用加法,一个用减法。

  师:为什么呢?

  生4:因为第一个问题是求两只猴一共采多少个,所以要把两只猴采的个数相加;第二个问题是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所以要用大猴采的个数减去小猴采的个数。

  师:以后解答问题时,要看清题目条件和问题,弄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回顾与反思是形成“策略”不可缺少的环节。有经验的教师在学生获得对问题的成功解决之后,会组织学生通过回顾与反思,及时把解决问题活动中所形成的潜在的、不规范的经验改造、提炼为有意识的、规范的形态。上面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示范: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例题与“试一试”之后,引导学生把解题的过程与方法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求同,提取思维方法中的可操作的成分;通过比异,加深对数量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学生在交流、比较、反思的过程中,逐渐把解题的感性认识提升成理性认识,并内化为可操作的经验系统。

四、有效练习,在应用中深化体验。

  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教授认为,认知策略的学习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知道该策略是什么、有什么功用、包含哪些具体的操作步骤(陈述性知识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结合该策略适用的情境,对如何运用这一策略进行练习,逐步达到能够熟练地执行策略的操作程序(程序性知识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清晰地把握策略适用的条件,知道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使用这一策略,并主动运用和监控这一策略的使用(元认知阶段)。这三个阶段非一节课所能完成,而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在学生初步体验综合思维方法的内涵后,教师应当及时提供题材丰富、数量关系多变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应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这道题告诉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同位两人互相说一说,看谁说得有条理。

  师:怎样算一共要多少元呢?先独立思考一下,再做在作业纸上。

  学生汇报后,教师追问:15×2

  算的是什么?为什么先算它?

  2.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师:怎样算还有多少棵没有浇?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是这样想的,先根据“有4行树苗,每行14棵”算出一共有多少棵树苗,再从一共的棵数里减去已经浇的棵数。

  师:说的太棒了!可以先根据男孩的话算出树苗一共的棵数,再算还没有浇的棵数。

  生2:要求还有多少棵没有浇,就是从一共的棵数里减去已经浇的棵数,一共的棵数没有告诉,所以要先算树苗一共的棵数。

  师:根据要求的问题去想条件,也是一种重要的思考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

  3.师:老师给每人准备一张卡片(注:小兔拔萝卜情境图),卡片上有许多条件,还有问题。你们可以根据条件找相应的问题,也可以根据问题找相应的条件。请小朋友四人一组,找条件与问题。

  1白兔拔了10个;2灰兔拔了30个;3白兔拔了2篮,4灰兔拔了3篮,

  每篮5个;每篮10个。

  问题:两只兔一共拔了多少个?

  白兔比灰兔少拔多少个?学生讨论后,汇报。

  生1:我们组选①②和“白兔比灰兔少拔多少个?”用30-10=20(个)

  生2:我们组选①④和“一共拔多少个?”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2:根据灰兔拔了3篮,每篮10个,先算出灰兔拔了多少个,再用灰兔拔的个数加上白兔拔的个数。

  生3:我们组选③④和“一共拔多少个?”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2:白兔拔的个数没有告诉,灰兔拔的个数也没有告诉。我们可以先求白兔拔了多少个,再求灰兔拔了多少个,最后把白兔拔的个数和灰兔拔的个数加起来。

  整个练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视点并非聚焦在学生解题的正确与否,而是突显对基本策略的体验上。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应用策略的广阔背景,让策略与解决问题的实践相随相伴,加深对策略要领的体验,获得对策略情感个体感受。首先,选择与例题相似的“乘加”情境,让学生重温解决问题的过程;接着,设计“乘减”的变式情境,引导学生把例题中的思维方法向新的情境迁移;最后的选择搭配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情境给学生提供较宽的可供选择范围,学生带着前面学习所获得的成功体验,积极参与到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个体的数学经验、思维方法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结果上,学生不仅搭配出用一步、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甚至还搭配出用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而隐藏在学生创造性劳动成果背后的是分析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思维方法得以充分历练。

  综上,分析和综合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思维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具有并善于运用这些基本策略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非常有益。让学生掌握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并内化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一项阶段性工程,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作出整体规划。

  一是规划各阶段基本策略教学的重点。以苏教版教材为例,教材对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分三段编排。第一阶段,二年级下册结合“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安排简单的乘加、乘减问题;第二阶段,三年级上册结合“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教学,安排“几倍求和(差)”、“比多(少)求和”的实际问题;第三阶段,结合“三位数乘(除以)一位数”教学,安排连乘(除)实际问题。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教学内容的实际,第一阶段以综合思维方法作为策略教学的重点;第二阶段以分析思维方法作为策略教学的重点;第三阶段重点是巩固分析、综合两种思维方法。“规划”确立了每一阶段教学的侧重点,使教学内容和目标更加明晰,但又要防止在教学中以一种思维方法限制、束缚学生的僵硬做法,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上面的教学处理得很好:练习第2题,当生2出现“要求还有多少棵没有浇,就是从小树苗一共的棵数里减去已经浇的棵数,小树苗一共的棵数没有告诉,所以要先算小树苗一共的棵数。”教师及时指出:根据要求的问题去想条件,也是一种重要的思考方法。并且在随后的选择条件与问题搭配的练习中,教师将要求调整为“你们可以根据条件找相应的问题,也可以根据问题找相应的条件。”

  二是规划基本策略教学的线索。基本策略的教学应当是有计划、有意识、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中,应做到:前有渗透——如结合一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孕育分析、综合思路的萌芽;结合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教学,引导学生体会第一问对第二问的作用,积累原始经验等。中有突破——作为一种基本策略,分析和综合既具有共性的可操作成分,又具有个体的体验成分。这种思维方法的掌握蕴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落实在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上。因此,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通过对解题过程与方法的再认与反思,形成对方法的本质特点、价值及使用要领的主观认识。后有迁移——主动、恰当地选择应用策略思考问题,是形成策略的重要标志。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在复杂的情境中根据条件之间的关系提问题、“一步”与“多步”之间的扩缩练习、自主探索多步计算实际问题等活动,促使学生把已有的学习经验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进一步丰富对基本策略的认识,并加以稳固下来。

【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诉求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语文的教学论文

2.读书的教学论文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

4.《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练习》的教学反思

5.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

6.《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范文

7.小学美术的教学论文

8.关于音乐的教学论文